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城 | 你最爱的株洲,还在吗?
株洲这座城,一直以老工业基地闻名。它创造过50多个全国第一,11262平方公里土地,养育着400万常住人口,你可以找到丰年膏腴之地的喜悦,也能体会到高楼大厦里的国际范。
图片来源网络
湘江从这里穿城而过,有水就有灵气,一江市井倒影,多少亲水生活。每一个独特的景点都在诉说着这里千百年来的故事,每一个在株洲的人,都为之感到骄傲。
但对于大多数株洲人来说,最爱的,还是它闲适怀旧充满回忆的过去,和“臭干子在热油里炸,腊肉挂上了阳台”的日常。
旧工业区长大的记忆
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城市,很多株洲人都是工厂子弟出身,田心、430、冶炼厂、331、601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记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如今城建大刀阔斧,但那些一起长大的记忆不会被抹去······
图片来源网络
六零一生活区长大的孩子,记得那满街的红砖墙,记得小时候祖父辈讲过一遍又一遍的红房子历史:“一五”期间,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4项便落到这儿,他们专家设计和援建的红房子也成了我们的家园……
图片来源网络
那时候很杂乱也很安全。大人们上班,小孩儿便成群结队玩闹,从街头跑到巷尾,从弹珠玩到拍纸片,放一放十来米就会被电线横拦住的塑料风筝,傍晚去有电视的邻居家守《新白娘子传奇》······
如今,高楼取代了大多数的工厂套房,仅有一些留下的,陪伴着老一辈工厂人,围守住这质朴的邻里情,继续动人的家长里短。
制霸本土的过早和烧烤
与工业城市相伴的,株洲也是个移民城市。30多万流动人口,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却在同一片热土上同一条夜宵街里,消除了隔阂彼此亲近。
图片来源网络
株洲有一周不重样的过早和通宵不打烊的烧烤,犹以贺家土人气最高。千禧年刚来时,还没有太多消遣,很多人会在炎热的夜去江边、湖边乘凉,或者挤进更火热的烧烤摊“以毒攻毒”,贺家土的烧烤便是那时闻名的。
记得那时摊子不大人却很多,火炉烤得人汗水直下,烧烤的味道倒越发得香。拥挤的人潮、扑鼻的喷香、老板的外地口音······组成那时夏天的一大记忆。
后来,贺家土夜宵街越做越大,烧烤价格翻了几番,本地人马可、何晶晶、王湘平、李锐的口味也被传成必点菜单,却找不回当时的激情热血了。
“甩不脱”的炎帝文化
工业城市名声在外,只有株洲人更清楚,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有多厚重。
这里在远古时期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县鹿原陂还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至今这里还有着千百处炎帝的身影。
图片来源网络
记得神农公园风光迷人,一点一滴的文化展现更是动人,“神农八景”多少年后依然能脱口而出;记得炎帝广场上,1997年建成的19.97m高的巨型炎帝塑像,是当时学生之间津津乐道的“知识点”······
这里开书院建筑之始,有着数量最多的书院,东山书院刻印《梦溪笔谈》,为现存最早版本;同时它还是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杨万里、朱熹、文天祥、李东阳、王阳明、王夫之等都曾到过株洲,留下了美丽的诗篇。
杜甫在株洲写了九首诗,那时正是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全国各地困苦不堪,这些诗歌无一不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刘长卿在空洲写的《江中对月》“空洲夕烟敛,望月秋江里。历历沙上人,月中孤渡水。”属于千古名篇。
可以说,湘江北去,串起的是真正的文化株洲。
图片来源网络
是的,城市日新月异,带走了念念不忘的曾经,但也正是因为它的今非昔比,才有了如今我们的回忆如潮。
这座城市,有着多少人深爱的浓墨重彩,也有多少人不及细赏的文化书香,和亲切洒脱不矫情的市民模样。
时代洪流之下,株洲会被带走多少熟悉的生活,也会带来多少新鲜的热血。
你说你最怀念过去的株洲,其实怀念的是曾经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你最爱的这座城市,它一直在,从未离开。
