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2017-4-4
本篇分析从1851到1864年历时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几乎是和咸丰登基同时发生。
首先定基调,太平天国是非正义的,残忍的,邪恶的。19世纪这场内战所夺走的人命,最广受认可的估计是两千万至三千万人,但是实际数字可能远大于这个数字。因为没有可靠的当时人口普查数据可供比较,因此这个数据基本上是根据如果没有太平天国,中国后来应该会有多少人口推测出来。其中受害最大的五省——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年间,人口共少了8700万:其中5700万人死于这场战争,其他3000万则是因为降低的出生率无缘出世。对这场战争在所有省份造成的人口冲击,私以为应该在7000万人死亡,人口总共少掉1亿多。在这场人类史上夺走最多人命的内战中,清朝所蒙受的破坏和社会混乱的程度乃是前所未见。
历史教科书上大概是这么写的,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以宗教形式组织起来的武装起义,然后建立“太平天囯”,并在1853年攻下金陵(今南京),定都,号称天京。但是刚过了3年,就因为内讧,发生了天京事变,韦昌辉率兵包围东王府,诛杀杨秀清,因为杨秀清老冒充自己是上帝俯身,冒充是洪秀全他爸爸,和老大玩伦理哏,不杀你杀谁。但是韦昌辉万不该在天京城内制造大屠杀,实行恐怖统治,并杀了石达开全家老小,最后石达开逃到了安庆。韦昌辉的屠杀和暴虐统治激起了天京将士的愤怒,石达开也要求洪秀全严办韦昌辉,所以洪秀全又下令处死了韦昌辉和心腹200多人。当月底,石达开重回天京,洪秀全任命他掌管政务,但是却心存疑忌,加封自己兄弟为王,处处牵制石达开。经过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越发难以为继,1864年,首都天京被曾国藩的湘军攻陷,洪秀全儿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不过一直到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的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太平天国才彻底终结。大致就是这样。当然,太平天国的晚期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正面的东西,就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资政新篇其实就是后来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我们的戊戌变法,但是他要早很多年,可惜太平天国的失败最后不可避免。
太平天国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而并不是民族矛盾。其爆发的起因也基本上是和鸦片走私有巨大关系的,数以亿计的银元流出中国,导致国内铜钱和白银的兑换比例大幅波动,百姓们用铜钱生活、贸易,但却要用白银交税,在这样的情况下,赋税成本会凭空增长将近一倍,这就是清政府面临的最大的经济问题。这又印证了一个结论,清政府不敢一下子对外开放是有着自己的考量的,走私都能流出这么多白银,要是真的打开门户放任鸦片,民众身体健康尚且不谈,经济后果都不堪设想。因此,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是有着强烈的逻辑关联的。
这场战争最令人意外的结果,是清朝在平乱后又存续了将近50年,直到1911年才被汉人民族主义革命推翻。当然,不能说是清朝打赢了太平天国的战争,而应该说是清朝获救,靠曾国藩的省级民兵队和英国人的随意干预两者联手而获救。这两股势力一来自内部,一来自外部,虽然彼此猜疑,但他们各自的攻打太平天国行动,事后来看,似乎又像是在协同作战。这两者都为拯救清朝而战,因为他们基于不同的原因,都深信清朝的存续比较有利于他们各自的未来:对曾国藩来说,那将保住在战前就让他受到许多好处,那个由高位、肯定、道德和学术成就组成的体系。至于英国人,则是因为他们深信保住清朝,阻止太平天国主宰中国,才是确保英国对华贸易继续成长,从而弥补他们在世界其他地方(特别是在美国)的严重损失的唯一办法,其根本目的和鸦片战争也没什么两样。
不过事实证明,这场战争的结束,反倒是中国经济崩溃的开始。这点特别有意思。上海虽然在很早就成为了租界,但是他在最开始的发展并没有很迅速,在洋务运动期间其实都是要稍弱于北方的天津的。上海最初的优势只是在于它的地理位置,长江入海口,而且由于东海的海域比黄海要深,因此上海多数只会作为换船的中转站。上海的第一次崛起的机会反而是由于太平天国在江浙乱搞了一通,把大量的有钱人逼到了上海租界里,因为租界都是治外法权,然后在湖广乱搞了一通,又把香港给推动起来了,香港也是租界,有钱人一去,大量的资金就带来了,所以近代中国香港和上海两大城市的第一次崛起还要感谢太平军(上海的第二次崛起机会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两大巨额赔款之后,海关收入作为抵押,资金和人才才大量流入到上海,大清的对外赔款一般都由各省按比例分摊后按时汇付到上海,集中后再统一对外支付;香港的第二次崛起要等到二战之后外资外商们在中国呆不下去最后选择了同样是英国法律体系的香港)。事实上促进英国对华贸易的不是和平的降临,而是战争的持续。逃到上海的有钱人推高地价,为上海洋商带来大量货物、资本。此外,只要长江沿岸的战事不停,中国商人就愿意以高出行情的价钱,雇请挂外国旗帜而不会受到攻击的船只运送货物。但太平天国一灭,这些好处就全部消失了。长江恢复航行安全,外国航运业者的优势大减,而难民离开上海回到家乡,上海的房市跟着崩盘。战争期间的荣景被漫长的衰退取代,英国前两大商行在衰退期间都破产了。讽刺的是,任何人都没察觉,让中国恢复安定其实从不符合英国的利益。在外交方面,也没有什么令英国人乐见的发展。介入中国内战,并没有让他们从清廷得到预期的善意或好感,也没让清廷对他们重开对外通商的大门。
