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白纸并不存在,又或者,白纸一直都在
现在是2017年4月5日星期三,北京时间8时45分。
早上起来,心情不是很好,好像做了两个不开心的梦。
我记流水账的原则是真话可以不全说,但谎话一定要全不说。
今天讲点丢人的事,我已经,等一下,我算一下,嗯,我已经26岁了,但我没有谈过一次恋爱,好吧,加个定语,我没有谈过一次正儿八经的恋爱。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觉得这有多丢人,只是这个社会总在提醒我我很失败,不过也不一定,社会是个抽象的东西,最后展现出来的提醒仍是我自己鄙视我自己。
分析单身狗问题的时候,我不大愿意因为一个人单身,就说这个人有问题,我觉得这和穷鬼问题有点像,穷鬼穷不一定是因为懒,可能是起点太差、运气太差。
但落实到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我就是咎由自取。
小学跳过不论,六年中学为什么不谈恋爱?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我不喜欢自己,我也不喜欢家乡,如果没人和我有亲密关系,那我以后改变起来一定更容易吧,我以后离开这个地方也更轻松吧。
嗯,有种“注定我要浪迹天涯,怎么能有牵挂”的感觉,只不过我不想追寻梦想,我想逃避人生。我总觉得自己过得烂透了,总想到一个新的地方,然后我的人生就可以变成白纸,我就可以重新开始。
第二,我发现我跟周围的人不是同一类,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他/她们喜欢回家,我不喜欢回家,此外像吃喝啊、购物啊、电视啊,我们都不是一个阶层的。
我那时候不明白,为什么他/她们总在聊超市、西饼屋、娱乐节目,嗯,那时的我也真是愚蠢,竟不知道造成这种差异的最大原因是我住在村里,他们住在镇子里,我住在村里,他们住在城里,我们的生活不同,我的生活就是没有超市、没有西饼屋、没有娱乐节目,我还以为是我有问题。
翻回头来说一段小学的事,忘了是什么时候了,反正那时我在安徽上学,不只是寒假还是暑假,我和我爸妈一起回家,也不知怎么的,就说起能不能在村子里上学。
我那时很想在村子里上学,因为我和这些村里的小孩说得上话,我们有相似的生活环境,但我爸妈不想,一方面是要带在身边,一方面是觉得村子里小学的教育质量不好。
因为我说得很开心,大人也就采取哄小孩的策略说可以啊,我就信以为真了,然后就认认真真地思考接下来的生活该怎么安排,可惜到最后发现他们就是随口一说,少不了又哭了一阵,被他们教育了一番。
初中有一次,不知怎的,可能是做无聊的现代文阅读吧,做到一篇张晓风的文章,我忽然跟一个人说,其实我是没有根的人。
她不是很理解,可能在她看来,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她才是中间转入的外来者,而且因为回来的时间晚,我们的方言她只会听不会说。
我想了下,觉得这事说不大明白,就没有说。现在想来,可能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异乡人,好吧,考虑到她的人设,这种可能性不大,不要美化自己的过去。
其实到现在我还是会有这种无根的感觉,我难过的时候会去压马路,有时压着压着会嘟囔出一句“我想回家”,但用不了两秒,我就会想到我没什么家可回。
我希望我可以有一个固定的地点、一些确定的人,然后我可以发神经,但这种场景并不存在。当然,这里还是有我的问题,有咎由自取的因素,很多时候是我自己把自己锁起来。
经济学里有个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就是说人们做消费计划时往往是考虑到未来的,其实不只是消费计划,我们很多决策都是考虑到对未来的预期做出的。
我大学时对自己的预期是,有可能饿死,有可能四处漂泊,总之是各种不着调,因为这种预期我觉得谈恋爱是一件很麻烦、很不负责任的事情。
到了大四,我本打算去中西部做两年教师的,嗯,我觉得我高中的表现比初中好,大学的表现比高中好,这回再去一个新的地方,再次在白纸上作画,希望可以做得更好。考虑到去那做教师是攒不了什么钱的,两年之后应该换个行当、换个城市,但具体做什么还没想好。
不过,这个计划后来搁浅了,我是个随波逐流的人,后来在北京混到了饭,就在北京待着了。翻过头去想,早知道会在北京这么老实地待一段,饿不死自己,而且心境也渐渐地改过来,变得可以想象安定,当初还是应该拐一个的。
不过,我这个人不喜欢后悔、不喜欢假设性思考,同时我的社交恐惧、亲密关系恐惧也仍然健在,所以这种想法没逗留多久就被抛弃了。