![]() |
图片来源网络
湘江从这里穿城而过,有水就有灵气,一江市井倒影,多少亲水生活。每一个独特的景点都在诉说着这里千百年来的故事,每一个在株洲的人,都为之感到骄傲。
但对于大多数株洲人来说,最爱的,还是它闲适怀旧充满回忆的过去,和“臭干子在热油里炸,腊肉挂上了阳台”的日常。
旧工业区长大的记忆
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城市,很多株洲人都是工厂子弟出身,田心、430、冶炼厂、331、601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记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如今城建大刀阔斧,但那些一起长大的记忆不会被抹去······
![]() |
图片来源网络
六零一生活区长大的孩子,记得那满街的红砖墙,记得小时候祖父辈讲过一遍又一遍的红房子历史:“一五”期间,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4项便落到这儿,他们专家设计和援建的红房子也成了我们的家园……
![]() |
图片来源网络
那时候很杂乱也很安全。大人们上班,小孩儿便成群结队玩闹,从街头跑到巷尾,从弹珠玩到拍纸片,放一放十来米就会被电线横拦住的塑料风筝,傍晚去有电视的邻居家守《新白娘子传奇》······
如今,高楼取代了大多数的工厂套房,仅有一些留下的,陪伴着老一辈工厂人,围守住这质朴的邻里情,继续动人的家长里短。
制霸本土的过早和烧烤
与工业城市相伴的,株洲也是个移民城市。30多万流动人口,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却在同一片热土上同一条夜宵街里,消除了隔阂彼此亲近。
![]() |
图片来源网络
株洲有一周不重样的过早和通宵不打烊的烧烤,犹以贺家土人气最高。千禧年刚来时,还没有太多消遣,很多人会在炎热的夜去江边、湖边乘凉,或者挤进更火热的烧烤摊“以毒攻毒”,贺家土的烧烤便是那时闻名的。
记得那时摊子不大人却很多,火炉烤得人汗水直下,烧烤的味道倒越发得香。拥挤的人潮、扑鼻的喷香、老板的外地口音······组成那时夏天的一大记忆。
后来,贺家土夜宵街越做越大,烧烤价格翻了几番,本地人马可、何晶晶、王湘平、李锐的口味也被传成必点菜单,却找不回当时的激情热血了。
“甩不脱”的炎帝文化
工业城市名声在外,只有株洲人更清楚,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有多厚重。
这里在远古时期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县鹿原陂还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至今这里还有着千百处炎帝的身影。
![]() |
图片来源网络
记得神农公园风光迷人,一点一滴的文化展现更是动人,“神农八景”多少年后依然能脱口而出;记得炎帝广场上,1997年建成的19.97m高的巨型炎帝塑像,是当时学生之间津津乐道的“知识点”······
这里开书院建筑之始,有着数量最多的书院,东山书院刻印《梦溪笔谈》,为现存最早版本;同时它还是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杨万里、朱熹、文天祥、李东阳、王阳明、王夫之等都曾到过株洲,留下了美丽的诗篇。
杜甫在株洲写了九首诗,那时正是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全国各地困苦不堪,这些诗歌无一不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刘长卿在空洲写的《江中对月》“空洲夕烟敛,望月秋江里。历历沙上人,月中孤渡水。”属于千古名篇。
可以说,湘江北去,串起的是真正的文化株洲。
![]() |
图片来源网络
是的,城市日新月异,带走了念念不忘的曾经,但也正是因为它的今非昔比,才有了如今我们的回忆如潮。
这座城市,有着多少人深爱的浓墨重彩,也有多少人不及细赏的文化书香,和亲切洒脱不矫情的市民模样。
时代洪流之下,株洲会被带走多少熟悉的生活,也会带来多少新鲜的热血。
你说你最怀念过去的株洲,其实怀念的是曾经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你最爱的这座城市,它一直在,从未离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