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我在校内的文章
从非典开始有很多全国性的群体事件藉由网络曝露在了公众面前,我们能够发现国家层面的行为模式简单得令人惊讶,就和一台286一样简单。我们似乎总以为中国从大清朝开始闭关锁国很不开放,所以外国对我们并不了解,于是总有人认为我们应该摆正自己作为一个输出价值观的角色“让世界了解中国”云云。我们身边也许都遇到过这样的人,他并没有认真地去了解别人,却总认为别人不了解他自己。这样的人首先会比较自卑,因为他无法获得群体的认可;其次他还很不负责任,因为他把无法获得群体认可的责任推给了那个不认可他的群体。而国家的意志,其实是所有个人意志经过对冲后的结果。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自卑隐藏的很好,而这个国家却不能。我们的国家在世界这个大家庭里面表现的就像一个又自卑又刻苦的孩子,不惜拖垮自己的身体,也要让其他孩子证明自己。其他孩子都很贪玩,最近两年因为贪玩的太厉害结果忘记了写作业,于是尊这个亚洲的孩子为老大,为惊醒的亚洲雄狮,只有亚洲雄狮才能拯救我们,所以你要帮我们做作业。这个孩子受宠若惊,于是乐呵呵地接受了其它孩子的鼓励,拖着高烧的身体替他们完成作业。其他的孩子也许是因为玩过了而有所收敛,但是他们仍然玩耍,一边玩耍一边哄着这个苦孩子。
我们都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我们能从中看到这样一点,就是整个国民群体,或者至少是决策层的意志其实表现的和大部分国民个体的意志惊人的相似。那么我们国民个体的意志的特点是什么呢?很简单,自卑,自卑的结果就是跟风。我们没有勇气去过自己的生活,而选择了生活在前人所设立的标准里。如果别人的父母让孩子学习书法,那么我们的父母就会让我们学画画;如果别人的父母让他们的孩子考大学,那么我们的父母就会也让我们考大学——而且还要考好大学。我们还不知道这个既定的标准到底意味着什么就欣然接受了。两百多种编程语言为什么大家一水儿的都学C?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觉得系统开发必须得基于面向对象?于是表现在国家层次也一样。现在有人能给我一个非常具体的GDP的解释吗?GDP保了八和这个国家的公民生活幸福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在我看来曾经困扰我和尊敬的续大师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民众因为种种原因不知道如何做自己,而只能生活在别人所书写的故事里,而更好玩的是人们也习惯为别人书写故事 ("我这是为你好")。他们需要一个游戏规则,然后设法在这个规则中做到最好,但是他们却不去考虑这个规则为什么能够成为规则,在这个规则中做到最好是不是真的好。
所以我关心的问题,是希望理解人们的思维是如何被他人影响的,人是如何被伪装成“我这是为你好”的逻辑所操纵和利用的,以及我们可以怎样去打破这种格局,用不同的想法来影响别人。【对于胸中有一团热火却不知该做什么的人,对于因为孤独而寂寞并缺乏安全感的人,对于希望掌控自己人生的人,你要认真去考虑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如果连你自己存在的意义都弄不清楚,你是没有办法令你周围的人幸福的,更不用说为社会为国家承担责任了。如果有人明明在坑你却还要告诉你“这样做是为了你好”,那么你首先应该问问自己你知道不知道什么才是你的“好”,然后再问问这个人他知道不知道什么才是你的“好”。如果人不接受自己,就无法对别人宽容,而一个人如果总是无法得到宽容的对待,那么也会变得无法接受自己,于是我们所有人都无法逃出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如果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宽容,就不会有信任;如果没有信任,那么彼此就无法合作,那么就无法创造更大的价值让每个人都受益更多,这个国家也就会止步不前。】
有智慧并且有责任心的人,他们会静下心来想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也许他们会发现每个人想要的其实千差万别,所以他们会重新慎重考虑别人想要的是什么,他们会开始真正尊重其他人的“好”,而不会再很蛮横地以“我这是为你好”的名义去武断地干预他人的生活。同时他们也会对其他以“我这是为你好”的名义对自己的干涉加以甄别。当这些人多起来的时候,就会考虑那些以“我这是为你们好”的名义对自己的干涉是否正确,比如“取之于民”的,有多少“用之于民”了?比如什么场合下应该强调“与国际接轨”什么场合下应该强调“此乃基本国情”?比如我们需不需要授权某个组织或机构或宗教团体来代表我们的“根本利益”?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不难想象了。再华丽的宫殿不也是泥土而已么?
