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666》
“在令人厌倦的沙漠里,有一片绝望的绿洲。”
-------波德莱尔
856页的长篇《2666》读罢。虽然卷帙浩繁、大论长篇,但我的确是陷入了恒久的深思。就目前而言,以我有限的阅读量,没有哪本书给我带来比它更加撼人心魄的阅读体验了。
《2666》的结构令我想起大卫·米切尔的《云图》,五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故事,却暗藏玄机。但却没有云图那番贯穿过去、当下、未来的图景,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较《云图》比,是比较有限的。但我更想表达的是:我认为《2666》是远远超过云图的。
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
四个欧洲文学评论家,三男一女,因共同研究德国作家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著作而相识。在不断、反复研究他的作品的同时,四位评论家也在孜孜不倦地寻找阿琴波尔迪的下落。通过某位朋友,评论家们得知在墨西哥北部的圣特莱莎(虚构城市),阿琴波尔迪在那里现身。最终三人一同(另一位因身体状况欠佳而未能成行)前往圣特莱莎,但始终无法寻觅到阿琴波尔迪。在此之前,那位英国女文学评论家,丽兹,同另外两位评论家保持着奇妙的关系:两位文学评论家一直爱着丽兹,丽兹则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难以抉择。在圣特莱莎寻找的过程中,丽兹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跌眼镜地抉择:选择了那位留在意大利的文学评论家,而另外两位留在圣特莱莎的文学评论家则变得低沉、颓唐。一位选择与他的墨西哥小女友终日交欢,一位选择呆在酒店里反复地阅读文学著作。酒店的电视里则反复播着圣特莱莎杀人案的相关报道。
这一部分应该是整本书我最喜欢的部分。读罢这一部分,我甚至怀疑罗贝托·波拉尼奥究竟是不是一个拉美作家。全部分的文字基调像是欧洲文学,文字欢快、清新脱俗,带着一点轻喜剧的感觉,可读性出乎意料的不错。结尾处又开始带有一般奇妙、压抑的色彩了,我想是为第二部分的玄幻色彩做一个承上启下吧。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
上一部分三位欧洲文学评论家来到圣特莱莎,负责为他们接待的便是奥斯卡·阿玛尔菲塔诺,圣特莱莎大学教授。阿玛尔菲塔诺是一个智利人,曾经居住在西班牙,(像极了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生活轨迹!)现居墨西哥。在西班牙时,他同劳拉结婚了,育有一个女儿,罗莎·阿玛尔菲塔诺。在西班牙的婚后生活平静了十几年后,劳拉突然像发了疯一样(的确是发了疯),同一位女伴,因玛,抛家弃女,去西班牙北部的一家疯人院寻找一位流浪诗人。并最终彻底失踪在阿玛尔菲塔诺的视线中。也许是经受了这样的打击(也许),阿玛尔菲塔诺决定带上女儿,来到了墨西哥北部的圣塔莱莎生活。在圣特莱莎,他效仿法国艺术家杜尚,在晾衣架上挂上一本名叫《几何学遗嘱》的书,目的是为了”让风阅读书,寻找它本来的意义。”;他又发现自己能够在梦境中同自己的父亲、祖父甚至是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交谈;他发现自己已然发了疯,就像他的妻子劳拉一样。于是他开始担心自己女儿罗莎的命运,终日为女儿的安全而担忧:他已然听闻了圣特莱莎那无数起骇人听闻的杀人案。但最后无疾而终。在某个梦境中,他目睹了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落入火山口。这一部分在这里便戛然而止。
这一部分一改前一部分轻快明了的语言,突然变得压抑而沉重。文字中的迷幻色彩和超现实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拉美文学特有的巫妖之气般的想象力,以及米兰·昆德拉式丰富而细腻的心理独白。在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笔下,一切毫无逻辑却又那么顺理成章,一切莫名其妙却又那么浑然天成。不得不说,这一部分,我感受到了《百年孤独》的气息。
