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鱼集(11)
11/2
范石湖一律詩,掐去首尾,更佳。花下百杯齊物我,雲邊一眼盡江湖。不知朱戶趦趄者,能勝青山放浪無?
11/4
《范石湖集》中諸詩,最有意思的是紀遊詩,尤其是關於四川的。比如《昭君臺》寫「三峽女子,十人九癭」;《巴蜀人好食生蒜,臭不可近。……又為食蒜者所薰,戲題》,北宋時川菜可和南菜、北菜鼎足而三,南宋四川已有相當規模的北人湧入;《丙申元日安福寺禮塔》詩注中說道,「蜀人鄉音極難解,其為京洛音,輒謂之虜語,或是僭偽時以中國自居,循習至今不改也。既又諱之,改作魯語,尤可笑」。偶摘幾則,以明一地風物變遷矣。
11/5
四川究竟有多少状元?旧志载有26人,即唐范崇凯、尹枢、尹极、李远、李馀、于环、张曙;五代后唐王归朴、后蜀费黄裳;宋苏易简、陈尧叟、陈尧咨、杨寘、马涓、何栗、何焕、赵逵、张孝祥、冯时行、蒲国宝、许奕;元文允中1人;明杨慎;清骆成骧。另一说为15人。敝县状元李协恭怕是还是停留在传说之中。
11/8
杜子春以《歸藏》為黃帝《易》;鄭玄卻以《歸藏》為殷《易》,夏曰《連山》,《周易》,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顧寧人曰:《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用孔子一言以蔽之,「不恆其德,或承之羞」。
11/10
司馬遼太郎寫淀姬時寫道:愚蠢並非指智力高低,而是指心靈是否被禁錮。淀姬是一個具有恐懼體質的人。她只能通過紮根心底的恐懼之情來看待萬事萬物,她只為秀賴一人想得太多,並被各種想法所禁錮。她只能通過這顆狹隘的心來看待事物,判斷事物,決定事物。驀然發覺很多冰雪聰明的女孩子為何一結婚生子智商頓時為零,原來如此呵。
11/12
真田昌幸大坂之遺計:自帶兩萬兵力,進軍美濃,待敵有變,然後撤退至近江,燒毀京都入口瀨田唐橋。再待謠言四起,燒毀二条城,然後撤回大坂,打持久戰。如此兩三年後,必收成效。他認為此計,只有自己這種俗世有威望的人實施才會成功,而幸村,終究無法實施這個策略,人能否成事,還得看他從過去到現在在世上的經歷。而幸村,在父親的威名之下,近於無名小卒。
後來,幸村改良了一下昌幸的出城迎敵論。首先,讓秀賴坐鎮天王山;然後燒毀京都,控制大和路,守住宇治川、瀨田川,切斷老烏龜與西國大名的聯繫,阻止老烏龜西上;待天下有變,再進行決戰。後藤提議自己與幸村一同前往宇治、瀨田,木村重成與大野治房殺入京都,襲擊二条,長曾我部與明石控制住大和口,七隊長攻下茨木,毛利勝永守住大津。可惜此計不被大坂城裡的女人們所用,導致大坂七將星各自為戰,豐臣家身死國滅,真是可悲可嘆!
11/13
顧寧人曰:傳賢之世,天下可以無君;傳子之世,天下不可無君。但是,當今民主之世呢?
