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希腊式思辨和科学的终结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探索、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的历史。尽管在过去的数千年间世界各地的学者对真理这一概念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理解,并发展出了各种在不同程度或意义上有效的接近真理的手段,但是面对林林总总的自称为真理的叙述,仍然可以粗略地将其划分为“不可验证的真理”和“可验证的真理”。其中“不可验证的真理”指不具备实证主义意义上的可证明/证伪性的叙述,这类叙述多见于宗教著作,往往将真理归于某种抽象的自然力量或神的意志。十六世纪以来的笛卡尔,莱布尼茨等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已经反复讨论过宗教理论中的“不可验证的真理”在物质世界中的尴尬地位,并最终将其放逐到超验领域。相反,自伽利略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假设——检验”法之后,有了严谨的方法论和有效的数学工具的支撑,自然科学走上了一条蓬勃发展的道路,并在此过程中收获了许多可以在实证主义意义上被证明的对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的叙述,亦即惯常所说的物理定律,在这里,也被称为“可验证的真理”。
“可验证的真理”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自不必赘述,事实上,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所拥有的一切先进生产力,优渥的生活条件以及远远超过祖先们最狂野的梦想的种种技术奇迹,可以说全部都拜这些“可验证的真理”所赐。然而,在这些巨大的成就之外,“真理”二字仍然像一双深渊中的漆黑的眼睛一样审慎的注视着我们,我们不能理直气壮地表现得毫无畏惧,因为我们的心中确实存有某种微妙而真切的隐忧。
隐忧首先来源于对“真理”的存在性的怀疑。一般来说,要回答“真理是否存在”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而这需要我们首先假设真理是可以被语言定义的,如果我们暂时将这个问题放一放,接下来就会发现我们还必须回答“存在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上面的提到的两种对真理的分类中,人们对存在的理解就是不一样的,认同“不可验证的真理”的人显然把存在扩展到了超验领域,而科学则严格地将存在限制在可感知的范围内。
事实上,在诸多可能性中,人类能够处理的情况只有“真理存在,且可以被语言定义,且可验证,且符合逻辑”。请注意,这是人类的要求,而不是真理本身的要求,没有任何事物能向我们保证真理满足我们能够处理的情况的假设,事实上真理可能不存在,也可能存在却无法被语言定义,也可能对人类而言不可验证或不符合逻辑,但在这些情况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人类只能先假设真理符合自己能处理的情况,然后才能进行工作。
对于真理无法被语言定义这一情况,可以料想有些人会反驳说,你总可以给真理下个定义。确实是这样的,我可以将任何东西,比如说咖啡,定义为真理。但这显然只是一个文字游戏,对讨论并没有什么帮助。或者不如这样说,这是一个选择问题,一些人认为真理可以被定义,他们选择满足于自己或他人提出的对真理的定义,而另一些人选择认为真理无法用任何已知概念的逻辑组合描述,因而是无法用语言定义的,此时无论你用语言给出什么样的定义,他们都不会承认。
换个角度看,也就是当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的认知是有局限的之后,我们就主动选择在人类可认知的范围内确定认知对象,而抛弃人类不可认知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选择研究的符合上述假设的“真理”和某种名为真理的咖啡并没有本质区别。真理要么是不可知的,如果它是一种可知的存在,那么它必须符合上述假设。
在通过一系列假设处理了真理的存在性问题之后,这里我想直接采用从现代科学角度给真理下的定义(或者换句话说,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的,就是一种上文中提到的“咖啡” ),即物质世界中物质存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建立在诸多假设之上的真理的定义,我们又能走多远呢?
