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ted | 想要遁形于这个世界, No Way or Win Through?
最近刷了英版和美版的《Hunted》,是继《Amazing》之后我大爱的真人秀节目。内容设置很有趣,普通人作为“逃难者”(Fugitive),或一人独行或两人结伴,藏匿28天内不被捉到。英版第一季是14个参与者,第二季是10个参与者。
一、“游戏”的难度系数:
专家猎人团队非常专业,由反恐专家、前情报机构调查人员、警察组成。换句话说,“逃难者”是在与本国最强劲的公权力相对抗,他们会运用丰富的情报能力和专业知识来调查。
方式方法无所不用其极,我列举几个常用的手法大家来看看,是不是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脑洞:
盗登社交媒体、ATM机前置摄像头、随处可见的闭路电视、身份定位系统、人脸识别匹配系统、无人机热源定位、车牌自动识别系统、通讯电话三角定位、发布“通缉令”等。
可怕就可怕在,普通人并不了解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是被监控的,比如我就是第一次了解到有车牌自动识别系统。一旦被这个系统识别出来,行车轨迹就尽在掌握之中,只要在闭路电视里查看到车牌号,你就无处遁形了。
再比如大家知道电话短信和社交媒体会被监控的,于是转而选择更古老的方式--寄信📫。但大家并不知道公权力可以在信件✉️ 还未分拣的时候查看,再重新封上假装没有被拆开过。
而且长时间在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里,很容易疑神疑鬼。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怀疑是不是猎人们来了。越到后期越想回家,那种心灵趋向家庭、身体被迫流浪的巨大反差也是一件非常煎熬的事情。
二、通常的侦查套路:
第1步-
追查两位“逃难者”的身份和关系,知道“逃难者”的基本信息。如果是双人组合,猎人们还会调查两人的关系:
注意:如果你成为了逃犯,国家有权搜查你的所有财产,查看你的银行记录以及通讯记录,发过的信息、邮件、其它社交媒体等等。你以为已经删除的电子设备上的通讯信息和网络浏览,都是可以被恢复、复制到。天啊,看到这里,我已经……放弃删除信息了……
第2步-
通过社交媒体确定最亲密朋友圈。一旦确定一级朋友圈之后,猎人们会对这些朋友的拨出 & 拨入电话和社交媒体进行监控。这里需要标注的是,虽然一次性电话便宜且易得,但还是会被监控到的。prepaid的电话也是会被追踪的。
而且家人和这些朋友们非常有可能是会被猎人们利用的软肋。其实节目看到最后,我就会觉得克服人本性中的对于爱 ❤️ 的向往是很难的。
一旦猎人们获得一定的信息,他们就会通过车牌识别、闭路电视等信息去确切定位,最后派出路面小组、无人机、警犬去全面搜查。
第3步-
发挥社交媒体的传播力 & 发动群众的力量。 当调查陷入僵局的时候,猎人们就会转向通过媒体发布“通缉令”、奖金悬赏发动民众、攻破心理防线。在帮助与被举报之间,这时挑战的就是人性了。
三、面对如此强大的公权力,普通人可以如何“反击”?
通过这三季幸存的“逃亡者”,我发现主要有两种人可以幸存下来:
一种是具有非常好的反侦察能力。美版胜出的密室逃脱创始人具有全局部署观念和领先旁人好几步的逻辑能力。英版胜出的选手则是计算机高手,可以随时登录自己的社交媒体但不会被追查到IP地址。但就算你再自认聪明,也不要小瞧猎人们的实力。往往自负是和失误如影随形的。
另一种低存在感,不与熟识的人联系,容易隐藏在乡村和人群中,靠陌生人的善意存活。这里要特别提一下英版第二季的Nick,一个做了十几年的家庭煮夫的男士。家里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但在他的帮助下已经在开放大学读人文学科专业。心态非常乐观,谦逊有礼貌。他的好态度和好脾性绝对是最后取得胜利的绝佳武器。
这里也想哭笑不得地说,有一些蠢招数就避开吧。比如易容。除非你真的技艺高超,否则像戴假发、换衣服这样的小招数就不要用了吧。要知道,只要被一个闭录镜头拍到,你的这些伎俩就会被拆穿了哦。
四、思考与设想:
这个节目引发我们去思考,在自由与安全之间,平衡何在?
国家公权力对于社交媒体的监控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表示,“这种数据对阻止国内一些严重恐怖事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国人也许并不相信,但这种严重侵犯隐私的行为是值得一做的”。
这种现象在外国尤其明显。Facebook、twitter、Instagram,这些外国友人挚爱的社交媒体都是采用实名认证制,而且表现异常活跃,几乎把整个生活状态和朋友圈都暴露在阳光下。
那么,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牺牲掉个人的隐私和空间,真的值得吗?
其实,在研究生阶段,我们曾多次讨论过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在临离开墨尔本的时候。这座连续多年赢得世界最宜居城市的安全问题也是频频引起当地警方的关注、牵动世界的目光。更多国家公权力的干预和强势姿态对于社会治安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但个人信息的泄露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手机是否收到过产品推销?这些也许精准、也许宽泛的销售商们是怎么拿到我们的个人手机号的呢?现在的各大媒体和引擎运营商有着庞大的数据库,这些名单会被用来做信息的定向推送,这样的方式是否违反了法律规定呢?
相信这些矛盾会继续存在,甚至恶化。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也会持续下去,究竟如何找到平衡,做到国家安全与个人利益的共存,我们会一直关注。
有趣的是,这个电视节目的中文版权已经被深圳卫视买走。我不禁在想,如果在中国的环境下拍摄这个节目,要怎样避开公权力的追击呢?虽然我们的社交媒体没有完全推行实名制,为排查朋友圈增加了一些难度,但只要多看互动还是可以找出关系亲密的人。而且搭车、蹭住、公共交通看起来都不是很靠谱。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呢?欢迎留言一起来讨论!
