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我想起我的笔友了
此去经年,蓦然回首,已恍若隔世,喏,那个人,曾是我的笔友……
你也曾有过笔友吗?这个话题仿佛带着些许陈年的味道,若不仔细回想,还真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随着电子通讯的日益发展,人们更多的是喜欢在社交平台上肆意点评,看似立场坚定观点鲜明,一派思想评论家的做派,却总感觉少了些许人情味儿,有一种隔着屏幕的冰冷。曾经那种鸿雁传书的期待,彼此之间的心灵交错,仿佛随着那个年代已悄然逝去。

其实关于笔友这个题材,近几年也有过一些类似的作品,大家比较熟悉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就是一个从笔友开始的故事。两个隔着千山万水彼此生活没有一点交际的人,因为一本被遗弃的《查令十字街48号》而展开了从互相嫌弃,到互相吸引的诺曼蒂克越洋式书信往来。而那本作为引线的《查令十字街48号》同样自带笔友关系模式,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和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书店老板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情缘。
这个小道具的设置可以说是一种情感的叠加,使整个情节更加自然,情感更加丰富饱满。试想,如果影片中出现的书不是《查令十字街48号》,而是一本经管类或者武侠类小说,男女主角的情感路线还会如剧情那样自然发展吗?也许会吧,但可能就不那么鲜明了。可见,笔友这个话题还是能引起很多人共鸣的,它不仅是一种情感寄托,还带着些许青春懵懂的味道。

人这一生会在不同的场景以不同的方式认识很多不一样的人,正是因为那些人的出现,才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笔友只是以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方式闯入我们的世界,因为他的局限性,从而使得这种交流方式显得更加神秘和严谨。也正是因为他的特殊,使我们认识到更多的人生乐趣。
在笔者的中学时期,笔友还是很流行的。学生们貌似很喜欢这种交流方式,同校的或异地的两个人,通过一纸书信分享各自的学习和生活,给乏味的学生时代增添了不少趣味。笔友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心灵的安慰。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不愉快,在通过对笔友诉说的过程中,即使得到的答复并不那么令人满意,这种情绪也会在等待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平息。

在笔者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也曾有那么几个笔友。一个是中北大学物理系的大哥,笔者认识的第一个北方人,当时觉得他的声音好好听,标准的普通话,自带磁性的男中音,当然,最最重要的是从他描述的大学生活中找到生活学习的动力。那时笔者就立下誓愿,跨长江过黄河,去北方看结冰的河……最后还把那封印着“中北大学”字样的信件,塞到了湖泊某处的石头下面,现在想想还真有点儿令人哭笑不得。另一个笔友来自福建漳州,当时感觉他是很调皮的孩子,不好好念书,整天想着啥呢?多年后笔者去厦门见到他的时候,人家还是挺沉稳挺友好的。

还有一个就是我上海的师兄啦!地道的上海人,成熟稳重,自带睿智光环,仿佛所有的生活矛盾经过他的一番说辞之后都会变得豁然开朗,从此一览无云,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仅如此,笔者还从他那里学到很多生活道理,差点走上人生巅峰!
时隔多年的今天,彼此的联系虽然减少了,但那些曾经的笔友所给予的温暖,让笔者看到了前方希望和方向,也正是他们的出现,陪伴笔者走过了漫长的中学乃至大学时代。在自己感到无助、迷茫,甚至绝望的时候,想到还有那么一个人愿意倾听、理解,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听到一首老歌,Annika Norlin的《Long Lost Penpal》,一个讲笔友的故事。舒缓的节奏,略显轻快的女中音,讲述着一个温暖又略显伤感的故事。其实有时候,我们只需要一点点温暖便可以坚强地活下去……
你也曾有过笔友吗?这一刻,你想起你的笔友了吗?就像歌曲评论里说的那样“此去经年,蓦然回首,已恍若隔世,喏,那个人,曾是我的笔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