这里出现了隐忧的第二个方面,即通往真理的途径的问题。事实上,从古至今,人类对于“物质世界中物质存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古希腊哲学家们曾对此提出过许多猜想,并长久地进行讨论和逻辑思辨,中世纪的学者和工匠们从观察和经验中总结了很多规律,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直到伽利略的“假设——检验”法的提出,人类才拥有了一套严谨可行的科学方法论。自其提出至今的数百年间,人类在大至宇观,小至标准模型粒子的不同尺度上为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构建了相当有效的数学理论,这本身证明了这套科学方法论的价值。然而这并不能保证我们目前采用的科学方法论最终能为我们打开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
基于“假设——检验”法的科学研究主要由提出猜想(数学模型)——根据猜想进行预测——实验验证预测这三个部分构成,当我们应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我们事实上已经先假设了1.物质世界的运行存在规律,2.该规律可以被理性认知,3.该规律可以被数学语言描述。假设1和假设2涉及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套用前述真理的存在性的讨论,而假设3提醒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表述科学的本质,即一种预测法。
从实践角度来看,目前物理学研究存在着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与十九世纪流行一时的还原论观点不同,人类针对不同尺度的物质运行规律提出了不同的物理(数学)模型,这些模型与其对应尺度上的实验结果大都能够较好的吻合,但知道了较小尺度上的物理规律模型却并不足以使人推出更大尺度上的物理规律模型,各尺度上的模型也并不总能互恰或统一。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假设——检验”法自身的特点,该方法重点要求理论预测与实验结果相符,针对某一特定规律的实验必定在某一特定的尺度下进行,实验的精度也是有限的,而理论通常也只能考虑对结果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因此相互印证的理论和实验都只是某个实际自然规律在某个尺度下的简化和近似,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不同,不同的理论只能在自己的范围内工作,却不能统一成一个逻辑连贯的整体。另一方面,基础物理发展到今天,我们面临着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的困难。标准模型存在的问题要怎么修改才能解决,“更基本”的理论是什么,什么是“基本”,怎么达到实验所需要的更高能标,有没有微扰论以外的思路。当然了,有人在试图发展新的理论来处理这些问题。
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会不会是我们一开始的方法就存在问题呢。就像从没有人能保证真理存在一样,也从没有人能保证“假设——检验”法能引领人类走向真理(或者在通往真理的路上走多远)。回顾前面提出的“假设——检验”法的三个基本假设就可以自然的想到,1.物质世界的运行可能不存在统一的规律,这个猜测非常的反直觉,不过愿意相信它的人已经可以放弃了,而愿意继续工作的人就不得不先将它放一放,抱着盲目的信心继续前进。
2. 物质世界运行存在统一的规律,但无法被理性认知,这里可以引申出来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被理性认知,但人类的理性不足,另一种是无法被任何理性认知。针对前一种情况,理性智能超越人类的AI是未来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而针对后一种情况,如果这种规律无法被理性认知,那么它有可能被其他方式认知吗,像前面说过的那样,我们可以把科学视作一种预测法,如果人类能够使用某种自身无法完全理解的途径(比如说构建一种有学习能力的系统),最终达到了预测这一目的,能不能算作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呢?