============================================
我想是封建社会就开始的奴化教育让我们只会服从吧,西方的人权思想以及培养独立的教育如果有一天可以应用在我们的国家,情况应该会改善吧.从小只听到过一种声音,如何会有自己的声音.
============================================
回复董肇婷:“封建社会”和“奴化教育”都是空泛的词汇。如果说根据初中政治课本上“地主阶级掌握生产资料以地契的形式束缚农民阶级的自由并通过地租的形式进行剥削”,那么我们现在仍然处在封建社会。所谓的“奴化”仅是一种表象,更深层次的内容是你的常识被抹煞,你对问题更为本质的追问被父母、老师以及国家阻止,他们通过向你灌输“知道的更多”可能的种种危险后果,然而人的认识过程是先入为主的,所以你习惯不再追问,默认了施加于你身上的种种道德规范。
回复董肇婷:如果所有人都寄希望于有那么一天西方人权思想及培养独立的教育能应用在我们国家,局面绝不会有任何变化,因为这件事根本不会发生。只有人们开始思考“向来如此的就一定对么?”的时候,情况才会有所改观。你只听到一种声音,并不意味着其他声音不存在,只是音量比较小,只要你留心仍然听得见。
============================================
就你文章中的有关自卑的部分,我发表一些看法。
就算一个国家没有宗教,也不能没有信仰,就算不提倡信仰,也会有个目标,d建立国家以后,首要的目标是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经过将近30年的尝试,除了把国家搞得一团糟,没有效果,其实改革开放在精神层面,延续了d给人民灌输的一个观念:我们贫穷落后,只有d能带领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强大起来。所以在教化的过程中不得不有强调我们不如列强的部分,这可能是造成民族有自卑感的原因之一,当然这种自卑感能够再反过来影响朝廷,倒是你很新颖的提法。
不过我的观点是,在更大的层面上,还是可以归结到一个简单的结果,就是人们没有自己的追求,让你种地你就种地,让你抗日你就抗日,让你反美你就反美,让你共产主义你就不能有私心,让你致富大家就可以不择手段。。。。。。这些年他们d的进步,进步在了群体目标的追求上,但是没有个人目标,或者只有个别人才能有个人目标的问题上没有变化。有了群体目标,那么必然大多数人会变得低人一等。这是否也加剧了自卑感的形成?
============================================
回复续大师:不知道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没有,就是几个人总是在一起吃饭,他们的饭也刚够每个人吃饱,但是盛饭的总是固定的一个人而且总会给自己多盛。后来他们改进办法轮流盛饭,但是轮到谁谁就会给自己多盛,因为他们都觉得反正别人也会给自己多盛。再后来他们觉得这样也不好,于是每次随机挑选两个人监督这个盛饭的人,结果没想到盛饭的人贿赂了这两个监督者,给他们盛得更多,结果剩下的人更吃不饱饭了。
回复续大师:到后来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只要让盛饭的人盛饭的时候别人去挑就可以了,这样留给盛饭人的一定是最少的一碗。所以这样的话盛饭人一定要盛得一样多,否则最后吃不饱的一定是他自己。这就是一个公平的制度。然而发生在我们这里的事情是,盛饭的人掌握了话语权,他们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红段子”以及春晚等手段鼓励大家节约粮食少吃,纳税光荣偷税可耻。在设立了这样的道德标准之后,大家就争先恐后地节约粮食,挑那碗少的,后果如我们现在所见。也就是说,道德标准的建立可以凌驾于一个公平的社会架构之上。
=============================================
回复陶悦:作为一个人,从出生,他最先接触的是家庭,然后进入学校,并且通过阅读各种书籍帖子,听各种人的讲话,逐渐认识社会,并根据各种信息修正他对社会的认识。我以为家庭其实对人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对整个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当绝大多数人最初的几年没有被培养出独立的性格,学校生活中又处处被灌输服从的思想,而所听所见大多是d刻意希望你听到的内容
