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深处》(伍迪·艾伦对话集)
![]() |
“《我心深处》回顾了伍迪·艾伦漫长的导演生涯,时间跨度超过三十年。在与史提格·比约克曼的一问一答中,伍迪用他极富趣味和思辨性的叙述,带我们重回那个充满爵士乐、老电影和白日梦的黄金年代。”
看过的伍迪艾伦的作品很少,但是能从中窥见不少导演的思维和创作习惯,值得学习。
如何做到如此高产又能一气呵成?对于伍迪艾伦来说,答案也许就是天赋。
“没有什么比展开一张巨大的黄色或白色的纸更让我兴奋的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填满它!我爱这个过程。”
羡慕不来的才华。
即使是访谈式的对话,也能金句频出。
- 关于创作前的学习
想要成为一名爵士音乐家,你必须听很多爵士乐,这说明你足够热爱。你不能这样想,我是为了学才听它。你是因为热爱才去听, 你不停地听,不停地听……最终就能学会。
你能从耳濡目染中学到一切, 写剧本、拍电影和演戏都是如此。
你要么爱上阅读,要么爱上看电影,要 么爱上音乐,到了一定的程度,一段时间以后,不需要任何企图,它自然就浸润在你的血液和神经纤维之中了。
不应该把学习变成烦琐的任务。比如一些演员在刚入行的时候看马龙·白兰度,他们就是爱看他的电影,一遍又一遍地看,然后潜移默化地吸收了他的表演风格。你会发现音乐也是 这么一回事,有的人听查理·帕克,因为喜欢所以反复地听,当这个人学 习吹奏萨克斯的时候,听起来就会像他!当然之后就得暂停这种模仿,摸 索属于自己的风格,但这一切都是从个人的激情与兴趣开始的。如果你想教某人拍电影,只需要对他说:“去看电影吧,不断地看,你自然就知道怎么拍了。”
- 关于乡村生活与都市生活
相较于乡村生活而言 ,我个人更偏爱都市生活 。这种分歧在艺术家之间由来已久 ,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显然是一个都市的人 ,而托尔斯泰是很乡野的一个人 ,屠格涅夫尤其乡野化 。但这与作品的好坏 、深度毫无关系 。我更偏爱城市 ,但我并不介意偶尔开车去农村待上一两天 。
不过 ,在电影的语境中 ,我说的 “自然 ”是一个整体 ,既包括城市 ,也包括乡村 。我的意思是 ,如果你近距离地观察一幅自然的田园美景 ,会发现你眼前的一切非常可怕 。当你真正走近观察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暴力 、混乱 、杀害和同类相食 。然而当你远远地看着这一片辽阔的 、堪比康斯太勃尔的画作一般的风景时 ,它的确非常美丽 。
如果你看一座城市,会看到一幅美好的城市风景。但如果你走进了再看,会看见表面以下的细菌,会发现人与人之间可悲、丑陋以及可怕的一切。
- 关于死亡
1.没有什么恐惧能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一切问题:缺爱、却才华、缺钱,这些都不是问题。朋友能帮助你,医生也能帮助你,但死亡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事。我非常认同恩斯特贝克尔的著作《拒斥死亡》中的观点,在《安妮霍尔》中我也向安妮推荐了这本书,因为这本书非常有趣,同时又相当透彻地坍塌了死亡这一主题。
2.以前我曾经开玩笑说 ,我不想活在人们的心中 ,我宁愿活在自己的公寓里 ,这是我的真实感想 , 《我心深处 》中也有几处类似的表达 。我们真正探讨的是死亡的悲剧性 ,衰老和死亡如此可怕 ,以至于人们想都不敢想 。人们因此创立了宗教 ,寻求一切能让他们逃避这一事实的东西 ,但总有些时候 ,你无法逃避 。这时你可以像蕾娜达那样 ,把感觉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但如果你很不幸 ,像乔伊那样不知所措 ,那你可能永远都无法找到自我 。但蕾娜达那样的幸运儿 ,最终也会发现 ,纵使她善于表达痛苦 ,艺术也无法拯救她 ,纵使她的诗歌流芳百世 ,她仍然和其他人一样难逃一死 。
