洪流·过客
童年3
闫家的西邻是方姥姥家。方姥姥七十多岁,爱说爱笑。经常坐在大门外树下跟妇女和孩子们说笑话、讲故事。她有个侄孙叫明祥,比闫洪大一岁。他是个残疾孩子,“前锅后罗”。就是胸部肋骨前后都隆起一个大包。所以他个子矮小,走起路来一拐一拐很不方便。可是他心灵手巧。不仅会编各式各样的蝣笼子,还会做蝣葫芦。蝣子,北方大部分地方叫“蝈蝈儿”。做蝣葫芦是先找一块粘性大的土块,用小刀削成扁圆形的模型。再剥几块榆树皮,把里面的红肉挖出来,用石头砸成泥,在模型外面包上薄薄的一层,半干时开口留盖,开通气孔。气孔可以开圆孔,也可以开任意的花式。葫芦干透了,打开盖子把土捣碎倒掉,蝣葫芦就做成了。非常坚硬,比架子上长的葫芦还结实。穿上绳子,挂在脖子上,掖在夹肢窝。走到那儿,蝈蝈儿叫到那儿。从秋天可以一直玩到冬天。夜里蝈蝈儿在被窝里还叫哩。
冬天,村子里比收获季节还热闹。青壮年们八到十人自由组合开糖坊。全村能有十多家糖坊。作坊里布置、设备、以至于工艺流程都基本一样。熬糖稀的大锅直径一米出头,锅口与地面平,灶在地下,沿锅口再砌上大约一米高的墙,两面抹光形成一个深锅。以小米、大麦为主要原料,一天 一锅,早上下料,晚上成熟。糖稀快成熟的时候非常粘稠 ,不好搅拌。必须“铲糖”。铲糖是个力气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用一把铁锹大小的连体木铲,上手向里下手向外握住木柄,跳起来从锅后把糖稀快速推向前,也就是铲向前,跳一下铲一下,每次糖稀撞到前墙上,都会发出“空嗵”一声巨响。连续铲十几下,就会汗流浃背了。小伙子们像打擂台一样,你方铲罢我登场。一般是一下一下地铲,身体棒、技术高的能左右开弓连续铲。夜深人静时,家家户户都能听到或近或远“空嗵”、 “ 空嗵”的铲糖声。
糖坊通常是晚上十点左右收工,早上四五点钟开工。第二天除了下料熬新的一锅糖稀外,同时要把头一天熬好的糖稀进行成品加工。这要由三四位技术较熟练些的师付操作。糖坊里非常暖和。里面干活的人多是围条围裙,赤膊上阵。
第一道工序是在一个三四米长的长条桌案上,两位师付合作,一位高高的坐在案子一头,怀里抱一砣面团似的糖稀,另一位在案边来回走,两个人共同连捋带抻把糖稀拉成指头粗细均匀的长条,并固定到案子两端,案子铺满后,再用烙铁刀把它切成等长的若干段。两端固定的那一部分叫糖头,没有用了,抠下来团成团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点心。另一位师付坐在一张小桌旁,把切好的糖条蘸上炒熟的白芝麻,再弯成一半是麻花、一半是圆圈,外形像把剪刀似的,就是麻糖成品了。也有做成夹芯的,芯料一般是甜米花或加工过的芝麻;有时还加些桂花之类的香料,做出特殊味道的麻糖。
一边加工,一边就把它整整齐齐一层一层地码到了红漆木箱中。负责销售的担着两个红漆木箱到附近各大城镇去卖。郑州、禹州、听说还有远销到湖北老河口的。
除了糖坊,村里还有一家油坊,一家做烧酒的。农闲的季节,反而更忙活,除了老人孩子,看不见闲人,更没有“混混”之类的人。
快过年了。闫洪把自家的对联写完,又帮左邻右舍写。慢慢的传开了,村子里好多人家都找他写。把他忙得不亦乐乎。大年初一,出去一看,大半个村子的人家都贴着他写的对联。心里美滋滋的,仿佛有些成就感。