四詩《風》《雅》《頌》,顧寧人以《南》《豳》《雅》《頌》為四詩,而列國之《風》附焉,謂此乃《詩》之本序也。《二南》也,《豳》也,西周之詩,於幽王而止。其餘十二國風,東周之詩也。「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西周之詩亡也;詩亡而列國之事蹟不可得而見,於是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出焉,是之謂「詩亡然後《春秋》作」也。《周頌》,西周之詩也。《魯頌》,東周之詩也。成康之世,魯豈無詩,而今亦亡矣。故曰詩亡,列國之詩亡也。其作於天子之邦者,《雅》《南》《豳》《頌》,則固未嘗亡也。
11/20
詩與歌,據《日知錄》卷五:《詩》三百篇,皆可以被之音而為樂。自漢以下,乃以其所賦五言之屬為徒詩,而其協於音者謂之樂府。宋以下,則其所謂樂府者亦但拟其辭,而與徒詩無別,於是詩之與樂判然為二,不特樂亡,而詩亦亡。古人以樂從詩,今人以詩從樂。舜命夔教冑子,詩言志,歌從言,聲依永,律和聲。是以登歌在上,而堂上堂下之器應之,是之以謂以樂從詩。……歌者為詩,擊者、拊者、吹者為器,合而言之謂之樂。對詩而言,則所謂樂者,八音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是也,分詩與樂言之也。
11/23
《延平先生答問》:夫子之道,不離乎日用之間。自其盡己而言,則謂之忠;自其及物而言,則謂之恕。莫非大道之全體。雖變化萬殊,於事為之末,而所以貫之者,未嘗不一也。
11/25
古之言兵,非士卒,兵器也。據《世本》:蚩尤以金作兵,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周禮·司右》五兵注引《司馬法》曰:弓矢圍,殳矛守,戈戟助是也。據顧寧人証之,秦漢以下,始謂執兵之人為兵。如信陵君、項羽事,見於《太史公書》。
讀《日知錄》卷七「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一條,名心愈淡矣。「疾名之不稱,則必求其實矣,君子豈有務名之心哉!是以《乾·初九》之《傳》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顧子進一步說:「古人求沒世之名,今人求當世之名。求當世之名者,無非為利也;苟不求利,亦何慕名?」其實,求名求利,亦無可厚非。台東薛子講《史記》云:一個人的能力和品德要與其所處的位置和聲名相匹配,否之,不祥。
11/26
《漢書·百官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聽訴訟、收賦稅。游徼循禁賊盜。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高帝紀》:二年二月,令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繇戍。而《周禮·地官》甚繁瑣,自州縣以下,各有四級,州之下有黨族閭比,縣之下有鄙酇里鄰;又有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一說;官之備而法之詳,然後天下之治若網之在網,率天之民網羅之後,幾無余類矣。太平天國亦多用此法,而我最愛的還是漢初,簡潔,有生氣。凡古之世,最最和煦的,莫不用黃老之術,化天下若萬物;但只要一循先王古禮,那就是瞎雞巴胡亂折騰,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民氣這東西,是需要養,而不是用來耗;與民休息,切不可與民爭利。
明縣府門之前有布告曰:誣告加三等,越訴(上訪)笞五十。越訴,指不由里老處分而徑訴縣官者。可見精神病院一說,已是一種說不出來的厚愛。
11/27
杜預解《左傳》曰:法行則人從法,法敗則法從人。
晉荀勗論: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昔蕭曹相漢,載其清淨,民以寧一,所謂清心也。抑浮說,簡文案,略細苛,宥小失,有好變常以徼利者,必行其誅,所謂省事也。
范石湖一律詩,掐去首尾,更佳。花下百杯齊物我,雲邊一眼盡江湖。不知朱戶趦趄者,能勝青山放浪無?
11/4
《范石湖集》中諸詩,最有意思的是紀遊詩,尤其是關於四川的。比如《昭君臺》寫「三峽女子,十人九癭」;《巴蜀人好食生蒜,臭不可近。……又為食蒜者所薰,戲題》,北宋時川菜可和南菜、北菜鼎足而三,南宋四川已有相當規模的北人湧入;《丙申元日安福寺禮塔》詩注中說道,「蜀人鄉音極難解,其為京洛音,輒謂之虜語,或是僭偽時以中國自居,循習至今不改也。既又諱之,改作魯語,尤可笑」。偶摘幾則,以明一地風物變遷矣。
11/5
四川究竟有多少状元?旧志载有26人,即唐范崇凯、尹枢、尹极、李远、李馀、于环、张曙;五代后唐王归朴、后蜀费黄裳;宋苏易简、陈尧叟、陈尧咨、杨寘、马涓、何栗、何焕、赵逵、张孝祥、冯时行、蒲国宝、许奕;元文允中1人;明杨慎;清骆成骧。另一说为15人。敝县状元李协恭怕是还是停留在传说之中。
11/8
杜子春以《歸藏》為黃帝《易》;鄭玄卻以《歸藏》為殷《易》,夏曰《連山》,《周易》,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顧寧人曰:《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用孔子一言以蔽之,「不恆其德,或承之羞」。
11/10
司馬遼太郎寫淀姬時寫道:愚蠢並非指智力高低,而是指心靈是否被禁錮。淀姬是一個具有恐懼體質的人。她只能通過紮根心底的恐懼之情來看待萬事萬物,她只為秀賴一人想得太多,並被各種想法所禁錮。她只能通過這顆狹隘的心來看待事物,判斷事物,決定事物。驀然發覺很多冰雪聰明的女孩子為何一結婚生子智商頓時為零,原來如此呵。
11/12
真田昌幸大坂之遺計:自帶兩萬兵力,進軍美濃,待敵有變,然後撤退至近江,燒毀京都入口瀨田唐橋。再待謠言四起,燒毀二条城,然後撤回大坂,打持久戰。如此兩三年後,必收成效。他認為此計,只有自己這種俗世有威望的人實施才會成功,而幸村,終究無法實施這個策略,人能否成事,還得看他從過去到現在在世上的經歷。而幸村,在父親的威名之下,近於無名小卒。
後來,幸村改良了一下昌幸的出城迎敵論。首先,讓秀賴坐鎮天王山;然後燒毀京都,控制大和路,守住宇治川、瀨田川,切斷老烏龜與西國大名的聯繫,阻止老烏龜西上;待天下有變,再進行決戰。後藤提議自己與幸村一同前往宇治、瀨田,木村重成與大野治房殺入京都,襲擊二条,長曾我部與明石控制住大和口,七隊長攻下茨木,毛利勝永守住大津。可惜此計不被大坂城裡的女人們所用,導致大坂七將星各自為戰,豐臣家身死國滅,真是可悲可嘆!
