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ORID谈跑步健身

健身真的能让你的人生开挂么?每天3分钟,7天练出腹肌、马甲线!纯干货!逆天!看这身材,你能想象她已经有三个外孙女了吗?……有没有好熟悉的标题,没错,这就是众多微博、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推崇健身运动的软文标题,有些辣眼睛,但是他们都是鼓励你坚持健身或者刺激你开始健身的正向刺激。
我们需要正向刺激,就是鼓励你向前进的东西,人们都喜欢看美好的事物,还会不由自主的向其靠近和努力,当你看到那些推文里前凸后翘轻松登上男朋友手掌的女生,有没有向往要变得像她们一样而开始做健身计划?
我们也需要负向刺激,假设身边有个不运动作息不健康的朋友得了很严重的病,你会不会抓紧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想要做出些改变?
我们还需要监督、鼓励或者刺激你的跑友,在你犯懒癌的时候,一句话点醒你这个患者,是不是也会告诉自己不能懈怠?
当然我们还要做好过程记录,让自己时刻有成就感,在看那一天天增加的每日打卡数,是不是觉得放弃了怪可惜?
……
不知道分析的对不对,全不全面,其实以上这些不是我一个人的分析成果,而是一个学习ORID的小组。
那是一个星期日,一个偶然的契机让我加入了促动学习约脑团队,抱着试试看和重在参与的心态来到某咖啡馆。轻松的适合相亲的咖啡馆氛围,笑容很好看的桌促,四人小组,讨论一个我们事先选择的话题:如何坚持完成自己既定的学习目标?
一张白纸,富有引导和激励的问话。从对这个话题感观上和最直观认识的提出,到思考这个问题背后的难点和疑惑,再到话题聚焦到自己而产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最后小组贡献智慧一齐提供解决方案,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己的答案。
是不是很神奇,一个个开始都急需解决的问题用这个套路都得到了它应有的答案,而这个套路就是ORID聚焦式会话法。
聚焦式会话法是可以引导人们经历一种开放式、聚焦的、发现的对话,经过一定的反思阶段,促进人们经历一种发散与聚焦结合的“发现对话”,帮助人们一起思考;它也是一种出色的提问方式,能促进参与者有效共享各个层面的信息。

简单一个例子,晚上一个人走进一条漆黑的巷子。(数据层面)
内心很害怕。(体验层面)
是停在巷子门口叫家人来接?还是鼓起勇气自己走?(理解层面)
决定鼓起勇气自己走。(决定层面)
谈聚焦,如何坚持完成自己既定的学习目标,聚焦我自己,我的问题是如何在想放弃运动健身的时候找到可以继续下去的刺激?
首先谈到这个问题是我觉得我坚持几天运动之后会想放弃,然后就懒癌爆发放弃治疗;(O数据层面)然后我会很难受,怀疑自己为什么没有毅力继续跑下去;(R体验层面)再然后我是没有毅力吗?还是忘了刚开始想运动时的激情和初心?(I理解层面)最后,原来可以每次想放弃的时候想想最初是为什么,重新寻找最初让你动起来的那个刺激或者寻找新的。(D行动层面)
小组一起ORID,在桌促的问题引导下,行动层面的东西就得到了文章刚开始的那些种种需要,恰巧那些都是我想要的答案。
最后的结果也就引出了我们聚焦式会话法的两个目的,一个理性——想要得到的具体成果,比如我那个问题的答案;一个感性——希望参与经历的体验,比如我参与头脑风暴时的聊high了的感受。
体验了这样的一场头脑风暴,对于一个文艺爱好者,想要追寻ORID促动技术的本源,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这种多角度对话的方法源自一个美术教授,“当观察一件艺术作品时,你首先要观察那有什么,没有什么;然后你需要向内询问自己内心的感受;什么使你开心,什么使你不开心。当你剥开意识的每个层面,才可以开始询问这个艺术品对你意味着什么。”
这样美妙的艺术探寻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思维深处,只是有时会用到有时就丢弃在一边,当单独拿出来说这是方法时,我们才知道,原来这本来就是我们思维自己的东西,只不过是我们太过于直接而丢掉了他最根本的探寻。
所以,记住且练习,它还会回来,还会回来的更美。
最后送自己一句话,艰难是必然的,坚持就好了,过段时间你就把艰难这件事也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