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青花瓷,我的葡萄牙

有朋友去澳门游玩,突发奇想问我,为什么葡萄牙曾经的殖民地澳门,街道和餐厅到处都是瓷砖装饰呢?这真是一个好问题。
葡萄牙这个神奇的国度,许多的美都是在细节里的。他们对曼努埃建筑,黑白石头地面和蓝白陶瓷的执着,是让整个国家城市外貌维持长盛不衰复古别致的基础。



翻看资料记载,葡萄牙曾被北非摩尔人攻占,后一度被西班牙的统治,文化和建筑艺术上也受这两个民族影响深远。
从15世纪阿拉伯摩尔人传入葡萄牙的瓷砖画,结合了后来从荷兰传入西班牙的代尔夫特蓝陶技术(Delft Blue),被葡萄牙人发展出自己的一套阿兹勒赫瓷砖技艺,并将其发扬广大,成为本土特色。
阿兹勒赫的葡萄牙语是“Azulejo”,来源于阿拉伯单词“Al-zuleique”,意思为精美的石头。不同于西班牙陶瓷的缤纷色彩,葡萄牙民族本性的沉郁让他们的陶瓷最终更倾向于蓝白两色的经典素雅,如同这两个国家的人民,一个热情奔放永远跳着“卡门”,一个沉静内敛永远唱着“法朵”(注释1)。
虽然最后葡萄牙也发展了彩陶,但备受追捧的依旧是蓝白青花陶瓷。小方块陶瓷上印着图案,拼接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美艺术品,骄傲地带着自己的光泽,在这个国家的大街小巷上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厨房用具,餐厅装饰,建筑外墙,室内户外,民众寒舍,皇族之地。5个世纪以来,代表着葡萄牙人审美的陶瓷装饰艺术一直大放异彩,已经成为了葡国文化典范。


从古至今,葡萄牙人对他们的陶瓷技艺无比宠爱。周末市集摆卖的有多年珍藏的小块陶瓷碎片和古旧陶瓷杯子;里斯本东区开有国家陶瓷博物馆(Museu Nacional do Azulejo);给游客使用的地图上,陶瓷已经超越其实质,成为模特身上的衣裙图案,蓝白青瓷的裙角飞扬,是无比动人的想象力带出的画面;在游客众多的地点也开设了许多售卖由陶瓷制作而成的小工艺品店:从戒指到门牌,从镜框到水罐。乐呵呵的游客如我,每每在这些小店里流连忘返,如此美丽精致又古朴典雅的设计,真真是我最爱的风格。我买了一个印有J字母的蓝白戒指,还有一个黑底彩陶的戒指送给自己。回国时,也为女生朋友们买了配套的戒指和耳环挂坠,为其他朋友买了印有里斯本有轨电车图案的陶瓷锅子隔热垫。当时送出去,他们也许会觉得礼物过轻,看了这篇文章,是否能明了我的心意呢?


在葡萄牙的火车站里,经常看到大片瓷砖装饰的外墙。有一次我在某个乡间随手拍下了火车站的一副图案,回到波尔图后逛纪念品店,突然发现这竟是他们那个乡村最著名的画面,被选来印在明信片上进行宣传!


而经常被评为世界上最美火车站之一的波尔图圣本托火车站( Estação de São Bento),更是使用了两万多块蓝白青花瓷,在车站内拼出史诗般的画面,将葡萄牙的重要历史逼真地展现在游人面前。车站内还有一个古老的时钟,加上白色素底的天花雕刻,阳光透过木质格子窗投下光影,让人仿佛回到过去,不觉时间流逝。车站进出的人群里,会停顿驻足精心欣赏陶瓷画面的,往往是远道而来朝圣的游客;而那些在本地居住的人们,往往匆匆走过赶去坐地铁或者巴士。在家门前的艺术,除了外人来时会被拿出来炫耀以及展现自豪,平时就觉得是自己的事物,安静妥帖地呆在那里应该永远不会跑掉。


最让我留念的一小块瓷砖,则是我们学校宿舍楼外,有街道名称的那块。
在我第一次试图离开波尔图的那个傍晚,天上正下着瓢泼大雨,一群不同国籍的同学送我上出租车。车子在高高的路易斯大桥上驶过,我抹去脸上那些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泪水的水珠,透过车窗玻璃的道道水痕,看着波尔图在身后渐渐远去。
我对自己说,“波尔图,我们暂不说再见,因为我还会再回来的。”
正是那天送别之后,帮我搬过行李的葡萄牙同学Gonçalo拍了一张印有宿舍街道名字那块瓷砖的照片,放在我Facebook的页面上。他留言说,“吉,不要忘记这个地名,希望你安全抵达。”
我在另一个国度,怔怔地看着那个街名,在葡萄牙数年间的故事顿时涌进脑海,如同一片汪洋瞬间起浪,在记忆深处波澜起伏。那波浪是如此凶猛,惊涛拍岸地卷起重重旧情,为了不再被那海浪卷走沉沦深海,我不得不打断自己的思念,不敢再度回望。

注释1:法朵,葡萄牙语为Fado,是葡萄牙渔民歌颂命运的传统乐曲,以哀婉悲戚著称。
*本文首发本人微信公众号giseleontheroad,本人所有文章和图片均为原创。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个人转发。

"奔向那一片微笑-越南柬埔寨漫游记"已在豆瓣正式发售电子版。 点击这里即可试读购买

"奔向那一片阳光——葡萄牙的生活纪事"已在豆瓣正式发售电子版。 点击这里即可试读购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