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伦纽瓦的影像世界(Denis Villeneuve)——《理工学院》
理工学院(Polytechnique)摄影:Pierre Gill 人很奇怪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最喜欢的导演是大卫芬奇,可是我却从来没有好好地给他的电影拉个片,甚至没有认真的分析过他的电影,静下心来写一篇影评。但是现在,我却在一部部地去分析丹尼斯维伦纽瓦的电影的影像风格。而我甚至不确定我是不是真的喜欢他。 由此可知理智与感情真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我其实并不真的懂电影,只是凭着直觉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镜头……因此欢迎讨论,也欢迎指正。 《理工学院》是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拍摄于2009年的一部电影,在我看来,是他作为导演形成自己独特影像风格并开始稳定产出导演作品的开始。 我对他的镜头语言真正感兴趣进而决定去认真去分析,也是从这部电影开始的。 因此这篇“赏析”作为第一篇放上来,算是这个系列的一个引子吧。 是的,我会努力把他的电影都写完的。 《理工学院》里出现了两个场景,分别在开场不久后和靠近结尾的地方。


这两个镜头我莫名的非常非常喜欢,它们无论是在画面上,还是在电影中出现的位置,表达的内容,全都是近乎对称的。 将烟灰掸入风雪中的女孩子并不知道,过几个小时,她就要死在一场校园枪击事件中。 将烟灰掸入夜色中的女人也并不知道,过几个小时,她会发现自己怀孕了。 这两件事,看似毫不相关,而对电影的主角来说,却是她人生经历中唯二的两次感到“害怕”。 就好像——即使侥幸地挺过了风雪,却仍然要面对无尽的黑夜。 近来看的电影不少,觉得具有美感的镜头当然十分之多。却唯独只有这两个镜头,我愿意停下来截图,愿意再回头花时间来欣赏它们。 有时候人会被什么样的镜头语言吸引,其实是件毫无道理可言的事情。 如果说维伦纽瓦有什么标志性的镜头语言,就是他特别特别善于用大全景镜头和全景镜头。 “在大全景中,人形几乎看不见。这种镜头通常是用来拍摄风景,城市鸟瞰图,或其他延展景象。”* 一般来说这种大全景镜头多用于交代大环境,给出地理背景,或者烘托气氛推动观众情绪。但是维伦纽瓦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似乎格外喜欢用大全景镜头。还是被一个朋友在《边境杀手》中提醒,我才会有意识的观察到,维伦纽瓦特别喜欢在一般导演会用中景镜头的场合用全景甚至大全景镜头。 比如明明两个人物在对话,镜头却远远的将四周的环境全都拍进去,于是人物的表情神态全都看不清。 而更为重要的则是,他电影中的全景或者大全景镜头除了特别能营造气氛之外,往往兼有叙事和刻画角色心理的作用。 甚至在《焦土之城》这样的电影中,取景的距离变化被用来点明主题。这些在后面写到每一部具体的电影的时候都会再说到。 《理工学院》也不例外,在这部电影中,让我印象深刻镜头都可以说是大全景或者全景镜头。 在大全景镜中的人物往往会给人一种无助和渺小的感觉,这也跟电影整体的氛围彼此呼应。

而人物Jeff的命运,也是用一个大全景镜头交代的。

Jeff在枪击事件结束后,因为承受不了校园枪击事件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而选择在车内自杀。前一个镜头只是Jeff用一根软管把车的排气管与加油孔相连。下一个镜头就是这样一幕远景,再下一幕就已经切换到其他角色的视角了。 就这样,交代了这个人物最后的结局。 除此之外,在Jeff自杀前,开车行进在回家的路上时,也有一个让我感到很奇怪的倒置的俯角镜头


这两个镜头给人的感觉非常怪异。因为一般跟车镜头都会处在车的后方,一直随着车的走远镜头慢慢升起,然后变成一个远景。 而这个镜头也是一开始跟车走,然后逐渐上升变成一个垂直的俯角,接着超越了汽车行驶的范围,从公路移到了冰河。变成一个有点奇怪的倒置的俯角。 这个大全景镜头持续时间很长,长到你不知道Jeff把车开到了哪里,长到你不知道这片遥远的冰河到底去向何方,长到你会开始想,是否生命就是这样在无意识的时候已经偏离了该有的路径,从冰冷的河流沉入海底。 当然,在大全景镜头之外,《理工学院》自然也有别的很好的部分——从多个角度穿插描写一场校园枪击事件,怎么去把握一场枪击事件节奏的快慢,如何去调节观众情绪的松紧。 可以说从这部早期的作品,就能看到维伦纽瓦有称为一个大导演的潜质了。 最后,电影中充满隐喻的一幕:


校园枪击案的凶手在杀死最后一个被害人之后吞枪自尽。 随着他的倒地,他的血和被他杀死的女教师的血逐渐流到一起。镜头旋转上升,血逐渐融到一处。 他如此仇恨女性,仇恨到要举起枪杀掉她们——可是到最后,又如何? 以仇恨之名所行之杀戮,悲哀又荒谬。 *引用部分来自《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