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扬州历史
扬州隶属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之一 兴于唐宋。
扬州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 是一座因水而兴盛的城市。
有水运 便要有渡口 东关古渡是当时的首要交通脉冲。
古渡口上岸后向西走 即是东关城门。
东门始建于唐代中期 五代、两宋、明、清等代均曾在此修缮城门、城墙。
千百年来最可能不变的是古渡口通向扬州城的这条古街---东关街--的繁华。 东关街上最有名的一处是一座清代扬州盐商宅邸私家园林。
扬州的建城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邗城 由吴王夫差开筑 他也被扬州人视为“开城鼻祖”。可邗城遗址在哪里 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自吴王夫差始筑邗城后 楚王筑广陵城 再到汉代吴王刘濞筑城 一直到后来的唐城都在蜀冈上。 然而以上遗址当中 除了唐城遗址被发掘保护之外 其他遗址均无明确信息。
前往唐城的路上 会遇到扬州革命烈士陵园 题字为江泽民。江泽民是扬州人 其旧居在扬州东圈门附近。
观音山是山寺的代表 它处蜀岗东峰 因其地势在扬州最高 所以构寺大胆使用山寺的构造方式:不强调对称 而是在山体顶峰 随山势筑殿。 史料记载 隋炀帝曾建行宫“迷楼”于此。 寺大胆使用山寺的构造方式:不强调对称,而是在山体顶峰,随山势筑殿。 同时观音山的佛像是很有特色的。这里的佛像不同于一般寺院以“释迦牟尼”为主像,此处以菩萨为主体,同时供奉四大佛教名山菩萨 院落东侧房中为文殊菩萨 西侧房为普贤文殊菩萨 殿后为地藏王殿 在四大菩萨中又突出观音菩萨 主殿圆通宝殿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巨型坐像。
顺着山寺上山 绕围墙一圈后 便可看到此处的唐城旧址。
唐时的扬州诚分为子城和罗城 规模很大,仅次于京城长安、洛阳 是中国东南地区著名的唐代城市遗址。现在保留的遗址为子城遗址 子城筑在蜀冈之上 是在吴王濞城、东晋刘宋广陵城、隋江都宫城基础上修建的 为官府衙署集中区 也称牙城或衙城。城墙为土筑 仅城门及拐角附近包砖砌 夯土城垣遗迹迄今保存完好 有的地段高出地面10米左右。城外有濠。子城四面各开一门 城内设十字街贯通四门。
提到鉴真大师 就不得不提大明寺。 大明寺作为海丝申遗的一个重要文化点 其内包含着非常重要的海丝痕迹。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南朝时佛教兴盛 中原大地上各处佛寺林立。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 而大明寺泉被成为“天下第五泉”。传说唐人张又新根据茶圣陆羽的说法而写的 镇江金山寺中泠泉为第一 无锡惠山石泉为第二 苏州虎丘石泉第三 丹阳县观音寺水为第四,扬州大明寺泉水为第五 松江水为第六,淮水为第七。“ 寺内还有一处重要的文化纪念堂---鉴真纪念堂。除了鉴真纪念堂之外 还有两处非常重要的文化遗迹 那就是平山堂和谷林堂。平山堂是北宋大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 后来苏东坡任扬州太守时 常来此凭吊 并建造了“谷林堂”和“欧阳祠”。谷林堂取自苏东彼“深谷下窈窕 高林合扶疏”的诗句。 大明寺的素食 味道不错 值得推荐。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 江都兵变 叛军司马德勘等煽动兵变 推宇文化及为首缢弑隋炀帝。隋炀帝一生生活“逍遥” 却并未把自己的身后之事提早安排 以至于隋炀帝亡后 并没有像样的陵寝 葬地也随朝代一改再改 直至最后荒废 不为人知。 如今的这处隋炀帝陵位于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 此处的陵址是在清嘉庆十二年(1807) 扬州学者阮元在雷塘附近发现 并加以整修。之所以确定是在雷塘 是因为史料记载 公元622年 唐高祖李渊下令将隋炀帝陵迁到雷塘。
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 最好的去处是博物馆。
博物馆在历史展厅的布局 按照扬州城市史发展的顺序 依次从公元前486年的邗城、汉代的广陵城、唐代的唐城、宋代的宋大城以及清代的扬州新城介绍 让人对扬州历史层面有了一个新的连续的认识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