第三部分:《法特》
如果说看完前两个部分我已对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渊博不已的知识感到敬佩,那么这一部分后我开始彻底地崇拜作者的广博了。
法特,纽约《黑色黎明》(当然是杜撰)杂志社会新闻记者。由于杂志社的体育新闻记者在前几周不幸丧生,法特不得不代替他,前往墨西哥的圣特莱莎,报道一场拳击比赛。拳击比赛结束后,在圣特莱莎已经住了一阵的法特,听闻了当地骇人听闻的杀人案后,便决定留下,想要调查、报道当地的杀人案件。在调查过程中,他认识了龙卡尔,一位和他同样有着同样想法的媒体人,以及上一部分中,奥斯卡·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罗莎。他同龙卡尔以及罗莎共同来到监狱,面对一位嫌疑人,却完全不知如何开口。
这一部分,作者描写了几乎是四个不同国家的生活习俗以及各式各样的、无关主要情节的、支离破碎的“离题”之言。比如在航班上听一位乘客讲述海上逃生之旅;在采访一位黑人运动领袖时见缝插针地记录下了其在教堂进行独白的演讲稿。
关于这些无关紧要情节的意义,我需要更深层次地研究。
关于这一部分,有人称其为“海明威式的美国硬汉故事”,我却不这般认同。法特从一开始的热血沸腾、血气方刚,再到后来涉及此事时发现困难重重时的退缩、逃避甚至是放弃,是与老渔夫桑迪亚戈之精神截然不同的:但已然是进步了,至少对于杀人案,没有挂起事不关己的免战牌,而是主动努力去承担一个媒体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尽管其个人的力量是如此地渺小。但这已同第一部分中文学评论家们“今朝有酒今朝醉”,第二部分中教授“醉心当下,不担当天下”的消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终于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到了《2666》真正的核心故事---小城圣特莱莎的连环杀人案,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第三部分是为第四部分作下了铺垫。
第四部分:《罪行》
读起来像是圣特莱莎警方的卷宗记录。它记载了从1993年开始,在圣特莱莎发生的两百多起妇女被杀案件的详细情况(地点、人物、死因、死状云云),以及警方调查嫌疑人的相关故事。
本部分被普遍认为是全书的高潮。长达400多页的篇幅我想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说实话,阅读体验是相当糟糕的。各位死者的死状,是如此地令人战栗,如此地令人难堪,以至于我不得不跳着来读以缓解对于这番惨状的害怕。仅仅是文字描写便如此令读者难堪,那么可以想象现实是更加残酷的。想到这里,不禁更加战栗了一些。人们总是对于发生远方国度的屠杀毫无感受,却会因为在眼前出现的远远低于远方国度的屠杀的暴行而感到恐惧不已。第一部分中,三位文学评论家因为在电视中看到相关报道而无动于衷;第二部分中,奥斯卡·阿玛尔菲塔诺会因为报道而担忧自己女儿的危险。人是视觉动物,眼前发生的和同远方发生的无法目睹的危险,带给人的震撼是远远不同的。我想,罗贝托·波拉尼奥使用了这样的写法,原因在于此吧。
本部分的关于杀人案描写的文字,是毫无感情的。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在此部分完完全全地摈弃了主观色彩,将杀人案排布成了两百多起客观事实。虽然说它毫无感情,但我能够从这些触目惊心的文字中获得比那些冷冰冰的数字更为直观与齿冷的体验。案情卷宗是冷漠无情的,可一个个人物是鲜活的。一位著名的佛教法师曾说过,“太平间是我们最好的大学。”很赞同这句话,的确,当你走进冷漠无情的太平间,面对着一个个木讷、苍白的死人,你将会被动地、被迫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活着的意义。
200多起杀人案的卷宗记录,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太平间在我们的眼前呈现呢?
