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这么多年的炒青茶,被蒸青的恩施玉露征服了!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相信许多人昨晚都和我一样,有一个太过亢奋的不眠夜。没错,我们赢了!在最需要战胜的时候战胜了最该战胜的对手,这一仗赢得漂亮!作为一个“伪球迷”,守完直播后与家人视频,隔着千里电波的我给自己泡了一杯恩施玉露,以茶代酒,举杯同庆。
沸水冲泡后,原本紧如松针的芽叶复展如生,初时婷婷地悬浮杯中,继而沉降杯底,平伏完整,汤色嫩绿明亮,宛如从翠玉中凝出了汤汁,我想“玉露”一词大概就是由此而来吧。不同于往日冲泡的绿茶,玉露茶泡开来的茶香并不那么馥郁,反而有些清浅,但入口却甚觉茶味浓烈,回甘无穷。这样的色泽、香味和口感,得益于玉露茶特有的,现如今已几乎遍寻不到的唐时的蒸青加工技术。
恩施玉露紧如松针的茶叶
沸水冲泡 芽叶复展如生
恩施玉露原产于湖北恩施芭蕉侗乡,是我国罕有的传统蒸青绿茶,与通常炒青茶不同,它是利用唐时盛行的高温蒸气瞬间杀青。
高温蒸气瞬间杀青
杀青:是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普龙茶、部分红茶等的初制工序之一。主要目的是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散发青臭味,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
恩施玉露的蒸青工艺与陆羽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中所载蒸青制茶法相同,在更好保留原有营养成份的同时,又能达到比炒、烘更高的温度,从而使成品茶能呈现出“香淡、汤绿、回味浓”的特殊品质。这种蒸青的绿茶,是我国古代最早发明的一种茶类,比炒青的历史更加悠久,但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没落,倒是盛时销往日本后生根开花。而恩施玉露,便成了国内仅存的几种保留蒸青技艺这一唐宋遗风的绿茶之一。
恩施玉露茶 蒸汽杀青机
蒸青: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芽色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日本自唐代从我国传入茶种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绿茶,其制法与恩施玉露大同小异,品质各有特色。
玉露茶的制法工序繁多,且多数工序还无法依靠机械,只能由制茶人亲手完成。清明节前后,正是采茶的好时候,而采摘回来的叶芽,就这样开始了涅槃重生的旅程。
鲜叶摊放
旨在散发夜间积热,以防质变;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叶质变得柔软便于塑形,发展茶香。
鲜叶采摘后,必须按照品种、级别和采摘时间的不同,分别进行摊放,不能堆积,要切实做好保鲜工作,这是成茶的关键所在。
鲜叶分级摊放
蒸汽杀青
利用高温蒸汽穿透芽叶组织,破坏酶的活性,以形成恩施玉露应有的色、香、味和口感的品质。在采用传统制作技艺加工恩施玉露的工艺过程中,蒸青是最具特征性的关键步骤,蒸青质量的优次,直接影响成茶品质,因此必须把握好蒸青这一关。
作为雨露茶制作中至关重要的工序,工具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蒸青灶就是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必备的,最原始的蒸青灶就是农户蒸饭的普通锅灶和木甑(甑: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后来逐渐演变出了成规格、标准的蒸青灶。
传统工艺蒸青灶
传统工艺蒸青灶:基本与普通的烹饪灶相同,只有一点,即是两口锅共用一眼灶门和一座烟囱,在炉膛内隔墙上有直径20厘米的通火道,使用时第一口锅直接受热,第二口锅利用余热,设计十分精巧。
