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谈丨也聊聊艺术(一):从《异形:契约》海报到弗朗西斯·培根

作为年度最期待的电影,前几天发布的《异形:契约》海报用两个字形容的话就是惊艳。史诗一般的异形与巨人族的肉搏场面,一束自上而下的的灯光让整个场面更有戏剧性,而隐藏在众多异形和光束后面的是异形女王巨大而华丽的头部,她没有露脸,甘当背景,或者说是等待最后时机的蛰伏。

这个海报自然是引起了一片喝彩,水准之高值得任何程度的赞叹,特别是近几年各种各样粉丝海报或者包括CC在内的各家碟商的海报水平远高于官方海报的情况下。其实海报本身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电影的质量,特别是恐怖片。有些海报简直就是粗制滥造到看到了就知道电影大概是什么水平了(此处本来想举出一些反例,考虑到文章整体的调性还是算了)。

异形这样的场面可以在以前很多描绘战争的艺术品中发现,上图在罗马国家博物馆的一件石棺上的浮雕,描绘的是古希腊时期帕加马大胜高卢人的场景。其精致程度已经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已经将近2000年前的作品了。当然从这座石棺的浮雕到《异形:契约》的海报中间上千年的时间艺术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我们还是能看到有共通性的东西把它们联系到一起。
其实如果涉猎足够广泛,这种找事物之间有趣联系的游戏还可以一直玩下去。比如,发这张海报的时候有一位叫 tigerosek 的朋友在微博下留言,配了这张图片:

上面这张画出自于古斯塔夫·多雷绘制的弥尔顿《失乐园》的插图,确实十分接近。而且加上《异形:契约》的上一个版本的名称就是《异形:失乐园》(Alien:Lost Paradise),这其实也很难说是巧合了。
如果更深入的结合《异形:契约》预告片来看,在另一部更早的关于天堂与地狱的神作《神曲》中,作者但丁曾说过一句话:“天堂之路始于地狱”(The path to paradise begins in hell),这句话变成了黑底白字的 Slogan 被剪辑到了《异形:契约》的预告里。《神曲》在西方世界的巨大影响不用我多说,罗丹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经根据《神曲:地狱篇》创作了一座雕像,名为:地狱之门(The Gates Of Hell)。

即便在中国罗丹也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最有名的作品毫无疑问是那座“沉思者”。甚至我小时候就知道,印象中没少出现在各种思想品德课本和哲学类书籍的封面上。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部作品本来就是 “地狱之门” 的一部分,本来安置在“地狱之门”横楣上,后来被罗丹和他的学生拿下来重做了雕像。罗丹1880年开始创作这个《地狱之门》,一直断断续续的工作到了1917他死的那一年。这个作品是由像沉思者一样的数个小型雕塑组合起来的,元素全部取自于《神曲》地狱篇。显然从下图看这个作品中也能看出和《异形:契约》海报中非常相近的风格。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具体这张海报就是受到罗丹或者是多雷的影响,这种事情要请教海报设计本人说话才能算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一张佳作,必定会受到前人的启发。

喜欢《异形》系列的人都知道,H·R Giger当然是《异形》系列造型和风格的直接来源,他的“机械有机体”风格通过《异形》系列的强大效应也对后来的电影/音乐/游戏等领域造成不小的影响。虽然说异形是原创,然而异形本身也不是凭空诞生的。雷德利·斯科特曾经和 H·R Giger 一起探讨关于破胸异形的造型,根据Giger的说法,弗朗西斯·培根的绘画给了他不少的灵感。

这位会画画的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那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后代。培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绘画,直到30年代初,仅有零星创作,绘画只是他的兴趣,当时他是一位室内、地毯和家具设计师。其作品以粗犷、犀利,具强烈暴力与噩梦般的图像著称。中后期作品主体为在狭小空间内的玻璃或金属几何笼子里的抽象雄性肖像,背景通常为极平坦的平面。(此段搬运维基)
上面那幅 《以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是让培根走上神坛的作品。这幅画是基于埃斯库罗斯的著作《奥瑞斯泰亚》里面的厄里倪厄斯,即希腊神话中的三个复仇女神创作的。之所以这幅画成为破胸异形的灵感,是因为雷德利·斯科特需要一个像画中一样强有力的嘴,来让幼体可以从宿主的身体中破胸而出。

