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下的深刻
决定转专业后,建筑设计课老师上课的风格一直很严厉,我一直很怕他,导致我很多时候不敢同他说话。在这种权威与气场下交流时又过于言听计从,有很多我似懂非懂的地方,经过一番独自思辨后又渐渐偏离正轨,相去甚远。我想在老师眼里,我已经被打上"思绪不清晰的人"这样的烙印。细细想来,除了害怕的性格缺陷以外,我的思维确实存在许多盲点,发现自己是个学习学得很笨的人。
从小便是努力却不够认真,奋强却不够聪明的人。
笨是一种不太礼貌,不太体面的属性,我为之深深惭愧而自责。笨同七宗罪里的懒一般,甚至罪加一等。笨带来最痛苦源于自己的敏感又不甘示弱,内心折磨,以及对他人造成麻烦而愧疚的双重折磨。
而我笨在执着于复杂,笨在明知故犯。笨在不够清晰。
三毛的一句话让我思考很久:不求深刻,只求简单。刚开始我曾对这句话嗤之以鼻,后来发现这句简单的话却有另一番深刻的道理。这句话代表着需要选择一个过程,选择你抵达的方式。抵达深刻之始,是一种充斥着加法的混沌,总想要做些什么事情,达到一定的程度,总想让自己变得不同,因周折繁琐而深刻,陷入深刻的馄饨。而简单,是一种对抵达清晰的认知。简单,是意识到问题的核心,本质,则是简单的外衣下自有深刻。深刻与简单,后者更是一种减法的哲学。
设计上,如何达到一种清晰的简单,也是需要费些气力的。初涉设计都避免不了拼贴、堆砌、混乱的学习过程。思绪复杂而焦虑,而自己却缺少一种正确的反省,反省了又缺少正确的前进方向。一开始,希望自己的设计是有趣的,为了有趣而有趣,为了复杂而复杂,几度迷茫,用尽力气堆砌起的一堆奇异的泡沫。这些费尽心机的繁冗,掩盖了设计的本质。
思维的混沌与焦虑导致行为的复杂。即对将完成之事有着不够清晰的定义。
设计是什么?为何而做设计?要解决什么?这样的设计又有什么好处?
设计始终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围绕着人的行为活动而诞生,而不是为了一个结果,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设计重心本末倒置一直是个对自己而言很棘手的问题。之前一直理解的建筑设计是大秩序和大秩序下的小秩序的集合。但是什么是秩序?秩序需要解决方案所遇到的问题才是有效的秩序,大秩序是一种回应场地的,简单抽象的概念,小秩序是在大秩序的标题下,对每一步深化进行研究,永远不脱离功能,伴随着形式,但秩序不是为了形式而生,形式应是应运而生,整个思考的过程即解释了这个形式为什么会在这里。其次,这样的秩序能带来什么品质的空间是需要思考的。秩序之下最首要考虑的就是尺度,探讨某一种尺度对应的空间:这里最需求一个什么样的空间?在这样环境的语境下这个空间应该是什么样的?解决了这些核心问题,形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仔细反省工作模式的失误,大概多半是受到本科风景园林开设建筑设计课程的节奏与"业余"老师指导的影响:现状分析-一草-二草-平面立面效果图,这样的系统不存在分步以及细化的过程,不存在一步一个脚印,而是直接视为一个系统,是一种从后往前倒推的思维,每次做作业的目的在于把这个系统给完善,是囫囵吞枣而不是一种探寻的姿态。因为不留下任何递进的过程,以至于受到否认,即全盘皆输,从头再来。汇报也是没有一点好处的。所以,要找到正确的方向,不在乎一次走多远。
再说说明知故犯。
常犯的一个毛病,也许是受画图的影响则是,设计阶段不应该花很多时间分析人在一种空间之下的多种行为。在学习的路上花时间思考这样的分析是落于下乘的。建筑应该是不言自明大,不需要解释的。人是一种自带设计思考方式的动物,行为是自发创造性的,同一个场所人自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在设计阶段考虑这种分析应该是药避免的。更多地要考虑如何设计一个优质的能够包容更多活动与形式结合完美的空间。
最后是清晰的表达。
对平面图要有敬意,很多时候平面图画完直接拿去施工单位施工了,不能随随便便画图,随随便便糟蹋。汇报文件务必用上精简到最清晰的思路与让别人懂你最缜密的心机。
以上,对自己的笨拙不吐不快,非常感谢看透我的笨拙却依然对我严厉的专业老师,以及,玻璃心,不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