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一样的双眼》连续看了美版和原版之后的想法
晚上看了《谜一样的双眼》,本来知道是南美的片子,看到英文片头的时候以为是和美国合拍的,及时看到妮可 基德曼和茱莉亚 罗伯茨的时候还是这样想的。看晚上网上一查才发现这是美国的翻拍版。感觉还挺好看的,但我还是有点迷信“权威”,总觉得没看到被奉为经典的原版。罗伯茨的演技尤其让人印象深刻。一些细节也很感人,比如她跳进垃圾箱抱住女儿的尸体时把橡胶手套脱下来、一定要用肉体和女儿接触,表演很有张力。不过感情线好像有点薄弱,基德曼的角色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新人,怎么能这么快融入老人的集体?即使从男主这方面来说是对她一见钟情,但她对男主的感情这么深好像有点牵强。主线剧情的反转还是挺精彩的,看前半段的时候会感觉反派藏得也太浅了,即便是为了强调他仗着线人身份这个护身符逃脱法律制裁,以此批判美国司法制度中的矛盾和黑暗,也不至于让大反派出现得这么随意。后来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都被男主角表现出的自信给误导了——当然他自己也一样。不过在结尾之前还是能猜到结局的,毕竟伏笔已经很明显了。据说原版中让男主角锲而不舍调查这个案件的动力是要写一本小说、成名发财,这里显然把他的精神境界提高了一个等级,变成了一个正义和赎罪的主题。美国人能把主旋律融合进刺激有趣的情节,把说教和价值观输出的东西藏得很隐蔽,这是很厉害的。不过片中几个配角有点不明所以,比如那个嘴巴很欠、后来还因公牺牲了的探员,以及那个有点瘸的老头,总觉得如果赋予了他们这些鲜明的性格就应该有与之搭配的故事,不知道原版对他们有没有更深的挖掘。开头部分的蒙太奇剪辑也很巧妙,每一个人物出场和男主角的对话都对会切到一段对往事的叙述作为对这一幕的注解。好像《海边的曼彻斯特》也用了这种技巧?也用了这种技巧
看阿根廷版《谜一样的双眼》。人设上的区别比较大,剧情也有。首先主人公翻旧案的动机在原版中是要写小说,美版中变成了因为觉得自己对案件发生负有责任,对当年的同事感情很深,而且也是出于作为探员的责任感,对悬案耿耿于怀十三年无法释然。原版中的主人公没有什么英雄情结,退出警界之后写起了小说,不过从开头那段音乐来看,他也没有完全放下,尤其是和女上司之间无果的感情。但放不下的原因还不太一样。男主角还是个挺浪漫感性的人,而被奸杀的女人的丈夫对死者的爱是他见过的最真挚深沉的感情,这种震撼和惋惜让他无法忘记。而且也正是在这个案子的调查过程中,他唯一信任的同事莫名死亡,他除了逃离竟然别无选择。当然,如此残忍的一桩奸杀案的元凶就在他眼皮子底下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他也绝不可能轻松忘记。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重访死者丈夫、对方让他忘记时,他那么震惊的原因:他不能相信,连自己都放不下那段往事,眼前的人怎么可能释怀。先前看美版的时候觉得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的产生有点突兀,现在不知道是因为重复的剧情加深了观影感触,还是阿根廷版在男女主角之间情感铺垫比美版多,总之感觉这段感情更合理了,主要是在阿根廷版中反复点出了他们的“无能为力”,两人之间的情愫不但是一见钟情式的浪漫、也不是同生共死的依赖,而是陷入同一种困境、体会同一种无力而产生的惺惺相惜。
美国人在各个方面都或多或少会有点英雄情结,受不了悬而未决的事情,不管是过了十三年还是一百年,最后都要有个了结。阿根廷版中无力和无奈的气氛却始终笼罩全片,嫌犯虽然被囚禁,但也没有被结果,受害者也因此不可能解脱,从他和男主角的对话也能看出来,他们两个都不相信有真正的遗忘这回事。而另一个案件,男主角的搭档被杀的真相也永远无法大白。
我突然明白男主角为什么要写小说了,因为写作是人探索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旅程,是现实和虚拟相遇的地方,在现实中找不到的,可以在文字中挖掘。文学世界既是现实重构的地方,也是在现实中不安之人的避难所。男主角在现实中缺乏安全感,所以才借助写作自我安慰,人性的脆弱就从这里流露出来。相比之下,美版中的男主角在离开FBI的十三年中始终锲而不舍、追查真相,精神力量之强大、道德责任感之牢固,近乎超人了。
