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游记
清明节后的第二天,迎着南来的冷空气,我北上去了南京。一是赶赴听陈鸿森先生的讲座,二是去南京“搜刮”一波旧书。——清明节之前,网商的优惠活动很多,对于有着“买书癖”的我来说,没忍住下了很多单,一直把我去南京的预算也“搭进去”了,才停手。因此,我本来是取消了去南京的计划。可就在清明节前两天,陈鸿森先生将在南京大学开讲座的消息传来,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次南京之行,算是敲定了。
一
去南京之前,我对南京的印象,很刻板。唐人写诗说,“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又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周遭故国山河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对于从小背唐诗的我来说,南京就是仲春的花圃,就是深秋的香山,拥有着短暂的繁华和永远的落寞。后来,国耻的记忆从血液里头唤醒,我又隐约觉得,南京是烙在骨头上的一道疤痕。
去年“国耻日”的时候,二哥发了一条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文字,外加又看了不少南京人对于“南京大屠杀”留给南京什么影响的讨论。那个时候,我用了《士兵突击》里头,高城对许三多说的那段话——
“你懂七连吗?你知道七连多少次从尸山血海里爬起来,抱着战友残缺不全的尸体,看着那支离破碎的连旗,那些个千军万马在喊胜利在喊万岁,七连呢,七连没有胜利,他们只是埋好战友包上伤口,然后跟自己说我又活下来了,还得打下去! ”
——来形容南京。总之,以上就是我去南京之前,对南京的印象。
很幸运,我去南京,有一位朋友接待。这位朋友是位女生,长发,高鼻,有一双很漂亮的眼睛,说话也很温柔。很幸运,有这样一位朋友接待我,因为如果要问到南京以后,对南京的感觉如何,我一定会这么回答,“如果可以用拟人回答的话,我想,这位姑娘就是南京的化身。”
从高铁站出来,经过地铁,去我暂住的酒店,再到初游南京的夜市,去吃个晚饭。南京又给了我另外一种印象。求学杭州四年,除了出去课程实习,就是逛书店。在对杭州泛泛而览的过程中,我觉得杭州是一座精致中透露大方的城市。而到南京的那个晚上,南京则令我觉得她的气质,是大方中透露着精致。这两种不一样的城市气质,也让我对这双城,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情感和态度。
二
去南京的头等大事,是听陈鸿森先生的讲座。陈先生的了解,其实上,我应该很早就应该看到了。那时候对于一个问题和人有争执,当时阅读了比较多的清代学术史的东西,其中就有漆永祥老师的《汉学师承记笺释》。但是当时看的很目的,所以就遗漏了序文正是陈鸿森先生的作品这一信息。后来认识了华喆老师,他指导我应该多阅读陈先生的作品。贤师垂教,敢不受命?于是,对于陈先生,成了毫无所托的我的仰止高山。尤其是在阅读过先生的作品之后。
去听陈先生的讲座,是在下午。因此,接待我的朋友,就提议上午去逛一逛旧书店。对于我这个“书痴”来说,当然是恭敬不如从命。第一家跑的是南京的古籍书店,分两层,不过当时我觉得时间紧,就去了第一层,随便观览了一下。第二家是叫“品雨斋”,前后一狭室耳。但这“小小麻雀”,却是“五脏俱全”,经史子集,都有不少新书,另外这家似乎一直售卖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的新书,且以六折出售。有一套陆侃如冯沅君贤伉俪的文集,倒是很不错。紧接着,就是去的唯楚书店和学人书店。唯楚书店较小,不过他另有仓库。书过了一眼,旧书不少,还有些台版书——这些台版书颇令我注意。大部头也有,例如赵振铎先生的《集韵校本》,十六开三巨册,影印出版。学人就比唯楚大,里头旧书更多。大部头也更多,例如罗常培先生的《经典释文音切考》、徐时仪先生的《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附索引》他都有,更何况市面难寻的老书。去讲座之前,还去了一家乐匋书店,也很小,但是好书不少。