所以在后来,反对英国插手太平天国事宜的论调盛行。1909年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伊藤博文就说辛亥革命只是在完成太平天国五十年前开始的工作,他坚信如果当初外人不阻扰太平天国,他们早就已经成功。伊藤博文的说法和战时主张保持中立的许多学者的看法如出一辙。这些学者也主张英国不该插手,因为中国这场战争是自然的朝代更替过程的一部分,就得让它自己走完全程。满清根本不值得救。但历史不能假设,而且太平天国确实也不那么正义。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清朝的军制问题。八旗制度原本是从努尔哈赤时代八大贝勒沿袭下来的,所谓八大贝勒,是四大贝勒,四小贝勒,四大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小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其中以多尔衮、多铎年纪最小。努尔哈赤面对代善、皇太极、多尔衮、多铎等争夺汗位的现实,曾经发布八大贝勒共治国政的“汗谕”,这是努尔哈赤为死后设计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的最主要特点是大大地限制汗位继承人的权力,提高八大贝勒集体共治的权力。这种体制是根据女真族的贵族政治原则制定的,是八旗旗主联合主政的形式。当然八旗本身又分为上三下五,上三旗为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是直接受皇帝指挥的,所以实力当然最强,其余五旗,正红旗(和珅、老舍)、镶红旗(溥仪的珍妃)、正蓝旗、镶蓝旗(侯宝林、慈禧)、镶白旗(曹雪芹),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驻守京师各地。“镶”的意思就是就是镶红边儿,红旗镶的就是白边儿。这种八旗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游牧民族原始的军事民主制度(类似蒙古库里尔台大会)。他的组织形式从形态上来说并不高级。但从意识上来说,可就不那么简单了。人类的任何一个利益集团,要么是靠血缘关系联系起来,要么是靠地缘关系联系起来,但是八旗制度哪个都不是,它是一种在空间和时间上把人组织在一起的形式,是军事、行政合一的单位,还有相对固定的地区。它让这个组织内的人有一种认同感和荣誉感,而且他还具有开放性,他有抬旗制度,就是你表现好了可以升旗,包括对汉人也是,所以八旗制度在最开始其实还真的对清朝的军队凝聚力建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后来,也成为了清朝走向衰弱的一个主因,我们今天一听说八旗子弟这个词儿,基本上就等同于纨绔子弟了,是吧。当然除了满八旗之外还有汉八旗和蒙八旗。像汉八旗的主要来源是明末主动投降或在之后的战争中被后金及其后身清朝掳掠于辽东的人丁,以汉人为主,也有少部分汉化女真人和曾入明为官的蒙古人等等。1635年皇太极又把蒙古族按“满洲八旗”编为“蒙古八旗”。清朝为加强统治,规定临近各旗定期举行会盟,这就有了“盟”。内蒙古曾分成49个旗,6个盟。现在旗、盟的名字仍然延用,但内涵已经不一样了。旗相当于县,盟相当于地区,盟有行政公署。
纵观整个清代的兵制,大体可分为旗兵与汉兵两大类。旗兵是满清入关前的原始兵制,汉兵则分为绿营、乡勇和新军,绿营兵制是参照明朝卫所制建立的汉族兵制,属于地方镇守部队。绿营兵由招募的汉人和收编的汉族地主武装组成,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编组。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实行薪给制,按年月发给一定的银饷和米粮。新军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清朝政府为了加强陆军力量,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提督聂士成、温处道、袁世凯等人创立的新式陆军,“习洋枪,学西法”,称为新军。
再多说一句,除了在旗的身份,清朝一共还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顺亲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配享太庙。另外四位是属于恩封,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分别是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太平天国终结后,清朝的皇帝也从道光、咸丰到了同治。咸丰皇帝大概是清朝十二帝里面最倒霉的。他接手的是一个最烂的摊子,当然,他的能力在清朝十二里面,私以为排名还是至少能够排在中上游的,不过咸丰在位时间不长,大概就10来年。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击败了捻军。还平定了陕甘回变,同时兴办著名的洋务运动,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清朝后期出现了一个政治稳定的时期,史称“同治中兴”。当然了,这里面其实完全是他背后两宫皇太后慈安慈禧还有恭亲王奕訢的支持,所以要不为啥他年号叫同治呢。因为同治一共在位13年,但是直到第11、12年的时候才大婚、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