春天到了。农历三月是庙会最集中的时节:三月十二石洞寺庙会,离闫洪家只有四里地,寺庙对面是戏台,寺庙和戏台间的广场上,人山人海,外围卖吃食的棚帐,一家挨着一家,也有不搭棚帐的,象挂着清真牌推着独轮车卖熟牛肉的,挑着担子卖炒凉粉的,提着篮子卖樱桃的。人群最集中的还是戏台前看戏的观众。闫洪通常总是由二表叔带领着逛庙会的,二表叔是个戏迷,半路上远远听到随风飘来的鼓乐声,就能判断出正在上演的剧目。三月十五三叉口有对台戏。三叉口离家七里,没等到会场,就看到路边一群穿开裆裤的小男孩一起跳着脚地大声喊:“吃料豆,放驴屁,三叉口,两台戏。”人们总说是对台戏,实际上还是两台戏更准确些,并排两座戏台,相距约有十几米,互相都能看到听到,左边台下人多,剧目 受欢迎,右边台上连忙改戏,人们看到右边更热闹更精彩,呼啦一声大部分观众就拥到右边,待会儿左边台上又更出彩更吸人眼球了,多数人又拥回到左边。台上的演员个个使出浑身解数,恨不得把压箱底的功夫全亮出来。黄昏后,两座戏台的台口各挂两盏气灯,灯光又白又亮,卖吃食的摊贩也纷纷亮起了灯,最亮最时髦的叫做“气死风灯”(一种用电石做燃料的灯)会场上晚上比白天还热闹,一直要到深夜。闫洪看到一个武丑在和一个武生打斗中,突然倒下,一手触地,平直的身体跃起旋转一周,手再触地,然后再跃起,随着武生的枪尖往前翻滚,赢得阵阵叫好声。二表叔说这叫鹞子翻身,做一个就不容易,连着做就更难。闫洪以后不论是看杂技还是看体操,还真没有再见过这个动作。
闫家的西邻是方姥姥家。方姥姥七十多岁,爱说爱笑。经常坐在大门外树下跟妇女和孩子们说笑话、讲故事。她有个侄孙叫明祥,比闫洪大一岁。他是个残疾孩子,“前锅后罗”。就是胸部肋骨前后都隆起一个大包。所以他个子矮小,走起路来一拐一拐很不方便。可是他心灵手巧。不仅会编各式各样的蝣笼子,还会做蝣葫芦。蝣子,北方大部分地方叫“蝈蝈儿”。做蝣葫芦是先找一块粘性大的土块,用小刀削成扁圆形的模型。再剥几块榆树皮,把里面的红肉挖出来,用石头砸成泥,在模型外面包上薄薄的一层,半干时开口留盖,开通气孔。气孔可以开圆孔,也可以开任意的花式。葫芦干透了,打开盖子把土捣碎倒掉,蝣葫芦就做成了。非常坚硬,比架子上长的葫芦还结实。穿上绳子,挂在脖子上,掖在夹肢窝。走到那儿,蝈蝈儿叫到那儿。从秋天可以一直玩到冬天。夜里蝈蝈儿在被窝里还叫哩。
冬天,村子里比收获季节还热闹。青壮年们八到十人自由组合开糖坊。全村能有十多家糖坊。作坊里布置、设备、以至于工艺流程都基本一样。熬糖稀的大锅直径一米出头,锅口与地面平,灶在地下,沿锅口再砌上大约一米高的墙,两面抹光形成一个深锅。以小米、大麦为主要原料,一天 一锅,早上下料,晚上成熟。糖稀快成熟的时候非常粘稠 ,不好搅拌。必须“铲糖”。铲糖是个力气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用一把铁锹大小的连体木铲,上手向里下手向外握住木柄,跳起来从锅后把糖稀快速推向前,也就是铲向前,跳一下铲一下,每次糖稀撞到前墙上,都会发出“空嗵”一声巨响。连续铲十几下,就会汗流浃背了。小伙子们像打擂台一样,你方铲罢我登场。一般是一下一下地铲,身体棒、技术高的能左右开弓连续铲。夜深人静时,家家户户都能听到或近或远“空嗵”、 “ 空嗵”的铲糖声。