上午逛过书店,距离下午的讲座,没剩下多少时间。因此也没吃午饭,就去了讲座所在地。结果有一点小插曲,我们(我和那位接待我的朋友)去了南京大学的老校区,然而讲座的地点应该在南京大学的仙林校区——讲座海报上没有交代清楚,因此,等我们赶到南京大学时,讲座已经开始了。柳青唯喜来春早,花盛不嫌访客迟。陈先生以清代学人朱文藻为题作的一个报告,交缠了朱文藻和先生自己,却引起了我的极大共鸣。“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二百年前的朱氏,当时台上作报告的先生,和现在写文章的我,在漫漫时光之中,竟能交汇在一起,除了自心底而发的自恸,就像虞万里先生在《经义述闻》整理前言的附记中说的那样,“若有所失,若有所得”,茫茫天地,不知所归。
三
第一天的疲惫与感慨和南京秦淮河上的灯影弥散在黑夜里头。接待我的朋友,就带着我开始了第二天的行程。去鸡鸣寺,登明城墙,看玄武湖,当然还有,逛旧书店。
清明节前后,早樱已经结束了她的演出。因此,当时摩肩接踵的鸡鸣寺山门前,去的时候,游人虽然多,却不能说是“如织”“如云”了。除了几株晚樱,和一棵碧桃,放肆的拥抱春天之外,一街的早樱,枝头上只有珍珠般的樱桃,和残存未去的花瓣。
鸡鸣寺寺庙很大,层层的阶梯仿佛令人攀上了佛国。宝塔玲珑,正居中央,两侧佛殿,整肃威严。三炷香的烟气里头,匆匆就结束了对鸡鸣寺的游览。从寺庙的连廊中,攀上了明城墙。
城墙蜿蜒逶迤,也很宽阔。地面上铺的那些砖,也在一次次历史的见证中老去,被风蚀剥离。回杭州的路上,我写了一首诗,现在引用他,让这首诗代表我对明城墙的感想。——“太祖兵锋初定周,赫煊王气筑城楼。连山倚水分天际,护殿环宫遏浪头。到此人生随世去,何曾世事与人留?桃花今日重飞泪,云渡湖间又忘鸥。”
从城墙上眺望玄武湖,当天天气不太好,看了个大概,但是依旧能够看出他独杭州西湖清丽之美之外的秀丽。
匆匆结束在玄武湖景区的游览,我又迫不及待地和朋友去旧书店逛。很可惜,去了七、八家,只有一、两家开门。于是第三天行程上的旧书店也就一并逛掉了。结果时间不太足,于是晚上本来夜游秦淮的计划就取消了。第三天,将南京所得的五十种书中的一部分托付给朋友寄回家,匆匆间又去了一次先锋、品雨斋、唯楚、学人和乐匋五家书店。——乐匋书店,南京图书馆的沈燮元老先生时常会去,接待我的朋友就曾在乐匋遇见燮老两次,第二次去乐匋,不得不说是抱着这个希望去的,可是天公不作美,糟糕的鬼天气,令这个见到燮老的可能性降低到了极点。
匆匆地,南京三天的旅程就这么结束了。
四
南京是一座令我感到亲切的城市,在这么几天短短的浮于表面的接触中,我爱上这座城市很多的东西。在这短短的浮于表面的接触中,南京留给我三个“多”的印象。
第一是香甜多。在三天的南京之旅中,我吃过了她不少好吃的东西,比如她那灌汤包、牛肉锅贴、大排面——这些食物,都带着甘味。那种不像无锡的腻甜,也不像杭州的淡甜。这种甘味,入口之后就在味蕾上跳舞,就是和着蓝色多瑙河那样的舒缓的圆舞曲而动。
行走过程中,我也发现,南京她随处可见糕点店、面包店、蛋糕店、奶茶店,这些店铺,让南京的空气里都飘满了麦芽糖的香气,勾引人流下涎津来。
第二是花木多。接待我的朋友是一位姑娘,而姑娘天性爱那些红的粉的,紫的黄的,蓝的白的花儿。而我虽是泥塑之身,但也喜欢那些花儿。因此,三天的旅程中,我和她一起,看了不少的花——既有前文所说的红的碧桃、粉的晚樱,也有紫的诸葛菜,黄的万寿菊,蓝的角堇,白的含笑。这些花儿,错落的和那些摩天的法国梧桐、水杉、广玉兰、雪松、银杏(南京的行道树中,法国梧桐和水杉都很高大,像一个个巨人,一个个温柔的巨人),迸发的枫香、香樟、鸡爪槭、红枫,还没长叶的窈窕的合欢树搭配在一起,那些在角落里倔强的红花酢酱草、酢酱草、飞蓬、景天、垂盆草,在地面上唱歌的常春藤、络石、扶芳藤,无一不令我想起,这是春天,这是南京的春天。
第三是书店多。第二天去逛旧书店,雅籍旧书店的老板对我说,杭州的文化氛围比南京好。可是我觉得不会——南京旧书店就比杭州多,这些店儿,几乎家家都收购旧书、字画——书在流通,人在访求,唯有两者在路上的行走者多,才会有一种浓烈的文化氛围。