又看到了网络上对于《2666》的简介,其中关于第四部分的内容概要中写道“圣特莱莎的居民们在无休止的暴行中渐渐地变得习惯而麻木了。”
我突然想到,读者们的体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从一开始的震惊和咬牙切齿,渐渐地变得无奈、最后甚至像圣特莱莎的居民们一样变得麻木和习以为常。人们对暴力的容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减弱。那么有没有人敢于站出来呢?是有的。但是他们未免太势单力薄了些,一如第三部分的美国记者法特,一如不断地在圣特莱莎大街小巷游行而毫无结果的妇女权益保护组织。底层人民对于现状的办法就是:没有办法。断然地是只能苟活在这残酷的世上,任由屠宰、任由摆布。而相比底层人民,中产阶级的选择就更多了一些,但怯懦的他们选择了不闻不问,选择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逃避。就像第一部分中三个欧洲文学评论家丝毫不为之所动一样,也任由暴力将这个国家、这个世界搞得一团糟。个人的情怀、理想在这样的暴力下,显得是那么地渺小。凶手们就像拍死一只苍蝇一样轻而易举地杀死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作为人类,我们永远无法回避这样的话题。南京大屠杀、奥斯维辛集中营、卡廷森林、卢旺达大屠杀,究竟是为什么?人们究竟有好好反思过吗?即使好好反思过了,那么足够彻底吗?既然彻底了,那为什么人类却依然要对自己的同胞下手呢?
现实的无奈、人性的丑恶、未来的绝望、对世界消极而悲观的观感,尽览无遗。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
终于到了最终部分。它其实在我心中才是真正的全书之高潮。
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第一部分中三位文学评论家们苦苦寻找、等待的戈多终于现身。原来他也是一个平凡人,出生在德意志北部的一个小渔村,原名叫汉斯·赖特尔,有一个妹妹。他年少曾在某个大庄园做仆人,在那里,他结识了XXX侯爵并与冯·聪佩女男爵有了一面之缘。渐渐长大后他选择了进入纳粹军队,成为了一名冲锋步兵。在二战中,他数次英勇冲锋,但却奇迹般地活下来了,只受了一点儿轻伤。在养伤和战争结束后的空闲期间,他目睹了战争期间“人间炼狱”般的酷刑,耳闻了屠杀犹太人的见闻,甚至读到了一个苏联红军文艺青年,(虚构)鲍比斯·安斯基的生平经历的描述。一句题外话,这一段描述几乎同俄罗斯那些“白银时代”的作家的笔风如出一辙(天啊!波拉尼奥到底看过多少书?)。战争结束,于是他开启了著名作家阿琴波尔迪的写作生涯。初期他的小说无人问津,他四处寻找出版社推销他的小说。最后是一家来自汉堡的出版社接纳了他并且赏识了他的小说,资助了他的生活。而那家出版社社长夫人,便是年少时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冯·聪佩女男爵,现名布比斯夫人。他一举成名并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有力候选人后,他却因为害怕被审判、被翻出为纳粹效力的旧账而只得隐姓埋名地混迹于欧洲各地。在他的情人英格博格死去之后,他安定了下来,在威尼斯当了一个花匠。直到他的妹妹,汉斯·洛特在飞机上偶然翻到了他的书并认定书的内容是在写他的童年生活后,联系汉堡的出版社表明来意而联系到了他。妹妹洛特将这些年的经历长吁短迂地告诉他,并想要他与她一同去圣特莱莎。因为她的儿子,克劳斯在那里被当做了200多起杀人案中的数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
最终,阿琴波尔迪登上了前往墨西哥的飞机。
这一部分以一种平淡的叙述语言生动地勾勒出了本书第一号人物、传奇作家阿琴波尔迪的一生。虽然本书的最大谜团阿琴波尔迪揭晓,但我却有着一种难以言状的不解萦绕在脑海中。
那就是,《2666》究竟是什么意思?
突然想到罗贝托·波拉尼奥最推崇的作家,博尔赫斯(也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作家之一),在代表作《小径分叉的花园》中写道
“如果设一个谜底为“时间”的谜,那么谜面中惟一不能出现的词是什么?”
“显然是“时间”二字。”
那么,我则将“2666”理解为作者眼中关于《2666》的谜语的答案。
暴力、麻木、不仁、虚伪、自私,这样的每个人类无法避免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何时才能解决?
作者想道。
是一个遥远又并不遥远的2666年。
2017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