糖坊通常是晚上十点左右收工,早上四五点钟开工。第二天除了下料熬新的一锅糖稀外,同时要把头一天熬好的糖稀进行成品加工。这要由三四位技术较熟练些的师付操作。糖坊里非常暖和。里面干活的人多是围条围裙,赤膊上阵。
第一道工序是在一个三四米长的长条桌案上,两位师付合作,一位高高的坐在案子一头,怀里抱一砣面团似的糖稀,另一位在案边来回走,两个人共同连捋带抻把糖稀拉成指头粗细均匀的长条,并固定到案子两端,案子铺满后,再用烙铁刀把它切成等长的若干段。两端固定的那一部分叫糖头,没有用了,抠下来团成团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点心。另一位师付坐在一张小桌旁,把切好的糖条蘸上炒熟的白芝麻,再弯成一半是麻花、一半是圆圈,外形像把剪刀似的,就是麻糖成品了。也有做成夹芯的,芯料一般是甜米花或加工过的芝麻;有时还加些桂花之类的香料,做出特殊味道的麻糖。
一边加工,一边就把它整整齐齐一层一层地码到了红漆木箱中。负责销售的担着两个红漆木箱到附近各大城镇去卖。郑州、禹州、听说还有远销到湖北老河口的。
除了糖坊,村里还有一家油坊,一家做烧酒的。农闲的季节,反而更忙活,除了老人孩子,看不见闲人,更没有“混混”之类的人。
快过年了。闫洪把自家的对联写完,又帮左邻右舍写。慢慢的传开了,村子里好多人家都找他写。把他忙得不亦乐乎。大年初一,出去一看,大半个村子的人家都贴着他写的对联。心里美滋滋的,仿佛有些成就感。
春天到了。农历三月是庙会最集中的时节:三月十二石洞寺庙会,离闫洪家只有四里地,寺庙对面是戏台,寺庙和戏台间的广场上,人山人海,外围卖吃食的棚帐,一家挨着一家,也有不搭棚帐的,象挂着清真牌推着独轮车卖熟牛肉的,挑着担子卖炒凉粉的,提着篮子卖樱桃的。人群最集中的还是戏台前看戏的观众。闫洪通常总是由二表叔带领着逛庙会的,二表叔是个戏迷,半路上远远听到随风飘来的鼓乐声,就能判断出正在上演的剧目。三月十五三叉口有对台戏。三叉口离家七里,没等到会场,就看到路边一群穿开裆裤的小男孩一起跳着脚地大声喊:“吃料豆,放驴屁,三叉口,两台戏。”人们总说是对台戏,实际上还是两台戏更准确些,并排两座戏台,相距约有十几米,互相都能看到听到,左边台下人多,剧目 受欢迎,右边台上连忙改戏,人们看到右边更热闹更精彩,呼啦一声大部分观众就拥到右边,待会儿左边台上又更出彩更吸人眼球了,多数人又拥回到左边。台上的演员个个使出浑身解数,恨不得把压箱底的功夫全亮出来。黄昏后,两座戏台的台口各挂两盏气灯,灯光又白又亮,卖吃食的摊贩也纷纷亮起了灯,最亮最时髦的叫做“气死风灯”(一种用电石做燃料的灯)会场上晚上比白天还热闹,一直要到深夜。闫洪看到一个武丑在和一个武生打斗中,突然倒下,一手触地,平直的身体跃起旋转一周,手再触地,然后再跃起,随着武生的枪尖往前翻滚,赢得阵阵叫好声。二表叔说这叫鹞子翻身,做一个就不容易,连着做就更难。闫洪以后不论是看杂技还是看体操,还真没有再见过这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