还有一些豆子也想倒的,但先这样吧。
早上起来,心情不是很好,好像做了两个不开心的梦。
我记流水账的原则是真话可以不全说,但谎话一定要全不说。
今天讲点丢人的事,我已经,等一下,我算一下,嗯,我已经26岁了,但我没有谈过一次恋爱,好吧,加个定语,我没有谈过一次正儿八经的恋爱。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觉得这有多丢人,只是这个社会总在提醒我我很失败,不过也不一定,社会是个抽象的东西,最后展现出来的提醒仍是我自己鄙视我自己。
分析单身狗问题的时候,我不大愿意因为一个人单身,就说这个人有问题,我觉得这和穷鬼问题有点像,穷鬼穷不一定是因为懒,可能是起点太差、运气太差。
但落实到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我就是咎由自取。
小学跳过不论,六年中学为什么不谈恋爱?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我不喜欢自己,我也不喜欢家乡,如果没人和我有亲密关系,那我以后改变起来一定更容易吧,我以后离开这个地方也更轻松吧。
嗯,有种“注定我要浪迹天涯,怎么能有牵挂”的感觉,只不过我不想追寻梦想,我想逃避人生。我总觉得自己过得烂透了,总想到一个新的地方,然后我的人生就可以变成白纸,我就可以重新开始。
第二,我发现我跟周围的人不是同一类,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他/她们喜欢回家,我不喜欢回家,此外像吃喝啊、购物啊、电视啊,我们都不是一个阶层的。
我那时候不明白,为什么他/她们总在聊超市、西饼屋、娱乐节目,嗯,那时的我也真是愚蠢,竟不知道造成这种差异的最大原因是我住在村里,他们住在镇子里,我住在村里,他们住在城里,我们的生活不同,我的生活就是没有超市、没有西饼屋、没有娱乐节目,我还以为是我有问题。
翻回头来说一段小学的事,忘了是什么时候了,反正那时我在安徽上学,不只是寒假还是暑假,我和我爸妈一起回家,也不知怎么的,就说起能不能在村子里上学。
我那时很想在村子里上学,因为我和这些村里的小孩说得上话,我们有相似的生活环境,但我爸妈不想,一方面是要带在身边,一方面是觉得村子里小学的教育质量不好。
因为我说得很开心,大人也就采取哄小孩的策略说可以啊,我就信以为真了,然后就认认真真地思考接下来的生活该怎么安排,可惜到最后发现他们就是随口一说,少不了又哭了一阵,被他们教育了一番。
初中有一次,不知怎的,可能是做无聊的现代文阅读吧,做到一篇张晓风的文章,我忽然跟一个人说,其实我是没有根的人。
她不是很理解,可能在她看来,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她才是中间转入的外来者,而且因为回来的时间晚,我们的方言她只会听不会说。
我想了下,觉得这事说不大明白,就没有说。现在想来,可能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异乡人,好吧,考虑到她的人设,这种可能性不大,不要美化自己的过去。
其实到现在我还是会有这种无根的感觉,我难过的时候会去压马路,有时压着压着会嘟囔出一句“我想回家”,但用不了两秒,我就会想到我没什么家可回。
我希望我可以有一个固定的地点、一些确定的人,然后我可以发神经,但这种场景并不存在。当然,这里还是有我的问题,有咎由自取的因素,很多时候是我自己把自己锁起来。
经济学里有个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就是说人们做消费计划时往往是考虑到未来的,其实不只是消费计划,我们很多决策都是考虑到对未来的预期做出的。
我大学时对自己的预期是,有可能饿死,有可能四处漂泊,总之是各种不着调,因为这种预期我觉得谈恋爱是一件很麻烦、很不负责任的事情。
到了大四,我本打算去中西部做两年教师的,嗯,我觉得我高中的表现比初中好,大学的表现比高中好,这回再去一个新的地方,再次在白纸上作画,希望可以做得更好。考虑到去那做教师是攒不了什么钱的,两年之后应该换个行当、换个城市,但具体做什么还没想好。
不过,这个计划后来搁浅了,我是个随波逐流的人,后来在北京混到了饭,就在北京待着了。翻过头去想,早知道会在北京这么老实地待一段,饿不死自己,而且心境也渐渐地改过来,变得可以想象安定,当初还是应该拐一个的。
不过,我这个人不喜欢后悔、不喜欢假设性思考,同时我的社交恐惧、亲密关系恐惧也仍然健在,所以这种想法没逗留多久就被抛弃了。
还有一些豆子也想倒的,但先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