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游:食物的滋味
早闻台北饮食出众,做攻略时搜罗了各种帖子,在地图上标记了密密麻麻的五角星准备大吃一顿。几天吃下来的感受是,台北的食物虽没什么特殊的地方风味,菜系偏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为主,但就是好吃,可能是它们的食材好,用料足。

食材好、用料足便可代表台北质朴、踏实的饮食文化了。我和正老师吃的第一顿便是民宿外的一家汤圆店,它们的主打汤圆是肉馅的,一口咬下去一大坨肉,鲜嫩滑口,而且凭我的烹饪经验,肉馅一定是人工剁的,并不是机器绞碎而成。后来在淡水吃的胡椒饼、在金鸡园吃的芝麻饼都给我这样的感觉,用料足,一口吃下去满嘴幸福。



在台北,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北投吃的肉焿饭,当时我和正老师从北投图书馆逛出来,烈日当空,本想在去往地热谷的路上找一家店吃,但走了一段发现都是温泉酒店。正老师哀嚎着,可以带我去吃饭吗?我要吃饭!于是我寻着标记的小星星拉着饥肠辘辘的正老师回到北投镇上,迎面见到的便是一家很热闹的小店,外面一间是厨房,里面是吃饭的地方,店里很多当地人。于是我们很快钻进去,看了一眼菜单,迅速勾下了肉燥饭、肉焿饭,不久便上菜了。

肉焿饭在台北很常见,它的“焿”字有些饭店写成“羹”,这样就更好理解了。羹是一种类似糊状的食物,我小时候生病时,妈妈就会做肉羹汤给我喝补充营养,肉羹因将肉剁碎加淀粉拌匀所以特别细腻,好消化。这种肉焿饭便是在肉羹汤的基础上加入米饭和一些辅菜、调料,如胡萝卜丝、木耳、鱿鱼和胡椒粉,再用淀粉等调成糊状,米饭和汤羹一同入口,那份鲜美,有小时候的味道。

另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宁夏夜市的大肠包小肠,用糯米肠和香肠做成,又是很实在的食物,也算是台湾的特色小吃。正老师因为不能吃辣,我们买了根蒜味的,没想到却惊人的好吃,赞不绝口。要知道在这之前我们吃了个什么味道都没有的白煮鱿鱼,正老师吃的很开心,我尝了一片没啥味道,又担心自己不好消化都扔给正老师了。



说起台湾夜市,自从那天我们去了次宁夏夜市后就放弃了所有逛夜市的计划,之前还打听说士林夜市基本都是针对游客的,宁夏夜市还可以,但逛了一圈并没什么特别想吃的,除了前面的鱿鱼、大肠包小肠,只在最后口渴时吃了一碗红豆汤。据说台湾本地人都对夜市嗤之以鼻,还不及我们民宿外的小吃街,晚上生意红火,炒锅声此起彼伏。


那条小吃街上我们找到一家七十年代开业的老店,吃吃真正的古早味。菜单上的菜名很多看不懂,研究了半天还是请店员给我们推荐了招牌菜,于是点了鸡肉饭、红烧肉、苦瓜炖排骨、白菜鲁。分量都不大,鸡肉饭小小一碗,鸡肉盖在饭上,底层是汤汁,闻味道应该是麻油鸡。红烧肉并不是我们概念中的用酱油炖煮的五花肉,而是类似于熏肉,整块肉呈现肉红色,摆在姜丝上。我们两这顿吃下来才175新台币,也就是40元人民币不到。


现在看我标记的店很多都没去,有时候不是排队人太多,便是不顺路,我们多是看本地人聚集的店就钻了进去,这应该是旅游的不二法门吧!(另一不二法门是去超市买伴手礼)在永康街,我们没找到本来标记好的永康街牛肉面,找到了另一家当地人较多的店:金鸡园。我们点了牛肉面、虾饼、炸鸡腿、芝麻酥饼、红丝芋泥,每个菜都很好吃,集齐了前面所述的食材好、用料足,并且经济实惠。



吃过的餐馆都要竖起大拇指给一百个赞,唯独台北名店度小月要给差评,价格贵、分量少、口味一般。据说它在上海也开店了,总之不推荐。



剩下的便是一些小吃了,第一名便是淡水的特产:阿给。淡水因是周天王的老家,吃阿给的店还设有周杰伦套餐。我们吃的那家店再淡江中学附近,据说周杰伦、陈汉典在读书时经常光顾,店里贴了很多明星的照片。点阿给时我终于抛弃了不吃辣的正老师,单独点了一份小辣的阿给,太好吃了。所谓的阿给就是日本话油豆腐翻译过来的,它是将油豆腐中间掏空,塞入粉丝,再用鱼浆封口,油豆腐将鱼汤的鲜味吸入表皮,存储在内部,和粉丝融为一体。

我们在民宿外的小吃街还吃到了一种很奇怪的食物,西红柿沾姜糖,迷之搭配,却还挺好吃的。

最后,我要以民宿阿姑每天烧的早饭镇楼。阿姑每天为我们现做早饭,虽然简单,就是吐司鸡蛋这样的配置,加上一些水果和咖啡,但诚意十足,每天不重样。正老师感动的在临走前晚让我写了张小纸条感谢她们的照顾。(但务实的月亮二宫说,我们也是花了钱的!)



大晚上努力回忆台北美食也是够自虐的,我一直觉得食物不用太华丽,它可以很朴素,但一定要做出滋味,这才是对我的渣胃最起码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