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猪、羊肉浓汤最早都是咋诞生的? -【燔炙、煮、烩和煨】(附做法)
文/逯耀东
(续)
食物不经其他媒体,直接放置火中或火上烧或烤,是人类熟食的开始。中国熟食相传始于燧人氏。《周礼》说:“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食,令人无腹疾,而有异于禽兽。”也就是说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之前,先民还停滞在茹毛饮血而的阶段。往后开始熟食,由此进入文明。不过,钻木取火是一种人工取火的方法。但经人工取火的方法,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距今一万八千年左右的“山顶洞人时期”才开始的。前此,用的是取自山林的自然火。而且对自然火的应用,继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可能更有一百几十万年之久。因为在云南元谋人的遗址中,已发现有用火的痕迹。

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更保存了许多燔炙的资料。北京人居住的洞穴堆积物计分十三层,其中四、八、九等三层属灰烬层,是燔炙留下的遗迹。灰烬层除了有碳粒和烧过的石头外,还有燔炙遗留下的鹿、鼠和鸟类的骨骸。可以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燔炙进行熟食了。所以,在山顶洞时期以前,燔炙的烹饪方法已进行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我们是世界最早吃烧肉的民族。


记得幼时候一篇培根写的烧猪文章。大概是这样的,他说当山林大火熄灭后,中国人在燃烧过的灰烬中,找到了一只烧熟的猪,一尝味道远胜活剥生吞。于是中国人就开始吃烧猪子。虽然这篇文章调侃中国人吃猪肉,但也道出燔炙之法的由来。不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先民们将山林火苗,带回他们居住的洞穴,大家围着火进食或取暖,或者不小心将一块肉跌落在火里,后来又在灰烬里找到这块肉,味道比生肉好吃得多。


从茹毛饮血到燔炙熟食,不仅是饮食习惯,也是文化发展的突破。前此,如《韩非子》所说上古之世,“民食蔬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脾胃,民多疾病。”但自熟食之后,消化过程缩短,营养容易吸收,使北京人的脑容量增加,超过与人类集锦的黑猩猩一倍半,这是“人异于禽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火不仅为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并且教人熟食,由熟食开始,渐渐向文明的领域过渡。


我们的先民由发现火而用火,由用火而燔炙熟食,维持了很长久的时间。直到六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后期,由于会贮存火种,火的应用较以往方便,才突破单调的燔炙饮食习惯,出现了多种新的烹饪方法。在半坡文化遗址中,半坡人所居住的房子有炉坑设备。炉坑的用途除了取暖外,重要的功用还是烹饪。这种坑炉还有一个功能是贮存火种。坑炉两灶相连,灶膛相通。一灶入柴,一灶出火,出火的那个灶膛,并可兼留火种。甲骨文有焛字,从门从火,即焛字。

《集韵》解释焛字,说像贮存火种的样子。这个字可能有半坡的炉坑引申而来的。由于贮存火种,火的应用较以往方便,另一方面由于陶器的普遍使用,可以以水为媒体将食物炊熟。于是烹饪的技术突破了过去的燔炙,有了多样化的变化。

在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的陶器,如碗、碟、罐、盆等等。这些陶制的器皿都和烹饪有关。其中最特殊的是尖底瓶,瓶近中处有两耳,可系绳索提携,是半坡居民往河中取水的器皿。尖底瓶在河中取水时,因为水的浮力使瓶口向前倾斜,待水灌满后自然垂直向下,是非常合乎力学原理的。由于尖底瓶汲水,可知半坡居民除了燔炙外,又多了煮和烩两种不同的烹饪技术。半坡居民将小米、蔬菜与肉类等,置于陶罐或陶盆中,添水加盖以猛火煮熟。这种以陶器隔火,运用水为媒介导热的烹饪方法,可以将带骨头的肉块煮得烂透,并且还有汤汁可饮,内容比单调的燔炙丰富得多。


当煮肉或菜的火熄灭后,利用余烬将食物经长时间的烹制直到酥烂为止,称之为煨,煨的特点是汤汁浓肥。半坡居民用这种该方法烹牛羊肉。当时的牛多是狩猎而获的野牛,羊则是圈养的。羊可能是当时最易得而且美味的食物。所以,后来造字凡美味的字都从羊。不过羊肉比较膻腥,于是将挖回的茴香同煨,这是用作料的开始。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逯耀东著《寒夜客来》。【本文小注部分,未经许可,请勿抄袭或转载】
更多跟烧猪内容看这里:
《流着口水看完吧 - 最古早却也是最好吃的【烧猪】以及“羔”字的由来》

更多烧烤料理看这里:
《家宴上有型有味的硬菜【烤牛排 Prime Rib Roast】》


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关注我们:
1. 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号@唯美味食尚
2. 关注我们的微信服务号:唯美味商城
3. 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唯美味
4. 浏览我们的网站: www.vmeiwei.com
5. 或直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