然而培根对于异形的影响远不止如此,不过在这之前要扯上另外一个大神——委拉斯开兹。委拉斯开兹是西班牙文艺复兴后期的画家,对西班牙后来的绘画影响极大。1650年他跑到罗马住了一年,顺便为教皇英诺森十世画了一幅肖像,就是下面这幅。

一直有一个趣闻称:一位主教从悬挂这幅画的门旁走过,回头小声对同伴说:“讲话声音小点,教皇在这儿了。” 这个故事经常来被形容这幅画的逼真程度。当然这幅画也确实极受后世推崇,被称为欧洲艺术史上最卓越的现实主义肖像名作。小时候第一次知道这幅画还是因为当时那套经典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把它收录了进去。

弗朗西斯·培根应该算是委拉斯开兹的真爱粉了,他在1950-1960年之间曾经创作了多达45幅将委拉斯开兹作品异化变形的作品。其中就包含这幅《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培根在与西尔维斯特的谈话中说道:
“教宗的绘画和宗教完全无关;它来自对委拉斯开兹的《教宗英诺森十世》图片的执着迷恋……因为我认为那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画像之一……它为我开启了各种感情和想象的领域。”

同时培根还是俄国电影之父谢尔盖·爱森斯坦的崇拜者,特别是那部经典的《战舰波将金号》,他曾经在一次采访时这样说:
这是一部在我开始画画之前就深深震撼我的电影,我的意思是整部电影包括敖萨德阶梯那段,有阵子我希望——不带任何特殊的心理学因素——有一天能画出人类最好的呐喊。我无法办到,艾森斯坦做得比我成功……
《战舰波将金号》的敖萨德阶梯的部分对于培根的巨大影响显而易见,片中那个呐喊着的护士的脸通过不同的形态出现在培根的作品中被描绘出来,当然也包括前面那幅“尖叫的教皇”。

而 H·R Giger 一直视培根为他的灵感来源,当然没有像前面那幅《以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对破胸异形这样来的这样直接,但从阴暗的风格和气质上也吸收了不少培根的神髓。所以梳理一下关系大概是下面的样子。《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委拉斯开兹)+《战舰波将金号》(爱森斯坦)→ 培根的作品 → H·R Giger的作品 → 异形

关于培根对于电影的影响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
众所周知《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希斯·莱杰对小丑的诠释有多么伟大,但是电影筹备中给这个角色做设定的时候出现了问题。虽然之前有N个版本的小丑可以参考,包括漫画、动画、电影,但是那种涂满了油彩,被化学药品灼伤后浓妆艳抹的脸并不适合诺兰如此现实黑暗版本的《蝙蝠侠》。后来诺兰带来的一本培根的画册解决了问题,他们参考培根画中的人物配色,给了小丑的妆容一种类似于画中“磨损的质感”,看下面这张对比图你会明显感觉到培根对希斯·莱杰版本小丑妆容的影响。

培根不仅在人物造型上对诺兰产生了影响,也包括在电影本身。诺兰对此是这样说的:
我十分喜欢那种诡异的感觉,他移去的越多,他对此说的越少,我越发现自己在思索在那之后的黑暗空间里面有什么。 你永远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创造一个新世界,所以你会留下很多空虚的地方,留下很多缝隙。所以一部分是你要试着聪明地利用这些空隙,你有些没展示的地方与其说是世界的局限性,其实是在帮助你。
有趣的是这并不是培根第一次影响一部蝙蝠侠电影,在蒂姆·伯顿导演的《蝙蝠侠》里,杰克·尼克尔森扮演的小丑就曾经出现在一副培根的画前面。这幅画也出自培根对委拉斯开兹作品再创作的系列之一。

本来这篇文章只是想举出一些例子聊一聊艺术品对恐怖片的影响,谁知道从那张《异形:契约》的海报开始就越扯越多,介于容量问题所以只好聊到培根了事。其实还有很多关于艺术品对于电影(恐怖片)影响的例子可以说,估计可以继续开几篇这样的文章。主要是挖掘这些事物背后的联系十分有趣:那些不少人难以理解无法欣赏的艺术品,其实早就披上了流行文化的外衣用另一种形式被人们欣赏,不过大多数人没意识到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