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香港金像奖聚焦:港片廿载浮沉,今朝顺流逆流
本文写于第36届金像奖颁奖前夕,原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
即将于4月9日晚间举行的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是华语影坛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电影奖项之一,也是众多港片影迷们所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今年,2017年恰好也是香港回归20周年。
从20年前名至实归的东方好莱坞、华语奥斯卡,到北上合拍寻求突破,再到十年来泛华语类型的融合,香港影人在摸索试错的过程中,几经浮沉。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是香港电影票房在2016年出现了下滑,这在最近10年来还是第一次。
去年香港首轮上映的电影整体数量为348部,香港电影占61部,非香港电影占287部。打入十大票房排行榜的电影以非香港电影为主,香港电影仅占两个席位《寒战2》和《美人鱼》,更勿论说这两部电影早已不是当年的港片了。

但对于港片迷们来说,聊港片是死是活的话题,实在老生常谈。
从2003年大陆与香港签订CEPA协议开始,十多年来,“港片已死”的论调年年都有,而媒体每一年都拿出来“鞭尸”,也成了硬着头皮为金像奖所做的应景之举。

对于已经进入“中年危机”的金像奖组委会来说,会遇到的“大年”和“小年”一样,近几年的金像奖也遭遇了“小年”,为人称赞的作品太少,无力吐槽的倒是居多。
一方面,对于组委会来说,设立金像奖的初衷便是扶持和鼓励香港本土电影的制作与发展,所以香港金像奖自然首先面向的还是香港电影,正如前金像奖评委会主席陈嘉上所说:
“如果因为香港电影越来越不受重视,这个奖就越来越不受重视的话,我们就认命吧。因为金像奖是为香港电影打拼的,如果没有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就没有意义了。如果说香港电影在走下坡,那金像奖就是如实反应香港电影现状,并继续为香港电影打拼。”

这也让早年被誉为华语影坛”三金”之首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在近几年的困境也越发明显,因为金像奖针对评选香港产电影,不同于台湾金马奖涵盖了两岸三地的华语片。
港片式微,金像奖组委会更觉得有责任鼓励和安抚香港电影行业者,所以在提名以及颁奖上确实是对港片会有所偏爱的。
但另一方面,一个尴尬的现实问题摆在金像奖组委会面前,如今的香港影坛面临着严重的新人断层和市场创作枯竭的窘境,港产片数量目前的年产量已经跌至一年平均30部左右,大量的电影人不是转行,就是北上。
加上近年来屡屡爆发的陆港冲突,微妙的政治关系在两地发酵,去年金像奖主席尔冬升把最佳影片颁给了题材敏感的《十年》,便可看出组委会在娱乐艺术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天平上做出的倾斜。

今年的金像奖同样有《点五步》这样涉及意识形态争议的电影入围最佳影片,对于金像奖评委们今年会作何选择,情势显得有些微妙。
尤其是对于当下产片量逐年下降的香港电影来说,如此抱残守缺的坚守评选规则,未免有些固步自封,更何况从最近两年的金像奖提名名单来看,大有“矬子里拔将军”之感,让人不吐不快。
况且,今时今日有多少人在乎港片的死活?
如今的香港电影人各显神通,有的北上捞金,合拍浪潮里混的风生水起,有的跟内地资本打成一片,甚至做起了内地电影公司的主管,连国语也越来越顺溜。2016年内地华语电影票房前十强中,香港导演不仅包揽前五名,十强中倒有七部是香港导演或由香港影人主导。

纵览今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名单,《美人鱼》这样的口碑争议作品自不必谈,曾国祥的《七月与安生》改编自内地风靡网络的青春小说,主要角色均为内地演员;至于《寒战2》这样的国际化视野的动作片,早已超脱出港式警匪片的范畴。
仅存的香港作者只留下了银河映像带来的《树大招风》和一部新人导演的《点五步》,只是二者在气质上均带有一种英雄迟暮的悲凉之感,让人颇感无奈之余又惋惜港片余味正在消失殆尽。

华语电影整体北移,这是不争的事实。
无论是顺应潮流,还是坚守本土,多多少少都是被动之举,最根本的,是时势与机遇使然。
有媒体评论称:如今的香港影坛成为了“无法北上的留守导演们拿来练手的好平台”,虽然有点资历的导演都北上抢钱了,但反而让留在香港的本土影人,能够在相对自由的“散养”环境中在港味类型片上做了自由而又大胆的探索。
纵观2016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处女作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树大招风》的许学文、黄伟杰、欧文杰,三人各拍一个悍匪的故事,最后才产生出交集。这部在著名的银河映像旗下,由杜琪峰监制的作品,不仅是金像奖的大热之作,更是成为2016年度华语电影中的一个亮点。

同样是资深编剧出身的罗耀辉,拍出了独立执导的首部作品《幸运是我》,不良少年与孤独老妇之间的一段温情故事。该片虽然没有明星阵容,但凭借着不错的口碑收获了观众的好评,尤其是女主角惠英红的演技真挚动人的表演基本已经锁定金像奖影后的宝座了。

此外,尽管近年来香港影坛遭遇新人断层和本土制片失势,但正是在这种逆境当中,亦不能忽视的是仍有一些新导演和独立制作涌现。
2015年香港的话题独立制片是《踏血寻梅》,2016年则是《一念无明》。这部只用16天就拍出来,成本仅200万的低成本独立制作,关注躁郁症病人这个特殊人群,吸引了曾志伟、余文乐等著名演员“零片酬”演出。
影片的导演黄进非常年轻,凭借此片勇夺竞争激烈的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金像奖同样是热门种子选手。和去年的翁子光一样,早已被当作是未来香港电影的希望。

无论是处在顺流逆流中的金像奖颁奖礼,还是几经浮沉屡被唱衰的香港电影,在如今更加多元化的华语电影市场中,都亟待寻找出自己的出路与未来。

香港著名导演尔冬升曾经就“港片是否真的已死”这个说法提到过:
“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长大后未必会按你设想的发展,港片也是一样。题材多样,说明电影人的想法还没有死,给点时间,等市场变得更宽容了,会有更多的好电影出现。所以,命题由你们去出就好了,该做的事情我们还是会继续做。”
每一个痴迷港片的影迷们或许都在内心期待着:香港电影衰落了,但谁说将来不会卷土重来?
本文载于公众号【迷影映画】(ID:miying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