一、“游戏”的难度系数:
专家猎人团队非常专业,由反恐专家、前情报机构调查人员、警察组成。换句话说,“逃难者”是在与本国最强劲的公权力相对抗,他们会运用丰富的情报能力和专业知识来调查。
方式方法无所不用其极,我列举几个常用的手法大家来看看,是不是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脑洞:
盗登社交媒体、ATM机前置摄像头、随处可见的闭路电视、身份定位系统、人脸识别匹配系统、无人机热源定位、车牌自动识别系统、通讯电话三角定位、发布“通缉令”等。
可怕就可怕在,普通人并不了解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是被监控的,比如我就是第一次了解到有车牌自动识别系统。一旦被这个系统识别出来,行车轨迹就尽在掌握之中,只要在闭路电视里查看到车牌号,你就无处遁形了。
再比如大家知道电话短信和社交媒体会被监控的,于是转而选择更古老的方式--寄信📫。但大家并不知道公权力可以在信件✉️ 还未分拣的时候查看,再重新封上假装没有被拆开过。
而且长时间在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里,很容易疑神疑鬼。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怀疑是不是猎人们来了。越到后期越想回家,那种心灵趋向家庭、身体被迫流浪的巨大反差也是一件非常煎熬的事情。
二、通常的侦查套路:
第1步-
追查两位“逃难者”的身份和关系,知道“逃难者”的基本信息。如果是双人组合,猎人们还会调查两人的关系:
注意:如果你成为了逃犯,国家有权搜查你的所有财产,查看你的银行记录以及通讯记录,发过的信息、邮件、其它社交媒体等等。你以为已经删除的电子设备上的通讯信息和网络浏览,都是可以被恢复、复制到。天啊,看到这里,我已经……放弃删除信息了……
第2步-
通过社交媒体确定最亲密朋友圈。一旦确定一级朋友圈之后,猎人们会对这些朋友的拨出 & 拨入电话和社交媒体进行监控。这里需要标注的是,虽然一次性电话便宜且易得,但还是会被监控到的。prepaid的电话也是会被追踪的。
而且家人和这些朋友们非常有可能是会被猎人们利用的软肋。其实节目看到最后,我就会觉得克服人本性中的对于爱 ❤️ 的向往是很难的。
一旦猎人们获得一定的信息,他们就会通过车牌识别、闭路电视等信息去确切定位,最后派出路面小组、无人机、警犬去全面搜查。
第3步-
发挥社交媒体的传播力 & 发动群众的力量。 当调查陷入僵局的时候,猎人们就会转向通过媒体发布“通缉令”、奖金悬赏发动民众、攻破心理防线。在帮助与被举报之间,这时挑战的就是人性了。
三、面对如此强大的公权力,普通人可以如何“反击”?
通过这三季幸存的“逃亡者”,我发现主要有两种人可以幸存下来:
一种是具有非常好的反侦察能力。美版胜出的密室逃脱创始人具有全局部署观念和领先旁人好几步的逻辑能力。英版胜出的选手则是计算机高手,可以随时登录自己的社交媒体但不会被追查到IP地址。但就算你再自认聪明,也不要小瞧猎人们的实力。往往自负是和失误如影随形的。
另一种低存在感,不与熟识的人联系,容易隐藏在乡村和人群中,靠陌生人的善意存活。这里要特别提一下英版第二季的Nick,一个做了十几年的家庭煮夫的男士。家里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但在他的帮助下已经在开放大学读人文学科专业。心态非常乐观,谦逊有礼貌。他的好态度和好脾性绝对是最后取得胜利的绝佳武器。
这里也想哭笑不得地说,有一些蠢招数就避开吧。比如易容。除非你真的技艺高超,否则像戴假发、换衣服这样的小招数就不要用了吧。要知道,只要被一个闭录镜头拍到,你的这些伎俩就会被拆穿了哦。
四、思考与设想:
这个节目引发我们去思考,在自由与安全之间,平衡何在?
国家公权力对于社交媒体的监控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表示,“这种数据对阻止国内一些严重恐怖事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国人也许并不相信,但这种严重侵犯隐私的行为是值得一做的”。
这种现象在外国尤其明显。Facebook、twitter、Instagram,这些外国友人挚爱的社交媒体都是采用实名认证制,而且表现异常活跃,几乎把整个生活状态和朋友圈都暴露在阳光下。
那么,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牺牲掉个人的隐私和空间,真的值得吗?
其实,在研究生阶段,我们曾多次讨论过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在临离开墨尔本的时候。这座连续多年赢得世界最宜居城市的安全问题也是频频引起当地警方的关注、牵动世界的目光。更多国家公权力的干预和强势姿态对于社会治安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但个人信息的泄露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手机是否收到过产品推销?这些也许精准、也许宽泛的销售商们是怎么拿到我们的个人手机号的呢?现在的各大媒体和引擎运营商有着庞大的数据库,这些名单会被用来做信息的定向推送,这样的方式是否违反了法律规定呢?
相信这些矛盾会继续存在,甚至恶化。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也会持续下去,究竟如何找到平衡,做到国家安全与个人利益的共存,我们会一直关注。
有趣的是,这个电视节目的中文版权已经被深圳卫视买走。我不禁在想,如果在中国的环境下拍摄这个节目,要怎样避开公权力的追击呢?虽然我们的社交媒体没有完全推行实名制,为排查朋友圈增加了一些难度,但只要多看互动还是可以找出关系亲密的人。而且搭车、蹭住、公共交通看起来都不是很靠谱。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呢?欢迎留言一起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