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衡访谈录:论一支妖艳左轮的诞生
![]() |
![]() |
李宗衡
当代艺术家、作家、电影导演、绘画/电影教师、北京妖艳左轮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
1983年生于辽宁省,现居北京
200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
代表作品:
个展《通往记忆的密室》(绘画/摄影/装置) 2006年 北京
策划/参展《失焦》当代艺术展(绘画/摄影/装置) 2007年 北京
电影短片《十二宫系列短片之狮子宫——恋物癖传奇》(编剧/导演/摄影/剪辑) 2010年
访谈记录片《躁郁时代的薛仁明》(编导) 2012年
小说《穿起皇帝的新装(艺术家三部曲)》 2013年
电影《猎人之旅》(编剧/导演/摄影/剪辑/演员)2016年
艺术教学书籍《绘画之道》(合著) 2016年
电影短片《十二宫系列短片之双子——镜中猎杀》(编剧/导演/摄影/剪辑/演员)2017年
电影短片《双子单行道》(编剧/导演/摄影/剪辑)2017年
访谈时间2016年8月,采访者李沅圃。
问:画家、电影导演、作家,三个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李宗衡:做父母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最难的问题就是回答最爱哪个孩子。
问:哈哈,确实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但是动不动就有人会好奇。
李宗衡:这么说吧,从创作来说,画画和写作最自由,电影最繁重;从名利场的角度来说,电影工作最光鲜,画家和作家工作很边缘。各有各的趣儿,各有各的苦。都是挺奇怪的事。
![]() |
李宗衡2013年小说作品《穿起皇帝的新装》
问:据我所知,很早你就确立了绘画、电影、写作这种多元化的创作追求,其间是否会有一些自己的成见形成阻碍?
李宗衡:许多“成见”来自于无知,每个人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这种情况。这让我想起我在大二暑假时的一件有关“成见”的事。当时我去沈阳看一个在鲁迅美院上学的哥们儿,他问我看电影不,我说我不看电影,我只看书,他说我给你看一个片子吧,叫《杀人短片》。说实话,我那时是瞧不起电影的,认为那是商业娱乐品,庸俗趣味,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但是他说“短片”,我一想时间也不长,就随便看看吧,结果一看就被吸引得忘了时间,很快看完了。后来才知道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名作,并不是短片,好像八十多分钟。影像非常具有穿透力,直指人心,音乐特别打动人心,艺术家对待故事的态度充满道德力量,当时给我很大震撼。紧接着他又给看了《野草莓》,我一下就彻底对电影转变了看法,顿觉之前的无知,忽然觉得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多么好的艺术形式啊——视、听、文学等一切的艺术形式都可以同时起作用,而且竟然可以在内容上如此富有深度,太了不起了。
![]() |
从此,我便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之旅,甚至开始研究写剧本、动手拍摄和制作影片。而当我大学毕业后潜心研究电影的时候,绘画却被我以从未有过的全新视野重新审视研究,经由电影研究和创作,我首次看到了绘画这一“凝固”媒体的深层价值及其局限性。其实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道理。现在看来,多角度的审视艺术的各种载体,确实令我以更加多维的角度看待艺术表达。我很享受这样的体验。也正因如此,从2014年起,我将电影、文学与绘画“联姻”,做起了这套《电影史》绘画系列,我希望用绘画去与更多的“世界”对话,不只是现实世界,与视觉、精神人类文明相关的一切都应该是绘画的主题。
![]() |
绘画创作工作照
![]() |
绘画创作工作照
问:那么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深入研究,是否对这三种创作类型有了全新的认识?
李宗衡:是这样的,我甚至认为这是多元化创作的优势。我总说,艺术是带有乱伦属性的。“艺术”和“文化”本就不是一种单一学科的概念,它们是典型的综合性研究产物。我觉得,人往往是在转换身份的过程中,更能看清另一个身份下的自己。在我最热衷的创作者中,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真正有开创的实践者都是多重身份的,他可能同时是音乐家、建筑家,还是地道的诗人,或者小说家同时是经济学家。在此期间,他会打通彼此的共性,同时在反观时看到彼此的特有属性,更清晰地展开特有的创作。我想这是极其有益的,无论对于创作者本身,还是对于作品的原创性和延展力。
![]() |
李宗衡2013年小说作品《穿起皇帝的新装》
问:所以,你的第一部小说作品《穿起皇帝的新装》里面的三个艺术家都是多重身份的。
李宗衡:我感觉他们三个的处境与我们所说的情况正好相反,虽然说我将那本书定义为“艺术家三部曲”,但实际上我写的是赤裸裸的生活,并非单纯的创作。他们却是身份复杂,但这种复杂也带给他们在生活上的困境,生活在他们面前就像一个多棱镜,他们得努力看清自己。
问: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矛盾吗?
李宗衡:就像那句电影台词,生活不是电影,生活艰难多了。无论你有几重身份,哪怕你什么都不做,我相信,面对生活,里面的自己也是需要有一生才能读懂的。
问:有这样的矛盾吗?
