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chapter 8-激励事件
故事第八章—激励事件
故事的世界里的’政治‘是什么?政治即权利。政治指人类聚集起来做任何事情时候的权力分配,这种情况下永远会有权力分配的不平衡。无论我们怎么努力,人类社会在权力安排中总是呈现固有的金字塔格局。
家庭就像任何社会机构一样,也是政治。父权,母权或是当代家庭(孩子骑在父母头上)。
爱情关系也是政治。幸运的人儿不用表白。
故事的世界的仪式是什么?我在读这本书,我在抄这个笔记,便是一种仪式。吃饭是一种很重要的仪式。
当背景研究达到饱和点时,奇迹就会发生。
作为编剧,或者说,作为背景、人物和故事的‘创造者’,剧本字里行间应该有一种这个作者知识很多的感觉。写作时候变现出权威,效果是真实可信。
令观众移情。令观众信服。
这两条原理控制着观众的情感投入。观众对主人公的设身处地的欲望喝彩;电影作为一种黑暗里的仪式,我们把故事当作真实的东西,我们暂停我们的怀疑,我们必须相信看到的听到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
但是,真实可信不等于现实性。可信性指一个内部统一连贯的世界。
一个绝不可能存在的世界为背景的故事可能是绝对可信的。
真实可信取决于‘讲述细节’。既不能过分强调真实,也不能过于空虚。观众不能因为故事可信性出戏。
行为,从事件到事件,原因和结果都必须令人信服,必须符合逻辑。独创性来足浴对真实可信的刻意追求,而不是标新立异。
故事风格是在一个作者精通了他的主题后(作者个性)所自发产生的。
激励事件首先要打破主人公的生活平衡,然后在他心中激起平衡的欲望。处于这种需要,主人公的下一步行动,通常是构想出一个欲望对象(一种物质的、情景的或观念的东西)
激励事件。自觉欲望/不自觉欲望。欲望对象。
当一个激励事件发生时,他必须是一件动态的、充分发展了的事件,而不是一个静态的或模糊的事件。
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
大多数情况下激励事件都是一个单一的事件,但它偶尔需要两个事件来构成:一个伏笔,一个分晓。
主人公必须对激励事件作出反应。最被动的主人公对行动的拒绝也不能维持太长时间。
激励事件激起主人公恢复平衡的自觉的/不自觉的欲望。
对许多故事或类型而言,这便已足够:一个事件把主人公的生活推向混乱,激发起一个自觉的欲望,使他力图找寻他觉得能够整shang这种混乱的东西,并为得到它而采取行动。
故事脊椎。脊椎是主人公为恢复生活平衡所表现出的深层欲望和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他是第一位的统一力量,将故事的所有其他要素融为一体。
如果主人公没有不自觉欲望,那么他的自觉欲望就是故事的脊椎。比如说James Bond电影的脊椎是「打败大魔王」。Bond没有不自觉欲望。
不自觉欲望总是更强烈、更持久,其根基一直扎进主人公的内心。不自觉欲望驱动的故事塑造一个更复杂的人物。不自觉欲望的例子:爱与被爱的不自觉需求。
求索。(寻求探索)
所有故事都表现为一个求索的形式。
一个事件打破一个人物生活的平衡,使之或变好或变坏,在他内心激发起一个自觉/不自觉的欲望,意欲恢复平衡,于是这一事件就把他送上了一条追寻欲望对象的求索之路,一路上他必须与各种(内心的、个人的、外界的)对抗力量相抗衡。他也许能也许不能实现欲望。这便是故事的要义。
只要你深入主人公的内心,发现他的欲望,就会开始看到你的故事弧光,亦即激励时间把他送上的那一条求索之路。
激励事件的设计。激励事件的发生无非通过两种方式:随机或有因。出于巧合,或处于决定。for example,处于决定的话就是,主人公做了一个决定;出于巧合的话就是,天降横祸/天降鸿福。抉择或巧合,二者必选其一。
主情节。次情节。必备场景。
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必须发生在银幕之上—不能发生在幕后故事中,作用是激发和捕捉观众好奇心。次情节的激励事件可以出现银幕也可以不出现在银幕之上。
但是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必须让观众亲身经历。有两个原因:
一、让观众对结果产生猜想
二、通过激励事件在观众的想象中投射出必备(危机)场景,必备场景是故事结束前必定会看到的事件。简单的来说就是撩起观众对主人公对抗最强大的对抗力量这一瞬间的预期。作者会信守诺言地把它展示到观众面前。
自我解释的对白不能说服任何人。他必须有一个终极事件来考验,通过充满压力的人物选择和动作;通过最后一幕的必备(危机)场景和高潮。
‘必备场景’是观众通过直觉知道的。没有必备场景影片便缺少了什么。
你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类型、背景、人物、情调,都是一种预示。通过每一句对白或每一个动作形象,你引导观众预期某种特定的可能性,于是,当事件到来时,他们便能以某种方式满足你所创立的期望。
激励事件的定位。
主情节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必须在讲述过程的前四分之一时段内发生。
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如果迟迟不来,影片有令人厌倦的危险。因此,在让观众等候主情节时,也许还需要一个次情节来保持观众的兴趣。
应该把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尽快引入······但务必等到时机成熟。如果他来的过早,观众将会感到困惑;如果过晚,观众将会厌倦。
一个激励事件必须‘勾住’观众,使之做出一个深刻而完全的反应。他们的反应不应只是情感的,还必须是理性的。这一事件不应只是撩拨观众的情感,还应导致他们提出那一‘喜剧大问题’,并想像出那一‘必备场景’。
作家的通病。我们一贯地低估观众的知识和生活经历,用繁琐的细节来展示我们的人物及其世界,而对于这些东西,观众往往仅凭常识便能知晓。
少说为妙。
激励事件的质量。
一个事件必须具备什么样的质量才能成为一个激励事件?