五
昨天的六点十八分,我离开了南京,带走了所买的书,带走了朋友给我的拥抱。带不走的,是那些还在缠绕的思绪,是那弥散着香气的空气,是那双盛满玄武湖清澈的水波的桃花眼眸。
再见,南京。
一
去南京之前,我对南京的印象,很刻板。唐人写诗说,“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又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周遭故国山河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对于从小背唐诗的我来说,南京就是仲春的花圃,就是深秋的香山,拥有着短暂的繁华和永远的落寞。后来,国耻的记忆从血液里头唤醒,我又隐约觉得,南京是烙在骨头上的一道疤痕。
去年“国耻日”的时候,二哥发了一条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文字,外加又看了不少南京人对于“南京大屠杀”留给南京什么影响的讨论。那个时候,我用了《士兵突击》里头,高城对许三多说的那段话——
“你懂七连吗?你知道七连多少次从尸山血海里爬起来,抱着战友残缺不全的尸体,看着那支离破碎的连旗,那些个千军万马在喊胜利在喊万岁,七连呢,七连没有胜利,他们只是埋好战友包上伤口,然后跟自己说我又活下来了,还得打下去! ”
——来形容南京。总之,以上就是我去南京之前,对南京的印象。
很幸运,我去南京,有一位朋友接待。这位朋友是位女生,长发,高鼻,有一双很漂亮的眼睛,说话也很温柔。很幸运,有这样一位朋友接待我,因为如果要问到南京以后,对南京的感觉如何,我一定会这么回答,“如果可以用拟人回答的话,我想,这位姑娘就是南京的化身。”
从高铁站出来,经过地铁,去我暂住的酒店,再到初游南京的夜市,去吃个晚饭。南京又给了我另外一种印象。求学杭州四年,除了出去课程实习,就是逛书店。在对杭州泛泛而览的过程中,我觉得杭州是一座精致中透露大方的城市。而到南京的那个晚上,南京则令我觉得她的气质,是大方中透露着精致。这两种不一样的城市气质,也让我对这双城,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情感和态度。
二
去南京的头等大事,是听陈鸿森先生的讲座。陈先生的了解,其实上,我应该很早就应该看到了。那时候对于一个问题和人有争执,当时阅读了比较多的清代学术史的东西,其中就有漆永祥老师的《汉学师承记笺释》。但是当时看的很目的,所以就遗漏了序文正是陈鸿森先生的作品这一信息。后来认识了华喆老师,他指导我应该多阅读陈先生的作品。贤师垂教,敢不受命?于是,对于陈先生,成了毫无所托的我的仰止高山。尤其是在阅读过先生的作品之后。
去听陈先生的讲座,是在下午。因此,接待我的朋友,就提议上午去逛一逛旧书店。对于我这个“书痴”来说,当然是恭敬不如从命。第一家跑的是南京的古籍书店,分两层,不过当时我觉得时间紧,就去了第一层,随便观览了一下。第二家是叫“品雨斋”,前后一狭室耳。但这“小小麻雀”,却是“五脏俱全”,经史子集,都有不少新书,另外这家似乎一直售卖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的新书,且以六折出售。有一套陆侃如冯沅君贤伉俪的文集,倒是很不错。紧接着,就是去的唯楚书店和学人书店。唯楚书店较小,不过他另有仓库。书过了一眼,旧书不少,还有些台版书——这些台版书颇令我注意。大部头也有,例如赵振铎先生的《集韵校本》,十六开三巨册,影印出版。学人就比唯楚大,里头旧书更多。大部头也更多,例如罗常培先生的《经典释文音切考》、徐时仪先生的《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附索引》他都有,更何况市面难寻的老书。去讲座之前,还去了一家乐匋书店,也很小,但是好书不少。