11/13
顧寧人曰:傳賢之世,天下可以無君;傳子之世,天下不可無君。但是,當今民主之世呢?
四詩《風》《雅》《頌》,顧寧人以《南》《豳》《雅》《頌》為四詩,而列國之《風》附焉,謂此乃《詩》之本序也。《二南》也,《豳》也,西周之詩,於幽王而止。其餘十二國風,東周之詩也。「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西周之詩亡也;詩亡而列國之事蹟不可得而見,於是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出焉,是之謂「詩亡然後《春秋》作」也。《周頌》,西周之詩也。《魯頌》,東周之詩也。成康之世,魯豈無詩,而今亦亡矣。故曰詩亡,列國之詩亡也。其作於天子之邦者,《雅》《南》《豳》《頌》,則固未嘗亡也。
11/20
詩與歌,據《日知錄》卷五:《詩》三百篇,皆可以被之音而為樂。自漢以下,乃以其所賦五言之屬為徒詩,而其協於音者謂之樂府。宋以下,則其所謂樂府者亦但拟其辭,而與徒詩無別,於是詩之與樂判然為二,不特樂亡,而詩亦亡。古人以樂從詩,今人以詩從樂。舜命夔教冑子,詩言志,歌從言,聲依永,律和聲。是以登歌在上,而堂上堂下之器應之,是之以謂以樂從詩。……歌者為詩,擊者、拊者、吹者為器,合而言之謂之樂。對詩而言,則所謂樂者,八音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是也,分詩與樂言之也。
11/23
《延平先生答問》:夫子之道,不離乎日用之間。自其盡己而言,則謂之忠;自其及物而言,則謂之恕。莫非大道之全體。雖變化萬殊,於事為之末,而所以貫之者,未嘗不一也。
11/25
古之言兵,非士卒,兵器也。據《世本》:蚩尤以金作兵,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周禮·司右》五兵注引《司馬法》曰:弓矢圍,殳矛守,戈戟助是也。據顧寧人証之,秦漢以下,始謂執兵之人為兵。如信陵君、項羽事,見於《太史公書》。
讀《日知錄》卷七「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一條,名心愈淡矣。「疾名之不稱,則必求其實矣,君子豈有務名之心哉!是以《乾·初九》之《傳》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顧子進一步說:「古人求沒世之名,今人求當世之名。求當世之名者,無非為利也;苟不求利,亦何慕名?」其實,求名求利,亦無可厚非。台東薛子講《史記》云:一個人的能力和品德要與其所處的位置和聲名相匹配,否之,不祥。
11/26
《漢書·百官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聽訴訟、收賦稅。游徼循禁賊盜。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高帝紀》:二年二月,令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繇戍。而《周禮·地官》甚繁瑣,自州縣以下,各有四級,州之下有黨族閭比,縣之下有鄙酇里鄰;又有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一說;官之備而法之詳,然後天下之治若網之在網,率天之民網羅之後,幾無余類矣。太平天國亦多用此法,而我最愛的還是漢初,簡潔,有生氣。凡古之世,最最和煦的,莫不用黃老之術,化天下若萬物;但只要一循先王古禮,那就是瞎雞巴胡亂折騰,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民氣這東西,是需要養,而不是用來耗;與民休息,切不可與民爭利。
明縣府門之前有布告曰:誣告加三等,越訴(上訪)笞五十。越訴,指不由里老處分而徑訴縣官者。可見精神病院一說,已是一種說不出來的厚愛。
11/27
杜預解《左傳》曰:法行則人從法,法敗則法從人。
晉荀勗論: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昔蕭曹相漢,載其清淨,民以寧一,所謂清心也。抑浮說,簡文案,略細苛,宥小失,有好變常以徼利者,必行其誅,所謂省事也。
刀叢中的小詩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雪夜灯下读《金瓶》 (10人喜欢)
- 十个农民进城 (7人喜欢)
- 创世纪 (2人喜欢)
- 百家姓·民间语文 (2人喜欢)
- 黄色潜水艇(仿死亡赋格)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