3.该规律无法被数学语言描述。有没有可能发展出新的描述方式呢,比如2中的预测系统。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古希腊那些热爱智慧的哲学家们一方面对自然界充满了兴趣,另一方面竟然宁肯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辩论和思辨,也不肯亲自动手做一做实验,这是熟悉现代科学方法论的人所难以理解的,但站在古希腊人的角度上看,这并没有什么奇怪。因为古希腊人相信(假设)真理可以从思辨和辩论中来,换句话说,他们相信(假设),只要通过思辨和辩论剔除全部不符合逻辑的部分,剩下的结论就一定是真理。以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这种相信(假设)是不正确的,它最多可以使我们得到不自相矛盾的结论,但至于结论与自然界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就不一定了。那么,如果用同样的目光审视我们自身呢,我们沿用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论至今,确实取得了诸多成就,就像古希腊人的著作也始终是哲学史上的丰碑一样,但沿着这条路我们究竟能走多远呢?我们为了满足科学方法论的需要而采取的假设就理所应当的不容质疑吗?未来会有其他的路可走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没有人知道,或者至少现在没有人知道,就像穿着亚麻长袍的古希腊人在面对哲学和自然的问题苦思无解的时候,也想不到他们的传承者会出现在数千年后的意大利和英国。历史是一条永恒流动的河流,游泳者不能看清自身的位置。
“可验证的真理”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自不必赘述,事实上,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所拥有的一切先进生产力,优渥的生活条件以及远远超过祖先们最狂野的梦想的种种技术奇迹,可以说全部都拜这些“可验证的真理”所赐。然而,在这些巨大的成就之外,“真理”二字仍然像一双深渊中的漆黑的眼睛一样审慎的注视着我们,我们不能理直气壮地表现得毫无畏惧,因为我们的心中确实存有某种微妙而真切的隐忧。
隐忧首先来源于对“真理”的存在性的怀疑。一般来说,要回答“真理是否存在”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而这需要我们首先假设真理是可以被语言定义的,如果我们暂时将这个问题放一放,接下来就会发现我们还必须回答“存在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上面的提到的两种对真理的分类中,人们对存在的理解就是不一样的,认同“不可验证的真理”的人显然把存在扩展到了超验领域,而科学则严格地将存在限制在可感知的范围内。
事实上,在诸多可能性中,人类能够处理的情况只有“真理存在,且可以被语言定义,且可验证,且符合逻辑”。请注意,这是人类的要求,而不是真理本身的要求,没有任何事物能向我们保证真理满足我们能够处理的情况的假设,事实上真理可能不存在,也可能存在却无法被语言定义,也可能对人类而言不可验证或不符合逻辑,但在这些情况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人类只能先假设真理符合自己能处理的情况,然后才能进行工作。
对于真理无法被语言定义这一情况,可以料想有些人会反驳说,你总可以给真理下个定义。确实是这样的,我可以将任何东西,比如说咖啡,定义为真理。但这显然只是一个文字游戏,对讨论并没有什么帮助。或者不如这样说,这是一个选择问题,一些人认为真理可以被定义,他们选择满足于自己或他人提出的对真理的定义,而另一些人选择认为真理无法用任何已知概念的逻辑组合描述,因而是无法用语言定义的,此时无论你用语言给出什么样的定义,他们都不会承认。
换个角度看,也就是当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的认知是有局限的之后,我们就主动选择在人类可认知的范围内确定认知对象,而抛弃人类不可认知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选择研究的符合上述假设的“真理”和某种名为真理的咖啡并没有本质区别。真理要么是不可知的,如果它是一种可知的存在,那么它必须符合上述假设。
在通过一系列假设处理了真理的存在性问题之后,这里我想直接采用从现代科学角度给真理下的定义(或者换句话说,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的,就是一种上文中提到的“咖啡” ),即物质世界中物质存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建立在诸多假设之上的真理的定义,我们又能走多远呢?
