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20:“因时致治”与“一本于道”
《传习录》
20
“因时致治”与“一本于道”
2017-04-12, 上海
维 心 说
《三坟》是指三皇之书,也有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可以作古书来解释。
孔子删文章,因为现在虚文太盛,可是为什么《三坟》这样的书也要被删了呢?原因是,如果“后世不可复也”,则“略之可也”。
因此,对于如何治世,后世不可能回到唐尧虞舜以前的社会,夏商周之后“礼乐崩坏”也不可效法,孔子选择的唯一一个治世之标本,就在“三代”(即夏、商、周)。可是,现在的人们看三代之治,往往只注重枝节而忽视根本,因此三代也难以恢复,想恢复“太古之治”则更加不可能了。
在这里,阳明先生的话语中体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因时致治”与“一本于道”。
“因时致治”体现了变化的含义;“一本于道”则蕴含了不变的道理。
“因时致治”意味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的问题,寻找根本原因,再制定解决方案。以企业管理为例,商学院的案例再丰富,能告诉我们的只是在案例企业在当时的环境下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可以借鉴,但肯定不能照搬为我们自己企业的经营方式,因为每个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处于各自不同的竞争环境与发展阶段,没有一成不变或一劳永逸的管理方式。
“一本于道”意味着“万变不离其宗”,变化之中存在着不变之规律。正如水在流动过程中遇到阻碍可以拐弯绕行,可以分而再合,但“水往低处流”的规律总是不变的。回到企业管理,尽管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但企业的发展仍有规律可寻,比如企业都会经历创业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落期,只是不同企业所处的时期不同,或者每个时期所用的时间有长有短。另一方面,每个企业都在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但从本质上看,各个企业的价值观、文化也在逐渐趋同。
学习也是一样。每一个知识点不变的是基本概念,基本定理,但每一个知识点可以演化出各种各样的题型。中国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讲究题海战术,但终究无法穷尽题型的变化,而有些学霸,不用做很多题目照样拿高分,关键就在于他是抓住了“不变的”知识点,以应变于“万变的”题海。
再回到阳明心学的一个历史争议。
历史上有很多人说王阳明的理论其实就是佛老的理论。但这一段,阳明用自己的话清楚地说明了心学与佛老之学的区别。
佛老之学,从根本上讲究“专事无为”,讲究出世与自我解脱,而不关注时事变化;而阳明心学,讲究“因时致治”,讲究入世而“公天下”。因此,心学仍然是儒家一脉相承,只是吸收了很多佛道中的有用思想而已。
再看回前一讲讲到文字,讲到文明,讲到无论朝代更替或者制度变迁,华夏文明得以存续至今,表明华夏文明中的“因时致治”中始终有“一本于道”,这正是华夏之魂!
原 文
爱曰:“如《三坟》之类,亦有传者,孔子何以删之?”
先生曰:“纵有传者,亦于世变渐非所宜。风气益开,文采日胜,至于周末,虽欲变以夏、商之俗,已不可挽,况唐、虞乎?又况羲、黄之世乎?然其治不同,其道则一。孔子于尧舜则祖述之,于文武则宪章之。文、武之法,即是尧、舜之道。但因时致治,其设施政令,已自不同,即夏、商事业施之于周,已有不合。故周公思兼三王,其有不合,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况太古之治,岂复能行?斯固圣人之所可略也。”
又曰:“专事无为,不能如三王之因时致治,而必欲行以太古之俗,即是佛、老的学术。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而以功利之必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业。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个伯术。”
又曰:“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复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