上午逛过书店,距离下午的讲座,没剩下多少时间。因此也没吃午饭,就去了讲座所在地。结果有一点小插曲,我们(我和那位接待我的朋友)去了南京大学的老校区,然而讲座的地点应该在南京大学的仙林校区——讲座海报上没有交代清楚,因此,等我们赶到南京大学时,讲座已经开始了。柳青唯喜来春早,花盛不嫌访客迟。陈先生以清代学人朱文藻为题作的一个报告,交缠了朱文藻和先生自己,却引起了我的极大共鸣。“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二百年前的朱氏,当时台上作报告的先生,和现在写文章的我,在漫漫时光之中,竟能交汇在一起,除了自心底而发的自恸,就像虞万里先生在《经义述闻》整理前言的附记中说的那样,“若有所失,若有所得”,茫茫天地,不知所归。
三
第一天的疲惫与感慨和南京秦淮河上的灯影弥散在黑夜里头。接待我的朋友,就带着我开始了第二天的行程。去鸡鸣寺,登明城墙,看玄武湖,当然还有,逛旧书店。
清明节前后,早樱已经结束了她的演出。因此,当时摩肩接踵的鸡鸣寺山门前,去的时候,游人虽然多,却不能说是“如织”“如云”了。除了几株晚樱,和一棵碧桃,放肆的拥抱春天之外,一街的早樱,枝头上只有珍珠般的樱桃,和残存未去的花瓣。
鸡鸣寺寺庙很大,层层的阶梯仿佛令人攀上了佛国。宝塔玲珑,正居中央,两侧佛殿,整肃威严。三炷香的烟气里头,匆匆就结束了对鸡鸣寺的游览。从寺庙的连廊中,攀上了明城墙。
城墙蜿蜒逶迤,也很宽阔。地面上铺的那些砖,也在一次次历史的见证中老去,被风蚀剥离。回杭州的路上,我写了一首诗,现在引用他,让这首诗代表我对明城墙的感想。——“太祖兵锋初定周,赫煊王气筑城楼。连山倚水分天际,护殿环宫遏浪头。到此人生随世去,何曾世事与人留?桃花今日重飞泪,云渡湖间又忘鸥。”
从城墙上眺望玄武湖,当天天气不太好,看了个大概,但是依旧能够看出他独杭州西湖清丽之美之外的秀丽。
匆匆结束在玄武湖景区的游览,我又迫不及待地和朋友去旧书店逛。很可惜,去了七、八家,只有一、两家开门。于是第三天行程上的旧书店也就一并逛掉了。结果时间不太足,于是晚上本来夜游秦淮的计划就取消了。第三天,将南京所得的五十种书中的一部分托付给朋友寄回家,匆匆间又去了一次先锋、品雨斋、唯楚、学人和乐匋五家书店。——乐匋书店,南京图书馆的沈燮元老先生时常会去,接待我的朋友就曾在乐匋遇见燮老两次,第二次去乐匋,不得不说是抱着这个希望去的,可是天公不作美,糟糕的鬼天气,令这个见到燮老的可能性降低到了极点。
匆匆地,南京三天的旅程就这么结束了。
四
南京是一座令我感到亲切的城市,在这么几天短短的浮于表面的接触中,我爱上这座城市很多的东西。在这短短的浮于表面的接触中,南京留给我三个“多”的印象。
第一是香甜多。在三天的南京之旅中,我吃过了她不少好吃的东西,比如她那灌汤包、牛肉锅贴、大排面——这些食物,都带着甘味。那种不像无锡的腻甜,也不像杭州的淡甜。这种甘味,入口之后就在味蕾上跳舞,就是和着蓝色多瑙河那样的舒缓的圆舞曲而动。
行走过程中,我也发现,南京她随处可见糕点店、面包店、蛋糕店、奶茶店,这些店铺,让南京的空气里都飘满了麦芽糖的香气,勾引人流下涎津来。
第二是花木多。接待我的朋友是一位姑娘,而姑娘天性爱那些红的粉的,紫的黄的,蓝的白的花儿。而我虽是泥塑之身,但也喜欢那些花儿。因此,三天的旅程中,我和她一起,看了不少的花——既有前文所说的红的碧桃、粉的晚樱,也有紫的诸葛菜,黄的万寿菊,蓝的角堇,白的含笑。这些花儿,错落的和那些摩天的法国梧桐、水杉、广玉兰、雪松、银杏(南京的行道树中,法国梧桐和水杉都很高大,像一个个巨人,一个个温柔的巨人),迸发的枫香、香樟、鸡爪槭、红枫,还没长叶的窈窕的合欢树搭配在一起,那些在角落里倔强的红花酢酱草、酢酱草、飞蓬、景天、垂盆草,在地面上唱歌的常春藤、络石、扶芳藤,无一不令我想起,这是春天,这是南京的春天。
第三是书店多。第二天去逛旧书店,雅籍旧书店的老板对我说,杭州的文化氛围比南京好。可是我觉得不会——南京旧书店就比杭州多,这些店儿,几乎家家都收购旧书、字画——书在流通,人在访求,唯有两者在路上的行走者多,才会有一种浓烈的文化氛围。
五
昨天的六点十八分,我离开了南京,带走了所买的书,带走了朋友给我的拥抱。带不走的,是那些还在缠绕的思绪,是那弥散着香气的空气,是那双盛满玄武湖清澈的水波的桃花眼眸。
再见,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