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她的错,而是你的错!”
闲暇之余与一位美国的朋友聊起了我的好朋友X的近况,她刚刚晋升为妈妈,由于没有帮手,她刚结婚不久的好友W小姐来帮忙照顾她的一切饮食起居,可是X小姐却时常抱怨W小姐的不细心。针对这样一件看似平常的事儿,我与美国好友争辩了一番,骤然发现,我们的世界观竟是如此扭曲。
我和X是来到洛杉矶以后才认识,很是投缘,彼此成为了互相的依靠,是这里最好的朋友。但自从她怀孕开始,矛盾慢慢出现,虽然相处时一如往常,但至少在我的心里,与以往有所不同,因为我常常会对她的做法不太赞同,可是出于彼此的关系,和她目前的状况,又觉得不好说太多,会伤害彼此的感情。于是我总是会用各种理由来安抚自己,想想她现在的状况有多么不容易,作为朋友的我,应该如何如何去体谅照顾她,不要过多计较。一个人带着宝宝很是不容易,X的好朋友W小姐每天早早起床,做饭,然后去X小姐家送饭,洗碗,准备中饭,吃饭,洗碗,买菜,准备晚饭......经过几天,W小姐也觉得照顾人很是辛苦,然后想不到的是,X小姐因为有一天W小姐迟到了15分钟,发了一条长长的微信,抱怨W小姐多么不负责任,作为最好的朋友,在她这么艰难的时候竟然还能起不来,多么多么的不细心等等。这让W小姐很是委屈。当我听到这件事儿的时候,第一反应便是X小姐做的太过分了,虽然目前她也是处在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时期,但是这不是别人的过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不能把这种压抑的情绪转换成对别人的苛刻,并且是个一直在帮助你的人。而当我与美国朋友谈及于此时,他却说这是你们的错,而不是X小姐的错。当即我觉得三观尽毁,这怎么能是我们的错,我们在关心她,怎么还关心出错了。然后接下来的一席话,让我顿觉羞愧,原来这三十年来,都是我的想法错了。
在中国人看来,逻辑是圆形的循环,有因有果,最终还是汇集到一起。而在美国人眼里,逻辑不是圆形的,而是直线,一环扣向一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们常常会说,我不喜欢,可是我必须要这么做,然而似乎从没有人认真的想过,“必须”二字是为谁呢?为什么呢?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要去做呢?
我之所以觉得在某些想法上,于X小姐不太一致,正是因为,在她眼里,我们是朋友,我就可以为她付出一切,她也会毫无顾忌的去踢出一些要求,让我去满足。在我的内心里,如果我没有满足,那我便是不够朋友,而且会让她不开心。于是我们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满足她所提出的要求。然后,在我的内心里,这些要求是苛刻的,是不公平的,是在我眼中,我永远不会去要求朋友为我做的。可我给自己的劝告是,她是拿你当朋友才会这样,是一种亲近。然后现在我想,确实是我错了。是我们一味的宽容,一味的妥协,一味的满足,才让她对朋友有了这样的概念。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两岁的小孩子,他喜欢吃糖果,他每天不停的要糖果,不停的被满足,最后把牙齿吃坏了,这是他的错么?不!这是家长的错,因为他提出无理的要求,可家长一味的满足。他喜欢吃糖果,所以他要糖果这件事本身是没有错的。就好比X小姐,通过提出要求,来让自己更舒适,这件事对她来讲是没有错的。可是当这些要求变的过分,而受朋友二字所困的我们还一味去满足她,是我们让她对朋友有了这样的认知,所以,这并不是她的错,而是我们的错。
美国朋友问我,“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她提出要求,而你说你不能满足的话,会发生什么?”我说她一定会不开心啊。美国朋友反问道,“那又如何呢?如果她很过分,她就应该承受这些,只有知道自己犯错了,承受到痛苦了,才会知道什么才是对的,才会成长!反过来,如果你们愿意这样继续惯着她,明明在帮助她却还要被她抱怨,那么是你的问题,你就活该承受这些,你就不该抱怨!“听完他的这些话,我竟无言以对。不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么,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人人都自强自立,没有人会要求其他任何人为你义务去做些什么,即便是父母,即便是最好的朋友,每个人生来就要学会独立。
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如果你去做一个这样的人,一个完全独立的,一个三观完全正确的人,你便是一个异类。就拿上述这件事举例子,如果我们不去帮助X小姐,她会认为我们不是她的好朋友,我们很过分,然后去告诉别人我们对她做了什么,所有人都会认为是我们的过错,因为在这段关系里,她是一个弱者。然而,她所提出的这些要求,要求别人所为她做的所有事情,认为别人的不周到,又是一个朋友应该做出来的么?并不是,她只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所溺爱出来的一种强行索取,是主流价值观所认为的弱者就应该被保护,而从没人问为什么她会成为弱者。
这个案例便是一个成人在做两岁小孩子的事情,不停的要糖果,而我们作为家长,不但没有阻止,反而一味的满足。可最令人难过的是,当你也认同这些观点,你又能如何改变呢?