这里出现了隐忧的第二个方面,即通往真理的途径的问题。事实上,从古至今,人类对于“物质世界中物质存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古希腊哲学家们曾对此提出过许多猜想,并长久地进行讨论和逻辑思辨,中世纪的学者和工匠们从观察和经验中总结了很多规律,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直到伽利略的“假设——检验”法的提出,人类才拥有了一套严谨可行的科学方法论。自其提出至今的数百年间,人类在大至宇观,小至标准模型粒子的不同尺度上为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构建了相当有效的数学理论,这本身证明了这套科学方法论的价值。然而这并不能保证我们目前采用的科学方法论最终能为我们打开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
基于“假设——检验”法的科学研究主要由提出猜想(数学模型)——根据猜想进行预测——实验验证预测这三个部分构成,当我们应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我们事实上已经先假设了1.物质世界的运行存在规律,2.该规律可以被理性认知,3.该规律可以被数学语言描述。假设1和假设2涉及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套用前述真理的存在性的讨论,而假设3提醒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表述科学的本质,即一种预测法。
从实践角度来看,目前物理学研究存在着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与十九世纪流行一时的还原论观点不同,人类针对不同尺度的物质运行规律提出了不同的物理(数学)模型,这些模型与其对应尺度上的实验结果大都能够较好的吻合,但知道了较小尺度上的物理规律模型却并不足以使人推出更大尺度上的物理规律模型,各尺度上的模型也并不总能互恰或统一。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假设——检验”法自身的特点,该方法重点要求理论预测与实验结果相符,针对某一特定规律的实验必定在某一特定的尺度下进行,实验的精度也是有限的,而理论通常也只能考虑对结果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因此相互印证的理论和实验都只是某个实际自然规律在某个尺度下的简化和近似,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不同,不同的理论只能在自己的范围内工作,却不能统一成一个逻辑连贯的整体。另一方面,基础物理发展到今天,我们面临着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的困难。标准模型存在的问题要怎么修改才能解决,“更基本”的理论是什么,什么是“基本”,怎么达到实验所需要的更高能标,有没有微扰论以外的思路。当然了,有人在试图发展新的理论来处理这些问题。
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会不会是我们一开始的方法就存在问题呢。就像从没有人能保证真理存在一样,也从没有人能保证“假设——检验”法能引领人类走向真理(或者在通往真理的路上走多远)。回顾前面提出的“假设——检验”法的三个基本假设就可以自然的想到,1.物质世界的运行可能不存在统一的规律,这个猜测非常的反直觉,不过愿意相信它的人已经可以放弃了,而愿意继续工作的人就不得不先将它放一放,抱着盲目的信心继续前进。
2. 物质世界运行存在统一的规律,但无法被理性认知,这里可以引申出来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被理性认知,但人类的理性不足,另一种是无法被任何理性认知。针对前一种情况,理性智能超越人类的AI是未来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而针对后一种情况,如果这种规律无法被理性认知,那么它有可能被其他方式认知吗,像前面说过的那样,我们可以把科学视作一种预测法,如果人类能够使用某种自身无法完全理解的途径(比如说构建一种有学习能力的系统),最终达到了预测这一目的,能不能算作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呢?
3.该规律无法被数学语言描述。有没有可能发展出新的描述方式呢,比如2中的预测系统。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古希腊那些热爱智慧的哲学家们一方面对自然界充满了兴趣,另一方面竟然宁肯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辩论和思辨,也不肯亲自动手做一做实验,这是熟悉现代科学方法论的人所难以理解的,但站在古希腊人的角度上看,这并没有什么奇怪。因为古希腊人相信(假设)真理可以从思辨和辩论中来,换句话说,他们相信(假设),只要通过思辨和辩论剔除全部不符合逻辑的部分,剩下的结论就一定是真理。以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这种相信(假设)是不正确的,它最多可以使我们得到不自相矛盾的结论,但至于结论与自然界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就不一定了。那么,如果用同样的目光审视我们自身呢,我们沿用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论至今,确实取得了诸多成就,就像古希腊人的著作也始终是哲学史上的丰碑一样,但沿着这条路我们究竟能走多远呢?我们为了满足科学方法论的需要而采取的假设就理所应当的不容质疑吗?未来会有其他的路可走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没有人知道,或者至少现在没有人知道,就像穿着亚麻长袍的古希腊人在面对哲学和自然的问题苦思无解的时候,也想不到他们的传承者会出现在数千年后的意大利和英国。历史是一条永恒流动的河流,游泳者不能看清自身的位置。
善良的蝮蛇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踏莎行 (5人喜欢)
- 梦中饮酒两首 (2人喜欢)
- 采桑子 春夜饮酒 (4人喜欢)
- 春雪夜酬小月赠青团 (3人喜欢)
- 古艳歌 (其十五) 夜思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