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的故事
《春秋·谷梁传》里记载的天子之“楹”为“丹”,也即红色,却没有对瓦顶之色有所规定。事实上,宋代琉璃烧造的工艺成熟以前,青瓦都是主流。然而,大面积使用与皇袍、圣旨同色的金黄琉璃瓦,显然符合皇权的最高理想,成了终极方案。
如此配色,还有一个敬奉传统的理由:在金、木、水、火、土五行当中,黄色属土,土居中央,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土赖火生,火为赤色,所以宫殿门、窗、宫墙用红色,寓有滋生、助长之意,以示兴旺发达。紫禁城内,也有些建筑不是皇帝所居,规格低了一等,如皇子所在的南三所,便用了绿瓦,五行属木,象征草木萌发的春天。绿瓦、红柱,对应五行中的木与火,同样是相生的关系。由此可见,皇宫建筑配色,讲的是相生关系。
如何防火?绞尽脑汁的皇帝竟然在房屋的配色上下起了功夫。黑色代表水的颜色,可以镇火,墙、柱都用青绿冷色,水可以生木,以示木的永生不倒。
周代的《礼记·礼器》中规定,诸侯的礼服要绘上黑白相间的花纹,大夫的礼服要绘上黑青(蓝)相间的花纹,士则要穿赤黑色的上衣和绛色的裤子。这样的颜色搭配极为醒目,但在自然环境中也显得十分突兀。先秦至汉的日用器皿以漆器为主,红黑相配,有时还施以金色,营造出的是稳定、富丽,以及强烈动感。
泱泱大唐显示出一个“混血王朝”的多彩样貌,而宋朝却面临着完全不同的“民族压力”。契丹、女真的服饰用器往往多色相配,且色彩艳丽飞扬,假如有人倡导这种风尚,当然会被扣上以色乱华的帽子。
于是从秦汉的“红黑配”,到唐朝的“艳色配”,再到两宋的“间色配”。从务求浓烈,到以淡为美。一个民族的取色倾向,就这样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