我和X是来到洛杉矶以后才认识,很是投缘,彼此成为了互相的依靠,是这里最好的朋友。但自从她怀孕开始,矛盾慢慢出现,虽然相处时一如往常,但至少在我的心里,与以往有所不同,因为我常常会对她的做法不太赞同,可是出于彼此的关系,和她目前的状况,又觉得不好说太多,会伤害彼此的感情。于是我总是会用各种理由来安抚自己,想想她现在的状况有多么不容易,作为朋友的我,应该如何如何去体谅照顾她,不要过多计较。一个人带着宝宝很是不容易,X的好朋友W小姐每天早早起床,做饭,然后去X小姐家送饭,洗碗,准备中饭,吃饭,洗碗,买菜,准备晚饭......经过几天,W小姐也觉得照顾人很是辛苦,然后想不到的是,X小姐因为有一天W小姐迟到了15分钟,发了一条长长的微信,抱怨W小姐多么不负责任,作为最好的朋友,在她这么艰难的时候竟然还能起不来,多么多么的不细心等等。这让W小姐很是委屈。当我听到这件事儿的时候,第一反应便是X小姐做的太过分了,虽然目前她也是处在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时期,但是这不是别人的过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不能把这种压抑的情绪转换成对别人的苛刻,并且是个一直在帮助你的人。而当我与美国朋友谈及于此时,他却说这是你们的错,而不是X小姐的错。当即我觉得三观尽毁,这怎么能是我们的错,我们在关心她,怎么还关心出错了。然后接下来的一席话,让我顿觉羞愧,原来这三十年来,都是我的想法错了。
在中国人看来,逻辑是圆形的循环,有因有果,最终还是汇集到一起。而在美国人眼里,逻辑不是圆形的,而是直线,一环扣向一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们常常会说,我不喜欢,可是我必须要这么做,然而似乎从没有人认真的想过,“必须”二字是为谁呢?为什么呢?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要去做呢?
我之所以觉得在某些想法上,于X小姐不太一致,正是因为,在她眼里,我们是朋友,我就可以为她付出一切,她也会毫无顾忌的去踢出一些要求,让我去满足。在我的内心里,如果我没有满足,那我便是不够朋友,而且会让她不开心。于是我们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满足她所提出的要求。然后,在我的内心里,这些要求是苛刻的,是不公平的,是在我眼中,我永远不会去要求朋友为我做的。可我给自己的劝告是,她是拿你当朋友才会这样,是一种亲近。然后现在我想,确实是我错了。是我们一味的宽容,一味的妥协,一味的满足,才让她对朋友有了这样的概念。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两岁的小孩子,他喜欢吃糖果,他每天不停的要糖果,不停的被满足,最后把牙齿吃坏了,这是他的错么?不!这是家长的错,因为他提出无理的要求,可家长一味的满足。他喜欢吃糖果,所以他要糖果这件事本身是没有错的。就好比X小姐,通过提出要求,来让自己更舒适,这件事对她来讲是没有错的。可是当这些要求变的过分,而受朋友二字所困的我们还一味去满足她,是我们让她对朋友有了这样的认知,所以,这并不是她的错,而是我们的错。
美国朋友问我,“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她提出要求,而你说你不能满足的话,会发生什么?”我说她一定会不开心啊。美国朋友反问道,“那又如何呢?如果她很过分,她就应该承受这些,只有知道自己犯错了,承受到痛苦了,才会知道什么才是对的,才会成长!反过来,如果你们愿意这样继续惯着她,明明在帮助她却还要被她抱怨,那么是你的问题,你就活该承受这些,你就不该抱怨!“听完他的这些话,我竟无言以对。不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么,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人人都自强自立,没有人会要求其他任何人为你义务去做些什么,即便是父母,即便是最好的朋友,每个人生来就要学会独立。
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如果你去做一个这样的人,一个完全独立的,一个三观完全正确的人,你便是一个异类。就拿上述这件事举例子,如果我们不去帮助X小姐,她会认为我们不是她的好朋友,我们很过分,然后去告诉别人我们对她做了什么,所有人都会认为是我们的过错,因为在这段关系里,她是一个弱者。然而,她所提出的这些要求,要求别人所为她做的所有事情,认为别人的不周到,又是一个朋友应该做出来的么?并不是,她只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所溺爱出来的一种强行索取,是主流价值观所认为的弱者就应该被保护,而从没人问为什么她会成为弱者。
这个案例便是一个成人在做两岁小孩子的事情,不停的要糖果,而我们作为家长,不但没有阻止,反而一味的满足。可最令人难过的是,当你也认同这些观点,你又能如何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