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王小波
文/刘炎迅 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有个故事》,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今天,2017年4月11日,是王小波去世20周年的日子。
他的小说,那副吊儿郎当的做派,在痞子一般粗劣的细节中,有透着某种欲望的优雅。
其实欲望很难优雅,通常时候,人们会去伪装,极力让它显得优雅,但最终的结果,是让欲望更加与优雅不搭边。
而王小波,释放着欲望最初的摸样,不装,不躲,不藏,大大咧咧的敞开裤裆。

在《黄金时代》里,王二对陈清扬说:“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
按照《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的说法,《黄金时代》算是王小波真正意义上的成名作,“要不是《黄金时代》在台湾《联合报》连载、得奖,他的小说在大陆不会那么快得以传播。”
朱伟还觉得,这小说是王小波“写得最从容的小说,其中没有一点紧张感,我看到的是一个人生命的极端舒展。”
我很认同。那里面的文字,就跟流水一样,那么淌开来,舒服,自然,又恰当。将那种欲望的优雅在粗劣中呈现出来,还很调皮,很黑色幽默。
小说,王二最让人动容的描写,比如他躺在山坡上晒太阳,“亚热带旱季的阳光把我晒得浑身赤红,痛痒难当,我的小和尚直翘翘地指向天空,尺寸空前。……天蓝的吓人,身上落了一层细细的尘土,好像一层爽身粉。我一声经历过无数次勃起,都不及那一次雄浑有力,大概是因为在极荒僻的地方,四野无人。”
还有那天夜里,他和陈清扬在黑夜里的山坡上幽会。王二说,劳驾你躺过来一点,我借个亮儿研究一下你的解构。
于是就挨了一耳光。最有趣的细节随后发生,两个人,光着身子,在月夜里吵架,“我的小和尚依然直挺挺,在月光下披了一身塑料,倒是闪闪发光。”
这种文字,在当时引人入胜,也遭来口水,这毫无疑问。就算当下,也依旧如此,王小波嬉皮劲儿和玩世不恭的调调,一定会引来参差不齐的爱与恨,这恰恰构成了他的独特。
我最喜欢的《红拂夜奔》最后,王小波事无巨细的一遍遍叨唠着描述红拂是怎么死的,如何被吊死,如何死前被禁食,如何死后被灌水银,如何被麻绳捆绑甚至捏住阴唇。
但从文字本身看,这样的描述,是刺激的,也是让人动容的,他仿佛只是在由着性子胡捏捏,却分明感到一种巨大浓的化不开的氛围,兜头压迫下来。
这就是王小波小说的本质,但他其实一直排斥或者说反抗这种“意义”。
在《红佛夜奔》最后,他写道:“有人告诉我,不能这样写书,……他们说,像这种怪诞的故事应该有一个寓意,否则就看不明白,我不能同意这种意见,虽然我一贯虚心。”
“生活能有什么寓意?在它里面能有一些指望就好了。对于我来说,这个指望原来是证出菲尔马,对于红佛来说,这个指望原来就是逃出洛阳城。……如果说需要寓意,这就是一个,明确说出来就是:根本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
这话说的很骄傲,也很悲凉。
1994年,他的《黄金时代》在大陆出版,在出版社随后召集的研讨会上,据参会的朱伟回忆:“王小波把自己的姿态摆得很低,好像也没有因此表达什么特别有力量的文学主张。”
王小波强调的只是关于他自己的“黑色幽默”,他向朱伟解释,“要是不提‘黑色幽默’,我的小说根本就不能发表。我希望从我的小说里不要读出意识形态的味道,性就是性,故事就是故事,但在我们这里,好像没有一点目的性就不行,大家都需要一种东西给捆起来。”
这话说的,其实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凉。
因为无论他自己如何拒绝,在他那些自然流淌的叙事之下,终究隐藏着剧烈而凌厉的意义和目的,那是一个时代刻在他骨头里的潜意识。
昨天我在朋友圈发问,一晃20年,我们提起王小波,会想到什么呢?
我梳理了一下大概如下几类:
1、“绿毛水怪”等小说。
2、“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头脑聪明、且欣赏聪明;性格有趣,并崇尚有趣”等杂文随笔。
3、“爱你就像爱生命”、“你好啊,李银河”等撩妹金句。
4、师承卡尔维诺。
5、爱人李银河。