激励事件的质量必须与世界、人物以及其类型密切相关。事件一旦构思完成,作者必须将精力集中于他的功能。
试问激励事件能否: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
激起他恢复平衡的欲望?
能否在心中激发出那一自觉的欲望,令其求索那一他认为能够恢复平衡的欲望对象—物质或非物质的。
能否还会激活一个不自觉的欲望,与其自觉的需要发生矛盾?
投射出必备场景的影像?
激励事件的创造。
最后一幕是所有创作场景中创作难度最大的:它是故事讲述的灵魂。如果它失败,整个故事终将失败。但是,写作难度居其次的则是主情节的激励事件。
一些对激励事件的构思有所助益的问题:
可能发生在主人公身上最坏的事情是什么?
那一事件如何才能最终成为可能发生在主人公身上最好的事情?
之所以总是‘最好’和‘最坏’,是因为故事若要成为艺术,并不是讲述人类体验的中间地带。(那小津安二郎怎么解读呢?)
激励事件的冲击给我们创造了到达生活极限的机会。它是一种爆炸。(动作片中也许是真的爆炸!)其他片中则更加微妙或直接,它必须打乱主人公的现状,将他的生活推出其现行轨道,使人物的宇宙变成一片混乱。
在这一片混乱中,你必须在高潮处找到一个结局,无论好坏,最终使这一宇宙得到重新安排,进入一个新的秩序。
故事的世界里的’政治‘是什么?政治即权利。政治指人类聚集起来做任何事情时候的权力分配,这种情况下永远会有权力分配的不平衡。无论我们怎么努力,人类社会在权力安排中总是呈现固有的金字塔格局。
家庭就像任何社会机构一样,也是政治。父权,母权或是当代家庭(孩子骑在父母头上)。
爱情关系也是政治。幸运的人儿不用表白。
故事的世界的仪式是什么?我在读这本书,我在抄这个笔记,便是一种仪式。吃饭是一种很重要的仪式。
当背景研究达到饱和点时,奇迹就会发生。
作为编剧,或者说,作为背景、人物和故事的‘创造者’,剧本字里行间应该有一种这个作者知识很多的感觉。写作时候变现出权威,效果是真实可信。
令观众移情。令观众信服。
这两条原理控制着观众的情感投入。观众对主人公的设身处地的欲望喝彩;电影作为一种黑暗里的仪式,我们把故事当作真实的东西,我们暂停我们的怀疑,我们必须相信看到的听到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
但是,真实可信不等于现实性。可信性指一个内部统一连贯的世界。
一个绝不可能存在的世界为背景的故事可能是绝对可信的。
真实可信取决于‘讲述细节’。既不能过分强调真实,也不能过于空虚。观众不能因为故事可信性出戏。
行为,从事件到事件,原因和结果都必须令人信服,必须符合逻辑。独创性来足浴对真实可信的刻意追求,而不是标新立异。
故事风格是在一个作者精通了他的主题后(作者个性)所自发产生的。
激励事件首先要打破主人公的生活平衡,然后在他心中激起平衡的欲望。处于这种需要,主人公的下一步行动,通常是构想出一个欲望对象(一种物质的、情景的或观念的东西)
激励事件。自觉欲望/不自觉欲望。欲望对象。
当一个激励事件发生时,他必须是一件动态的、充分发展了的事件,而不是一个静态的或模糊的事件。
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
大多数情况下激励事件都是一个单一的事件,但它偶尔需要两个事件来构成:一个伏笔,一个分晓。
主人公必须对激励事件作出反应。最被动的主人公对行动的拒绝也不能维持太长时间。
激励事件激起主人公恢复平衡的自觉的/不自觉的欲望。
对许多故事或类型而言,这便已足够:一个事件把主人公的生活推向混乱,激发起一个自觉的欲望,使他力图找寻他觉得能够整shang这种混乱的东西,并为得到它而采取行动。
故事脊椎。脊椎是主人公为恢复生活平衡所表现出的深层欲望和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他是第一位的统一力量,将故事的所有其他要素融为一体。
如果主人公没有不自觉欲望,那么他的自觉欲望就是故事的脊椎。比如说James Bond电影的脊椎是「打败大魔王」。Bond没有不自觉欲望。
不自觉欲望总是更强烈、更持久,其根基一直扎进主人公的内心。不自觉欲望驱动的故事塑造一个更复杂的人物。不自觉欲望的例子:爱与被爱的不自觉需求。
求索。(寻求探索)
所有故事都表现为一个求索的形式。