回复陶悦:这样的一个人,如何问得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如何去追寻本质? 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略去父母这一方面不谈,再不对教育报有希望,剩下的就只有个人追求和个人成长了。我们身边有许多人(我以为至少有一半人),不是因为习惯了接受别人的说法,而是他们本性就不喜欢思考,所以大多数人说什么,按照这样做就可以了。不知道这样算不算是一种惰性,但是确确实实有许多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兴趣思考。另外一类,即是喜欢思考的人。
这类人如果很多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思想,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才会追问,探求本质。我一直对教育报有“幻想”,并不是希求老师真得能讲出什么人权和独立,但是我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多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我们能从中看到这样一点,就是整个国民群体,或者至少是决策层的意志其实表现的和大部分国民个体的意志惊人的相似。那么我们国民个体的意志的特点是什么呢?很简单,自卑,自卑的结果就是跟风。我们没有勇气去过自己的生活,而选择了生活在前人所设立的标准里。如果别人的父母让孩子学习书法,那么我们的父母就会让我们学画画;如果别人的父母让他们的孩子考大学,那么我们的父母就会也让我们考大学——而且还要考好大学。我们还不知道这个既定的标准到底意味着什么就欣然接受了。两百多种编程语言为什么大家一水儿的都学C?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觉得系统开发必须得基于面向对象?于是表现在国家层次也一样。现在有人能给我一个非常具体的GDP的解释吗?GDP保了八和这个国家的公民生活幸福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在我看来曾经困扰我和尊敬的续大师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民众因为种种原因不知道如何做自己,而只能生活在别人所书写的故事里,而更好玩的是人们也习惯为别人书写故事 ("我这是为你好")。他们需要一个游戏规则,然后设法在这个规则中做到最好,但是他们却不去考虑这个规则为什么能够成为规则,在这个规则中做到最好是不是真的好。
所以我关心的问题,是希望理解人们的思维是如何被他人影响的,人是如何被伪装成“我这是为你好”的逻辑所操纵和利用的,以及我们可以怎样去打破这种格局,用不同的想法来影响别人。【对于胸中有一团热火却不知该做什么的人,对于因为孤独而寂寞并缺乏安全感的人,对于希望掌控自己人生的人,你要认真去考虑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如果连你自己存在的意义都弄不清楚,你是没有办法令你周围的人幸福的,更不用说为社会为国家承担责任了。如果有人明明在坑你却还要告诉你“这样做是为了你好”,那么你首先应该问问自己你知道不知道什么才是你的“好”,然后再问问这个人他知道不知道什么才是你的“好”。如果人不接受自己,就无法对别人宽容,而一个人如果总是无法得到宽容的对待,那么也会变得无法接受自己,于是我们所有人都无法逃出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如果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宽容,就不会有信任;如果没有信任,那么彼此就无法合作,那么就无法创造更大的价值让每个人都受益更多,这个国家也就会止步不前。】
有智慧并且有责任心的人,他们会静下心来想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也许他们会发现每个人想要的其实千差万别,所以他们会重新慎重考虑别人想要的是什么,他们会开始真正尊重其他人的“好”,而不会再很蛮横地以“我这是为你好”的名义去武断地干预他人的生活。同时他们也会对其他以“我这是为你好”的名义对自己的干涉加以甄别。当这些人多起来的时候,就会考虑那些以“我这是为你们好”的名义对自己的干涉是否正确,比如“取之于民”的,有多少“用之于民”了?比如什么场合下应该强调“与国际接轨”什么场合下应该强调“此乃基本国情”?比如我们需不需要授权某个组织或机构或宗教团体来代表我们的“根本利益”?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不难想象了。再华丽的宫殿不也是泥土而已么?
============================================
我想是封建社会就开始的奴化教育让我们只会服从吧,西方的人权思想以及培养独立的教育如果有一天可以应用在我们的国家,情况应该会改善吧.从小只听到过一种声音,如何会有自己的声音.
