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知道博士后夫妇为何在街头卖饼么?
现在的孩子就是家里的宝,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都会无比的心疼,可是当爸妈们和爷爷奶奶以及姥姥姥爷付出了无尽的爱给孩子,收获的却是孩子的冷漠和自我时,会不会很惊讶?到底孩子哪里没教好?
孝顺:先要顺 才是孝
老家有个当年考取北大的高考状元,念了中大硕士、香科大博士然后赴美做博士后,而状元的老父亲一直故土难离坚守家乡依然做着往日赖以维生的手工光酥饼生意。为了方便探视,状元便放弃国外的大好前程,携学妹妻子夫唱妇随回到国内高校做研究,郎才女貌福泽乡梓美名远播,受无数家乡学子膜拜!(故事还没完呵,)状元夫妻每次回乡探亲时,仍躬身陪着老父亲一块街头摆摊卖饼,笑对熟人惊讶的目光,利利索索的卖饼、收钱、帮客人打包。家乡人都把他们家的饼叫“状元饼”。
打小母亲就常用这事教育我:孝老爱亲,怎么做都不丢人,永远都不过时。母亲也是言传身教,时时事事都是顺着老一辈,从未与家中老人红过脸。
百善孝为先!当我们成家立业,为人父母后,我们的父母也一天天老去,但在他们眼里,我们始终是个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他们仍愿意付出,并且从中找寻寄托,觉得孩子同样需要他们的支持、指点或关心与帮助,如若我们对他们的支持、指点、关心与帮助不领情,那么,他们的心气必然不顺,而心气不顺,势必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如果是这样,就全然违背了我们“孝”的本意。
所以,即便是父母的指示有所偏差,也不可直言相顶,或委婉告之,或采取其他变通之法,这样,既不会拂逆了父母的好意,也使事情有个圆满。
从我做起 长幼有别
现代家庭对于孩子的宠溺,其实在餐桌上都可以看出来。菜端上桌子后,家长基本上都先给孩子夹一小碗,而孩子也理所当然、旁若无人的先大快朵颐起来。很少有家长想过:是否要先给老一辈,再给自己来一筷,然后才是给孩子夹?
任何一件事,过尤不及,其实我们疼爱孩子,在希望他健康成长的同时,也渴望得到一点情感的回报:比如孩子的热爱和喜欢,比如孩子的感恩。
但是如果过分宠溺,孩子只会觉得理所当然,反倒在某一天没有得到优待之时,发脾气闹性子,让你尴尬不已。
其实在我国,不仅有着爱幼,更有着尊老的美德,而这些东西都是孩子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学习的。这也就表示,父母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时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而如果我们总是当着老人面,把最好肉先给孩子吃,那么就会给他灌输一种概念:“在家里,我是最重要的,好吃的也要给我先吃。”如果爸爸妈妈从不给老人夹菜,那么孩子就更不可能夹了。
一个尊老爱老的家庭是高尚温暖的,在家里,孝顺其实是要从父母本人做起的。父母凡事以长辈为先,这样不论是孝的方式,还是孝的传承,孩子都能学有榜样。
孝行天下 感动中国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的动人事迹,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传颂不休。
贾平凹的《写给母亲》近日在央视《朗读者》中由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朗读,感动国人无数:
“现实告诉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远逝,留给子女无涯之戚。这种思亡之痛,不同的人会有迥然不同的表达方式。斯琴高娃朗诵完之后对观众说——
“我们所有人都有爹有娘,我希望在座的人如果爹娘还在的话,从现在做起不晚。好好爱他们,好好伺候他们,好好地哄哄他们,别太多犟嘴,不然后悔来不及。”
从小到大,父母总是把最好的给我们。现在,我们长大了,父母却老了。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会面对同样的情形。
所以,及时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养成孩子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等良好习惯,是每位爸爸妈妈要正视的成长课题。
要让孩子尽早意识到,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
我已长大,
你还未老!
我有能力报答,你仍然健康!
(本文为青藤教育拾里花开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孝顺:先要顺 才是孝
老家有个当年考取北大的高考状元,念了中大硕士、香科大博士然后赴美做博士后,而状元的老父亲一直故土难离坚守家乡依然做着往日赖以维生的手工光酥饼生意。为了方便探视,状元便放弃国外的大好前程,携学妹妻子夫唱妇随回到国内高校做研究,郎才女貌福泽乡梓美名远播,受无数家乡学子膜拜!(故事还没完呵,)状元夫妻每次回乡探亲时,仍躬身陪着老父亲一块街头摆摊卖饼,笑对熟人惊讶的目光,利利索索的卖饼、收钱、帮客人打包。家乡人都把他们家的饼叫“状元饼”。
打小母亲就常用这事教育我:孝老爱亲,怎么做都不丢人,永远都不过时。母亲也是言传身教,时时事事都是顺着老一辈,从未与家中老人红过脸。
![]() |
百善孝为先!当我们成家立业,为人父母后,我们的父母也一天天老去,但在他们眼里,我们始终是个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他们仍愿意付出,并且从中找寻寄托,觉得孩子同样需要他们的支持、指点或关心与帮助,如若我们对他们的支持、指点、关心与帮助不领情,那么,他们的心气必然不顺,而心气不顺,势必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如果是这样,就全然违背了我们“孝”的本意。
所以,即便是父母的指示有所偏差,也不可直言相顶,或委婉告之,或采取其他变通之法,这样,既不会拂逆了父母的好意,也使事情有个圆满。
从我做起 长幼有别
现代家庭对于孩子的宠溺,其实在餐桌上都可以看出来。菜端上桌子后,家长基本上都先给孩子夹一小碗,而孩子也理所当然、旁若无人的先大快朵颐起来。很少有家长想过:是否要先给老一辈,再给自己来一筷,然后才是给孩子夹?
任何一件事,过尤不及,其实我们疼爱孩子,在希望他健康成长的同时,也渴望得到一点情感的回报:比如孩子的热爱和喜欢,比如孩子的感恩。
但是如果过分宠溺,孩子只会觉得理所当然,反倒在某一天没有得到优待之时,发脾气闹性子,让你尴尬不已。
![]() |
其实在我国,不仅有着爱幼,更有着尊老的美德,而这些东西都是孩子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学习的。这也就表示,父母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时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而如果我们总是当着老人面,把最好肉先给孩子吃,那么就会给他灌输一种概念:“在家里,我是最重要的,好吃的也要给我先吃。”如果爸爸妈妈从不给老人夹菜,那么孩子就更不可能夹了。
一个尊老爱老的家庭是高尚温暖的,在家里,孝顺其实是要从父母本人做起的。父母凡事以长辈为先,这样不论是孝的方式,还是孝的传承,孩子都能学有榜样。
孝行天下 感动中国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的动人事迹,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传颂不休。
贾平凹的《写给母亲》近日在央视《朗读者》中由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朗读,感动国人无数:
“现实告诉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远逝,留给子女无涯之戚。这种思亡之痛,不同的人会有迥然不同的表达方式。斯琴高娃朗诵完之后对观众说——
“我们所有人都有爹有娘,我希望在座的人如果爹娘还在的话,从现在做起不晚。好好爱他们,好好伺候他们,好好地哄哄他们,别太多犟嘴,不然后悔来不及。”
![]() |
从小到大,父母总是把最好的给我们。现在,我们长大了,父母却老了。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会面对同样的情形。
所以,及时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养成孩子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等良好习惯,是每位爸爸妈妈要正视的成长课题。
要让孩子尽早意识到,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
我已长大,
你还未老!
我有能力报答,你仍然健康!
(本文为青藤教育拾里花开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