在开始蒸青前,先把蒸青屉插入蒸青箱内,燃起大火煮水至沸腾,预热蒸青屉,产生大量蒸汽后即可开始蒸青。将0.2~0.5千克摊放过的茶叶迅速均匀地摊在蒸青屉内,撒叶厚度应当是每一个芽叶都不互相重叠,然后轻快地插入蒸青箱内,40到50秒使其达到适宜程度后取出。
恩施玉露蒸青法
蒸青适宜程度的掌握是依靠制茶人用鼻、眼、手等器官的估测来做出判断,这就需要长期的经验和灵敏的感觉。
老师傅技巧大公开
凡是蒸青适度的茶叶,闻起来没有初时的青草味道,变为一种淡淡的清香;看起来叶面光泽消减,整体变成灰绿色。而当触摸时,感觉有如涂抹肥皂水一般滑腻,叶质柔软如棉,但略微潮湿。
扇干水气
又称“扇凉”,旨在蒸发蒸青后茶叶表面水分和降低叶温,以免茶叶叶黄 、汤浑、香味熟闷。这一制作方法与陆羽《茶经》中的记载“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之论可谓是异曲同工,可见其技艺之久远。
旧时没有机械的帮助,人们将蒸青叶迅速均匀摊在晒席上,然后立即用手摆动悬挂在房梁上一种纸糊竹条扎的扇子,以蒸发水分。后来逐渐出现电风扇等机械手段,而今,凡是采用半机械化生产的厂家大都采用装有电风扇的输送带,进行降温和蒸发水分。
手动摇扇蒸发水汽
电风扇扇干水汽
仅做完蒸青的工序,就已是十分耗费心力,现在的我们尚有机械帮助处理繁杂的工序,而古时的茶人们,单凭手提肩扛、亲力亲为,就制成了这一道名茶,国人坚毅之风骨由来已久。一片树叶要经历道道锤炼才能成为茶韵悠长的茶叶,摊放、蒸青、扇凉,这三道工序还只是是玉露茶制作的前戏,之后还有重重关卡在等待着叶芽们,恰如人生,总要捱过些艰难困苦,才能得见雨后彩虹吧。
完成摊放、蒸青、扇凉三道工序的茶叶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一路拼荆斩棘,定能得如茶般,砺出清香回甘。
下一期,我们继续约茶哦~
本帖为“楚地拾遗”原创,更多精彩请关注“楚地拾遗”官方微信号哟~
文 | 筱离
图&编辑 | 璇子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相信许多人昨晚都和我一样,有一个太过亢奋的不眠夜。没错,我们赢了!在最需要战胜的时候战胜了最该战胜的对手,这一仗赢得漂亮!作为一个“伪球迷”,守完直播后与家人视频,隔着千里电波的我给自己泡了一杯恩施玉露,以茶代酒,举杯同庆。
![]() |
沸水冲泡后,原本紧如松针的芽叶复展如生,初时婷婷地悬浮杯中,继而沉降杯底,平伏完整,汤色嫩绿明亮,宛如从翠玉中凝出了汤汁,我想“玉露”一词大概就是由此而来吧。不同于往日冲泡的绿茶,玉露茶泡开来的茶香并不那么馥郁,反而有些清浅,但入口却甚觉茶味浓烈,回甘无穷。这样的色泽、香味和口感,得益于玉露茶特有的,现如今已几乎遍寻不到的唐时的蒸青加工技术。
![]() |
恩施玉露紧如松针的茶叶
![]() |
沸水冲泡 芽叶复展如生
恩施玉露原产于湖北恩施芭蕉侗乡,是我国罕有的传统蒸青绿茶,与通常炒青茶不同,它是利用唐时盛行的高温蒸气瞬间杀青。
![]() |
高温蒸气瞬间杀青
杀青:是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普龙茶、部分红茶等的初制工序之一。主要目的是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散发青臭味,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
恩施玉露的蒸青工艺与陆羽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中所载蒸青制茶法相同,在更好保留原有营养成份的同时,又能达到比炒、烘更高的温度,从而使成品茶能呈现出“香淡、汤绿、回味浓”的特殊品质。这种蒸青的绿茶,是我国古代最早发明的一种茶类,比炒青的历史更加悠久,但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没落,倒是盛时销往日本后生根开花。而恩施玉露,便成了国内仅存的几种保留蒸青技艺这一唐宋遗风的绿茶之一。
![]() |
恩施玉露茶 蒸汽杀青机
