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煮好的咖啡是滚烫的
人——公义
若干年前曾购入一本书 ——《价值》,讲价格的构成,人们的认知,很有趣。
刚在京东想找找,输入者价值二字,毛线都没搜到,搜到的都是毛线,乱糟糟。
小时候喜欢买书,买各种各样的书,然后出去跟别人吹牛,说自己读书如何庞杂。
长大以后喜欢抓着一本书看很多遍,这本书就是我看了很多遍的一本书。
里面讲了一个关于咖啡的索赔案件,大抵是说一个老奶奶被麦当当的咖啡烫伤,并索赔甚高且成功了。律师利用专业技巧,将价值抬高,索赔价格随之放大。
很多朋友应该看过一部美剧《the good wife》,每个陪审都是可能被操纵的,那么,探知真相的我们往往着相,因为——人是没有公义的。
烫伤——自怜
就是刚刚,煮了三杯量的咖啡,是为了这个下午做准备的。
倒最后一杯的时候,不小心烫到中指,很淡定的放下咖啡杯,嘬了一口中指,开凉水,冲洗,状似安然。
同时,心里默默的念:嘤嘤嘤,好可怜,来自北方的狼被烫伤都木有人管,嘤嘤嘤,为什么,苍天啊大地啊,我没擦护手霜的手指啊……自怜升腾而起,根本不需要酝酿感情。
写到这里,脑海中出现的不是老奶奶索赔几何,是她被烫伤时的痛苦。
作为一个医疗工作者,无法感同身受的时候,会让患者觉得自己是待宰的,是鱼肉,是不被重视的,是无助且没有方向的。所以我时常自省,上帝也给我机会体会病痛,更加去理解患者的感受。说实在的,感同身受真是个大课题呢,因为15岁就懂了换位思考的我,也是29岁才明白感同身受的难度。
跟很多客人聊过他们的经历,无论是出自他们的怨怼、感恩、痛苦与迷茫,还是我感受到的无助、惊喜与无常,都深深地让我感知自己的渺小,如同砂砾中的一颗,那么的无足轻重,却也和周围的砂砾彼此博擦,不停碰撞,互相伤害又互相爱戴。
常跟稍幼于我的小朋友讲:你好了,世界就美好了。
拉宽自己的境界,做好自己,如是而已。
是否该改题——一杯咖啡引起的命案
总在犹疑中度过,在艰涩中选择,所以很佩服肯一往无前并且一直这样做的人们。
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回望15岁的我,想想昨晚与母亲聊天,谈到Sunday School的boys and girls,各种嬉笑追闹,各种言明的喜爱,各种无忌的交往,觉得人们真是轻狂啊,以为长大了,才是成熟了。还是神比较睿智,祂说:人若不回转成小孩子的样式,就不得见我的面。
在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大人不会拿滚烫的东西给我们,所以我们到手都是刚好可吃可喝可用的,而这,也是我们一直想摆脱的桎梏。
待我们成长,我们求名求利,抑或追求梦想,都也只是一厢情愿的罢。
其实写到这里突然想发笑,果然社会思想家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德鲁克在写作中学习,我是真的没有这番本领,然而反思却也使我清明不少。
读到这里,明眼人已经发现了前后矛盾呢,那我到底在讲什么呢?
无非是,刚煮好的咖啡是滚烫的,有点儿耐心,三杯咖啡,分给愿意陪你一起品尝的两个人,在品鉴中请真诚,请别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