20年的时间洗礼,王小波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印记,并非文学本身,而是“意义”和“目的”。
虽然他文学性,也很高,正如张佳玮在知乎里用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王小波的文学本身的牛逼:
就像许多人赞美《海贼王》如何热血,而忽视尾田荣一郎的构图、虚构能力和宏伟世界观。
就像许多人赞美《灌篮高手》如何激情青春,而忽视井上雄彦的分镜和画工如何划时代。
就像许多人赞美《自由引导人民》如何体现了革命精神,而忽视德拉克洛瓦在这幅画里,如何继承古典主义构图,而融入鲁本斯失落二百年的传统,并开了浪漫主义着色技法。
就像许多人说乔丹能飞能跳,如何霸气,如何求胜欲强烈,而忽略他如何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不断雕琢自己的技巧、领导艺术和身体,使之不断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而享有文学“金线”梗的冯唐说起第一次读王小波,就发现了他的好,是这样的:“我当时正在上厕所,我大便干燥,老妈说因为我让她难产所以老天就让我大便干燥。我就在这种不愉快的干燥中一口气读完了《黄金时代》。当时,我有发现的快乐,仿佛阿基米德在澡堂子里发现了浮力定律,我差一点提了裤子狂奔到街上。”
“读小波的文字,又一次证明了我的论点:女人没有鼻子也不能没有淫荡,男人没有阳具也不能没有脑子。男人的智慧一闪,仿佛钻石着光,春花带露,灿烂无比,蛊惑人心。”
不过他也谨慎的说:“小波的出现是个奇迹,他在文学史上完全可以备一品,但是还谈不上伟大。”
如今我们谈论王小波,更多的时候,还是“意义”和“目的”,无论是杂文随笔还是与李银河的爱情通信,都是如此,一个是对世道人心的观察、解释和素描,一个是对爱情和人际关系深处的热衷。
这两点,都脱不开“意义”和“目的”。
这些年又有多少人自封“王小波门下走狗”,或者号称闯出猪圈的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人们模仿着王小波的玩世不恭,表达嘲讽、无奈、愤怒。
为何如此,我想,越是一个愁云惨淡的现实,越容易让人陷于困顿,继而寻找意义,释放焦灼,期望告解。
这些年,却很难真的有人像他那样,能以漫不经心的姿态,自娱自乐般的写作,去解构意义,却又创造意义。

眼下是自媒体时代,有人说,如果王小波活到今天,一定是10万+的主儿,他的文章一定可以随时刷屏。
论小黄文,他自是独一份儿,而论鸡汤金句,麻辣口味的,他也是个大师傅,随便说几个,比如:
1、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2、事实上,有些崇高是人人所共知的虚伪,这种东西比堕落还要坏。
3、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4、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
5、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
6、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7、别怕美好的一切消失,咱们先来让它存在。
8、每个人的贱都是天生的,永远不可改变。你越想掩饰自己的贱,就会更贱。唯一的逃脱办法就是承认自己的贱并设法喜欢这一点。
但我却觉得,或许并非如此。
死亡让王小波的荣耀获得奇异的加冕,也成为口口相传的传奇。
死后成名,并且越来越有名,这其实是让人感到悲凉的,人们总能在他的文章里,截取那么一两句,用来表达对当下的不满或者嘲讽,这就意味着,那么多年过去,世道骨子里的那些操蛋玩意儿,没有根本好起来。
这一点有点像鲁迅,但又不完全一样。
因为鲁迅太严肃,太刚正不阿,太愤怒,头发根根树在头上,一点儿弯儿也不打,这就容易折,尤其在当下。
而王小波通体就是个无赖模样的王二,一副不正经,玩世不恭,这却让他的愤怒,显得更加悲凉动人,就像他的头发,软啪啪乱糟糟在头上,看起来无精打采,与世无争,又让人觉得心疼。

死这件事儿,于他来说,是个疲倦生活的结束,是不幸,也是幸运,因为如果他继续活下去,会发现,这20年,会让他感到更疲倦。
因为这个世界的疲倦感,还很强。

20年年过去了,王小波的爱人李银河也老了,也移情了,但骨子里,李银河依旧深深爱着他,崇敬着他,几乎在每一个采访里,都表达着这份情愫,原因在于王小波不只是一个会写漂亮文章的男人,不只是一个热衷黑色幽默的作家,而在于他内心深处的那种纯粹的执念。
那是什么呢?
1978年,王小波给爱人李银河的情书中写道:“我们生活的支点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自己要有一个绝对美好的不同凡响的生活,一个绝对美好的不同凡响的意义。”
我想大概就是这个吧。给自己挚爱的人以信仰,去对抗现实的嘈杂,这或许是幸福最深处的力量。
而“支点”,是王小波给李银河的关键词,也是给我们的关键词。
有一个“支点”的信仰和执念,我们或多或少可以撬动生活中的繁杂、喧闹和操蛋。
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