3.伯格曼通过 《第七封印 》完美诠释了死亡这个主题 ,我也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恰切的隐喻来表达我对死亡的看法和感受 ,但一直没有找到比伯格曼更好的方式 。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了 ,因为他已经找到了终极的 、戏剧性的诠释方式 。我最接近伯格曼的一部作品是 《影与雾 》 ,但他的隐喻是我难以望其项背的 ,他太一针见血 。
- 关于创作
我一直认为,对于电影来说,你永远都处于创作的状态。写剧本的时候、修改剧本的时候、拍摄的时候、勘景的时候等等,你一直在改变它。
- 关于现实与白日梦
1.我曾经说过,如果我的电影存在任何主题的话,那一定是现实和幻想之间的落差,这在我的电影中非常常见。我想这可以归结于一点,那就是我讨厌现实。但很不幸的是,现实是唯一能让我们吃上一顿美味的牛排晚餐的地方。
当你坐在那些电影院里的时候,你真的相信一切都是真实的。你不会觉得那只是电影。你会想,虽然我没有过上那样的生活,住在布鲁克林的破房子里,但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住着那样奢华的房子,他们骑马,和优雅的女人约会,晚上一起喝鸡尾酒,那只是另一种生活而已。随后这一点又被你从报纸上读到的那些过着电影般生活的人的故事所证实。其影响之深,令人难以自拔,我认识的很多人永远无法从这种影响中走出来。这种想要控制现实、改写现实、美梦成真的欲望,经常出现在我的作品中,因为一个作者或导演所做的就是创造一个他想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你喜欢你创造的人物,喜欢他们的穿着、住所和说话方式,创作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可以在那个世界里待上几个月的时间。那些人物随着美妙的音乐起舞,而你也在其中。所以我的电影总是弥漫着一种幻想之完美与现实之沮丧的对立。
2.瑞典作家哈里马丁森把电影院比作日常生活的神庙,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精准。电影的乐趣之一就是让你逃避现实的残酷。
3.“宇宙是个冰冷的地方 ,而我们却为之付出真情 。 ”
我们自己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 ,然后活在这个虚幻世界里 。举个浅显易懂的例子就是体育运动 ,比如说人类创造出一个足球的世界 ,你在这个世界中迷失 ,沉浸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诸如谁进的球最多等等 ,人们沉溺其中 ,认为谁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但事实上你后退一步就能清楚地发现 ,谁赢谁输根本就不重要 ,毫无意义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我们为自己打造一个世界 ,事实上根本没任何意义 ,但制造出这种仿佛有意义的感觉又是很重要的 ,否则我们就感受不到任何意义 。
- 关于工作
1.我从来不重估自己的人生 !我的目标一直很明确 ,那就是工作 。我的原则是 :只要我一直保持工作的状态 ,集中精力在我的工作上 ,一切事情都会水到渠成 。这与我是不是赚很多钱无关 ,也与我的电影成功与否无关 ,那都是无意义的 、肤浅的 。只要你一直保持工作的状态 ,为此努力 ,并且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 ,其他一切就都不重要 。你会发现 ,如果你这么去做了 ,其他一切都会各归其位 。
2.青春期的最后几年我就已经意识到 ,人总会遇到分心的事情 。我觉得任何转移你对工作的注意力 、消解你的努力的东西都是自欺欺人和有害的 。所以为了避免把时间浪费在一堆繁文缛节上 ,你必须只关注工作 。艺术圈和娱乐圈都充满了不停说啊说啊说的人 ,当你听他们说的时候 ,好像会觉得他们很明智 、很正确的样子 ,但归根结底还是 “到底谁能真的拿出作品来 ”的问题 ,仅此而已 ,其余一切都不重要 。
尽管拥有黄金才华,尽管不喜欢阅读,尽管没时间,伍迪艾伦还是拥有超大的阅片量和阅读量。
天才尚且如此,凡人再不努力积累,才是真正无药可救。
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