在案件方面,原版中的受害者和几个主人公没什么关系,而美版直接把被奸杀的女孩改成了一个探员的女儿。这种改变感觉有点儿像《无间道风云》把梁朝伟和刘德华的女朋友合并成同一个人,一下把所有人物的近距离拉近了,还强化了戏剧冲突,而且也更容易煽情吧。但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对“原版”这个概念的盲目崇拜,我现在想到美版的这个设置总有点厌烦的感觉。
美版中对原版的致敬主要是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比如两个探员在潜入嫌疑人家调查时把追出来的狗踢飞的桥段,虽然脑子里的小天使说:怎么能踢狗狗?但还是会笑出来。
看阿根廷版《谜一样的双眼》。人设上的区别比较大,剧情也有。首先主人公翻旧案的动机在原版中是要写小说,美版中变成了因为觉得自己对案件发生负有责任,对当年的同事感情很深,而且也是出于作为探员的责任感,对悬案耿耿于怀十三年无法释然。原版中的主人公没有什么英雄情结,退出警界之后写起了小说,不过从开头那段音乐来看,他也没有完全放下,尤其是和女上司之间无果的感情。但放不下的原因还不太一样。男主角还是个挺浪漫感性的人,而被奸杀的女人的丈夫对死者的爱是他见过的最真挚深沉的感情,这种震撼和惋惜让他无法忘记。而且也正是在这个案子的调查过程中,他唯一信任的同事莫名死亡,他除了逃离竟然别无选择。当然,如此残忍的一桩奸杀案的元凶就在他眼皮子底下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他也绝不可能轻松忘记。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重访死者丈夫、对方让他忘记时,他那么震惊的原因:他不能相信,连自己都放不下那段往事,眼前的人怎么可能释怀。先前看美版的时候觉得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的产生有点突兀,现在不知道是因为重复的剧情加深了观影感触,还是阿根廷版在男女主角之间情感铺垫比美版多,总之感觉这段感情更合理了,主要是在阿根廷版中反复点出了他们的“无能为力”,两人之间的情愫不但是一见钟情式的浪漫、也不是同生共死的依赖,而是陷入同一种困境、体会同一种无力而产生的惺惺相惜。
美国人在各个方面都或多或少会有点英雄情结,受不了悬而未决的事情,不管是过了十三年还是一百年,最后都要有个了结。阿根廷版中无力和无奈的气氛却始终笼罩全片,嫌犯虽然被囚禁,但也没有被结果,受害者也因此不可能解脱,从他和男主角的对话也能看出来,他们两个都不相信有真正的遗忘这回事。而另一个案件,男主角的搭档被杀的真相也永远无法大白。
我突然明白男主角为什么要写小说了,因为写作是人探索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旅程,是现实和虚拟相遇的地方,在现实中找不到的,可以在文字中挖掘。文学世界既是现实重构的地方,也是在现实中不安之人的避难所。男主角在现实中缺乏安全感,所以才借助写作自我安慰,人性的脆弱就从这里流露出来。相比之下,美版中的男主角在离开FBI的十三年中始终锲而不舍、追查真相,精神力量之强大、道德责任感之牢固,近乎超人了。
在案件方面,原版中的受害者和几个主人公没什么关系,而美版直接把被奸杀的女孩改成了一个探员的女儿。这种改变感觉有点儿像《无间道风云》把梁朝伟和刘德华的女朋友合并成同一个人,一下把所有人物的近距离拉近了,还强化了戏剧冲突,而且也更容易煽情吧。但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对“原版”这个概念的盲目崇拜,我现在想到美版的这个设置总有点厌烦的感觉。
美版中对原版的致敬主要是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比如两个探员在潜入嫌疑人家调查时把追出来的狗踢飞的桥段,虽然脑子里的小天使说:怎么能踢狗狗?但还是会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