一个事件打破一个人物生活的平衡,使之或变好或变坏,在他内心激发起一个自觉/不自觉的欲望,意欲恢复平衡,于是这一事件就把他送上了一条追寻欲望对象的求索之路,一路上他必须与各种(内心的、个人的、外界的)对抗力量相抗衡。他也许能也许不能实现欲望。这便是故事的要义。
只要你深入主人公的内心,发现他的欲望,就会开始看到你的故事弧光,亦即激励时间把他送上的那一条求索之路。
激励事件的设计。激励事件的发生无非通过两种方式:随机或有因。出于巧合,或处于决定。for example,处于决定的话就是,主人公做了一个决定;出于巧合的话就是,天降横祸/天降鸿福。抉择或巧合,二者必选其一。
主情节。次情节。必备场景。
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必须发生在银幕之上—不能发生在幕后故事中,作用是激发和捕捉观众好奇心。次情节的激励事件可以出现银幕也可以不出现在银幕之上。
但是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必须让观众亲身经历。有两个原因:
一、让观众对结果产生猜想
二、通过激励事件在观众的想象中投射出必备(危机)场景,必备场景是故事结束前必定会看到的事件。简单的来说就是撩起观众对主人公对抗最强大的对抗力量这一瞬间的预期。作者会信守诺言地把它展示到观众面前。
自我解释的对白不能说服任何人。他必须有一个终极事件来考验,通过充满压力的人物选择和动作;通过最后一幕的必备(危机)场景和高潮。
‘必备场景’是观众通过直觉知道的。没有必备场景影片便缺少了什么。
你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类型、背景、人物、情调,都是一种预示。通过每一句对白或每一个动作形象,你引导观众预期某种特定的可能性,于是,当事件到来时,他们便能以某种方式满足你所创立的期望。
激励事件的定位。
主情节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必须在讲述过程的前四分之一时段内发生。
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如果迟迟不来,影片有令人厌倦的危险。因此,在让观众等候主情节时,也许还需要一个次情节来保持观众的兴趣。
应该把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尽快引入······但务必等到时机成熟。如果他来的过早,观众将会感到困惑;如果过晚,观众将会厌倦。
一个激励事件必须‘勾住’观众,使之做出一个深刻而完全的反应。他们的反应不应只是情感的,还必须是理性的。这一事件不应只是撩拨观众的情感,还应导致他们提出那一‘喜剧大问题’,并想像出那一‘必备场景’。
作家的通病。我们一贯地低估观众的知识和生活经历,用繁琐的细节来展示我们的人物及其世界,而对于这些东西,观众往往仅凭常识便能知晓。
少说为妙。
激励事件的质量。
一个事件必须具备什么样的质量才能成为一个激励事件?
激励事件的质量必须与世界、人物以及其类型密切相关。事件一旦构思完成,作者必须将精力集中于他的功能。
试问激励事件能否: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
激起他恢复平衡的欲望?
能否在心中激发出那一自觉的欲望,令其求索那一他认为能够恢复平衡的欲望对象—物质或非物质的。
能否还会激活一个不自觉的欲望,与其自觉的需要发生矛盾?
投射出必备场景的影像?
激励事件的创造。
最后一幕是所有创作场景中创作难度最大的:它是故事讲述的灵魂。如果它失败,整个故事终将失败。但是,写作难度居其次的则是主情节的激励事件。
一些对激励事件的构思有所助益的问题:
可能发生在主人公身上最坏的事情是什么?
那一事件如何才能最终成为可能发生在主人公身上最好的事情?
之所以总是‘最好’和‘最坏’,是因为故事若要成为艺术,并不是讲述人类体验的中间地带。(那小津安二郎怎么解读呢?)
激励事件的冲击给我们创造了到达生活极限的机会。它是一种爆炸。(动作片中也许是真的爆炸!)其他片中则更加微妙或直接,它必须打乱主人公的现状,将他的生活推出其现行轨道,使人物的宇宙变成一片混乱。
在这一片混乱中,你必须在高潮处找到一个结局,无论好坏,最终使这一宇宙得到重新安排,进入一个新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