李宗衡:哈哈,这些天我就在好几样事情上交叉忙活。
问:你困惑吗?像你书里的人们一样。
李宗衡:我很享受。
问:听说你正在筹备将书里的第二篇小说《奔月:一个画家的断代史》拍成院线电影,我对这个很感兴趣。
李宗衡:嗯,正在前期筹划中。
![]() |
李宗衡院线电影作品《奔月:一个画家的断代史》先行版海报
问:你希望它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李宗衡:我希望它是一部在内容上打动人心、在形式感上具有很强原创性的优质电影。
问:你曾经说过,西方导演较喜欢库布里克,东方导演较喜欢王家卫,他们的哪些生活经历是最打动你的?
李宗衡:我喜欢他们完全出于他们的作品,而并非他们的生活经历。吃鸡蛋需不需要一定知道那只鸡呢?我觉得都可以。我没有赌博的习惯,也从不吸毒,更没有捕过蝴蝶,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威廉·巴勒斯和纳博科夫。库布里克的作品将大成本的精良制作与先锋尖锐的深刻主题结合得天衣无缝,这也正是我期望打造的个人电影定位。而王家卫是一个充满感受饱含情感的华人导演,他的电影美学独树一帜。其实我喜欢的导演有很多,但你列举的两位在“生活经历”上有一个共性,就是都有在早年研究与视觉和美术相关的经历。总的来说,每次看我最喜欢的导演们拍出来的电影时,我总觉得舒畅开阔,电影仿佛就是从我的瞳孔里被放映出来的一般。据说对于观众来说,好电影都应该是这样的。
![]() |
李宗衡2006年北京个展《通往记忆的密室》海报
问:嗯,是这样的。那么如何避免书生意气……
李宗衡:什么?
问:这样说,我觉得你和我认识的大多数人最大的不同,并不是多元,而是一种“郑重”的态度。你怎么看这种态度?
李宗衡:哦,你认识的大多数人都书生意气,而且并不“郑重”,哈哈。我不确定我理解的“书生意气”和“郑重”是否与你的一致,但这是个有趣的问题。这让我想到我的确在对待艺术创作时有一种假定情境的“严肃性”,尽管说带有神性或者宗教性的虔诚是不至于的,就像许知远说的那样,这样的时代要求崇高和辉煌是不可能了,能成为一个正常人大家就已经觉得你很了不起了。这不是一个充满光辉的崇高时代。但我确实在思考和创作的过程中会被进入一种抽象情境和气氛,我说不清那是我进入的一个“环境”还是这个“环境”本身就是我下意识创造的。在我看来,这种“情境”是必要的,也是自然而然的,它“协助”作品带上作者的温度与气质,这是创作中非常令我着迷的体验。
![]() |
李宗衡2010年独立电影《十二宫系列短片之狮子宫——恋物癖传奇》 海报
问:在保持这种“郑重”态度的同时,您是如何轻松愉悦的生活的?
李宗衡:这种所谓的“郑重”和“情境”其实就是一种“轻松愉悦”。我说的“严肃性”是带双引号的。我十分尊重艺术的创造行为,但这种尊重不是打立正式的。绝不是。
![]() |
李宗衡2012年编导纪录片《躁郁时代的薛仁明》海报
问:你的绘画、电影和写作的时间如何分配的?如何使它们齐头并进、平衡发展?
李宗衡:无论这三种创作的任何一种,对我来说,都像是一种“生命笔记”,都是有感而发,这一点我很看重。当一个人做一件作品不是被动“做活”时,我想他是不会去想“齐头并进”或“平衡发展”这种问题的。时间上,会提前安排一下,比如这一段的时间都交给电影创作,那一段时间把之前已经沉淀好的创作想法交给颜料和画布。画画的时候,往往把电影和小说存在的问题想通了。听起来挺平衡的是吧?哈哈。
![]() |
电影作品《猎人之旅》拍摄现场
![]() |
电影作品《猎人之旅》拍摄现场
![]() |
李宗衡2016年独立电影《猎人之旅》 海报1
问:哈哈,是。很多人都会跨界并进,然后选一项社会反响最好的作为主业,这个问题上你对自己是如何定位的?
李宗衡:其实要按社会身份上说,我的“主业”是当老师,教绘画、教电影,因为画画本身也谈不到是个社会职业。所谓跨界这回事其实是典型的后现代常态。一方面有各种社会资源扩张重组的机会和利益问题,社会形态本身多元化,自然,“分裂”化的工作是很正常的事。另一方面,从创作本身说,跨界无非是表达媒介不同而已,表达的核心还是你自己的世界观和艺术观,这就像打仗时觉得什么家伙称手就用什么,每种武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对抗性,这是最棒的事。而我个人认为还有第三个方面,就是“跨界”这词儿本身就有身份偏见和定位狭隘性的一面,它的潜台词首先是“你并不是干这个的”,所以,才会觉得画画的拍电影、唱歌的画画是个新鲜事儿。还是那句话,谁说厨师就绝不能写出特牛的小说呢?“战胜”是终极目的,不是用什么武器。
![]() |
李宗衡2016年独立电影《猎人之旅》 海报2
问:对于也想走你这条多元之路的人,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李宗衡:不要想着“多元”和“跨界”这样的字眼儿,做你真正相信的事。
![]() |
李宗衡2016年独立电影《猎人之旅》 海报3
![]() |
《十二宫系列短片之双子——镜中猎杀》剪辑中
![]() |
李宗衡2017年电影短片《十二宫系列短片之双子——镜中猎杀》海报
![]() |
李宗衡2017年电影短片《双子单行道》海报
![]() |
邪典文艺界著名LOGO“妖艳左轮”
[坏笑 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