============================================
回复董肇婷:“封建社会”和“奴化教育”都是空泛的词汇。如果说根据初中政治课本上“地主阶级掌握生产资料以地契的形式束缚农民阶级的自由并通过地租的形式进行剥削”,那么我们现在仍然处在封建社会。所谓的“奴化”仅是一种表象,更深层次的内容是你的常识被抹煞,你对问题更为本质的追问被父母、老师以及国家阻止,他们通过向你灌输“知道的更多”可能的种种危险后果,然而人的认识过程是先入为主的,所以你习惯不再追问,默认了施加于你身上的种种道德规范。
回复董肇婷:如果所有人都寄希望于有那么一天西方人权思想及培养独立的教育能应用在我们国家,局面绝不会有任何变化,因为这件事根本不会发生。只有人们开始思考“向来如此的就一定对么?”的时候,情况才会有所改观。你只听到一种声音,并不意味着其他声音不存在,只是音量比较小,只要你留心仍然听得见。
============================================
就你文章中的有关自卑的部分,我发表一些看法。
就算一个国家没有宗教,也不能没有信仰,就算不提倡信仰,也会有个目标,d建立国家以后,首要的目标是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经过将近30年的尝试,除了把国家搞得一团糟,没有效果,其实改革开放在精神层面,延续了d给人民灌输的一个观念:我们贫穷落后,只有d能带领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强大起来。所以在教化的过程中不得不有强调我们不如列强的部分,这可能是造成民族有自卑感的原因之一,当然这种自卑感能够再反过来影响朝廷,倒是你很新颖的提法。
不过我的观点是,在更大的层面上,还是可以归结到一个简单的结果,就是人们没有自己的追求,让你种地你就种地,让你抗日你就抗日,让你反美你就反美,让你共产主义你就不能有私心,让你致富大家就可以不择手段。。。。。。这些年他们d的进步,进步在了群体目标的追求上,但是没有个人目标,或者只有个别人才能有个人目标的问题上没有变化。有了群体目标,那么必然大多数人会变得低人一等。这是否也加剧了自卑感的形成?
============================================
回复续大师:不知道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没有,就是几个人总是在一起吃饭,他们的饭也刚够每个人吃饱,但是盛饭的总是固定的一个人而且总会给自己多盛。后来他们改进办法轮流盛饭,但是轮到谁谁就会给自己多盛,因为他们都觉得反正别人也会给自己多盛。再后来他们觉得这样也不好,于是每次随机挑选两个人监督这个盛饭的人,结果没想到盛饭的人贿赂了这两个监督者,给他们盛得更多,结果剩下的人更吃不饱饭了。
回复续大师:到后来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只要让盛饭的人盛饭的时候别人去挑就可以了,这样留给盛饭人的一定是最少的一碗。所以这样的话盛饭人一定要盛得一样多,否则最后吃不饱的一定是他自己。这就是一个公平的制度。然而发生在我们这里的事情是,盛饭的人掌握了话语权,他们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红段子”以及春晚等手段鼓励大家节约粮食少吃,纳税光荣偷税可耻。在设立了这样的道德标准之后,大家就争先恐后地节约粮食,挑那碗少的,后果如我们现在所见。也就是说,道德标准的建立可以凌驾于一个公平的社会架构之上。
=============================================
回复陶悦:作为一个人,从出生,他最先接触的是家庭,然后进入学校,并且通过阅读各种书籍帖子,听各种人的讲话,逐渐认识社会,并根据各种信息修正他对社会的认识。我以为家庭其实对人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对整个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当绝大多数人最初的几年没有被培养出独立的性格,学校生活中又处处被灌输服从的思想,而所听所见大多是d刻意希望你听到的内容
回复陶悦:这样的一个人,如何问得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如何去追寻本质? 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略去父母这一方面不谈,再不对教育报有希望,剩下的就只有个人追求和个人成长了。我们身边有许多人(我以为至少有一半人),不是因为习惯了接受别人的说法,而是他们本性就不喜欢思考,所以大多数人说什么,按照这样做就可以了。不知道这样算不算是一种惰性,但是确确实实有许多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兴趣思考。另外一类,即是喜欢思考的人。
这类人如果很多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思想,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才会追问,探求本质。我一直对教育报有“幻想”,并不是希求老师真得能讲出什么人权和独立,但是我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