蒸青: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芽色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日本自唐代从我国传入茶种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绿茶,其制法与恩施玉露大同小异,品质各有特色。
玉露茶的制法工序繁多,且多数工序还无法依靠机械,只能由制茶人亲手完成。清明节前后,正是采茶的好时候,而采摘回来的叶芽,就这样开始了涅槃重生的旅程。
鲜叶摊放
旨在散发夜间积热,以防质变;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叶质变得柔软便于塑形,发展茶香。
鲜叶采摘后,必须按照品种、级别和采摘时间的不同,分别进行摊放,不能堆积,要切实做好保鲜工作,这是成茶的关键所在。
![]() |
![]() |
鲜叶分级摊放
蒸汽杀青
利用高温蒸汽穿透芽叶组织,破坏酶的活性,以形成恩施玉露应有的色、香、味和口感的品质。在采用传统制作技艺加工恩施玉露的工艺过程中,蒸青是最具特征性的关键步骤,蒸青质量的优次,直接影响成茶品质,因此必须把握好蒸青这一关。
作为雨露茶制作中至关重要的工序,工具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蒸青灶就是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必备的,最原始的蒸青灶就是农户蒸饭的普通锅灶和木甑(甑: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后来逐渐演变出了成规格、标准的蒸青灶。
![]() |
传统工艺蒸青灶
传统工艺蒸青灶:基本与普通的烹饪灶相同,只有一点,即是两口锅共用一眼灶门和一座烟囱,在炉膛内隔墙上有直径20厘米的通火道,使用时第一口锅直接受热,第二口锅利用余热,设计十分精巧。
在开始蒸青前,先把蒸青屉插入蒸青箱内,燃起大火煮水至沸腾,预热蒸青屉,产生大量蒸汽后即可开始蒸青。将0.2~0.5千克摊放过的茶叶迅速均匀地摊在蒸青屉内,撒叶厚度应当是每一个芽叶都不互相重叠,然后轻快地插入蒸青箱内,40到50秒使其达到适宜程度后取出。
![]() |
![]() |
恩施玉露蒸青法
蒸青适宜程度的掌握是依靠制茶人用鼻、眼、手等器官的估测来做出判断,这就需要长期的经验和灵敏的感觉。
老师傅技巧大公开
![]() |
凡是蒸青适度的茶叶,闻起来没有初时的青草味道,变为一种淡淡的清香;看起来叶面光泽消减,整体变成灰绿色。而当触摸时,感觉有如涂抹肥皂水一般滑腻,叶质柔软如棉,但略微潮湿。
扇干水气
又称“扇凉”,旨在蒸发蒸青后茶叶表面水分和降低叶温,以免茶叶叶黄 、汤浑、香味熟闷。这一制作方法与陆羽《茶经》中的记载“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之论可谓是异曲同工,可见其技艺之久远。
旧时没有机械的帮助,人们将蒸青叶迅速均匀摊在晒席上,然后立即用手摆动悬挂在房梁上一种纸糊竹条扎的扇子,以蒸发水分。后来逐渐出现电风扇等机械手段,而今,凡是采用半机械化生产的厂家大都采用装有电风扇的输送带,进行降温和蒸发水分。
![]() |
手动摇扇蒸发水汽
![]() |
电风扇扇干水汽
仅做完蒸青的工序,就已是十分耗费心力,现在的我们尚有机械帮助处理繁杂的工序,而古时的茶人们,单凭手提肩扛、亲力亲为,就制成了这一道名茶,国人坚毅之风骨由来已久。一片树叶要经历道道锤炼才能成为茶韵悠长的茶叶,摊放、蒸青、扇凉,这三道工序还只是是玉露茶制作的前戏,之后还有重重关卡在等待着叶芽们,恰如人生,总要捱过些艰难困苦,才能得见雨后彩虹吧。
![]() |
完成摊放、蒸青、扇凉三道工序的茶叶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一路拼荆斩棘,定能得如茶般,砺出清香回甘。
下一期,我们继续约茶哦~
本帖为“楚地拾遗”原创,更多精彩请关注“楚地拾遗”官方微信号哟~
![]() |
文 | 筱离
![]() |
图&编辑 | 璇子
![]() |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