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馄饨
红底黄字的“幸福馄饨”楷书店招挂在门楣上,店面隐藏在霍山路上犹太人避难区的老房子里。对面是舟山路,散居世界的犹太人络绎不绝地来寻找当年祖、父辈流落上海的痕迹。左手面是霍山公园,再过去是老早赫赫有名的北京饭店,幸而关张前吃上过几回正宗的烤鸭,国营老店风格,菜式口味偏咸。
幸福店堂极小,约莫十几平米,两排四人座,一排三人座,余下的就是老板娘的工作台了。伊三十出头年纪,短发微胖,礼貌周到,爽利机灵。接订单、包馄饨、收钱找零、招呼客人,语速极快,眼到心至,纹丝不乱,忙时还兼送外卖。
当街的门面支着个煤气炉子,架起铝制大锅,里面的水一直翻滚着,一个个饱满的胖子被丢下去,上下游弋,好不欢腾。老板是个高高的男生,白净面皮,长着一双典型的中国式杏眼,讲话慢条斯理,下起馄饨来上下翻飞,煞有看头。
请了帮忙专送外卖的女孩子,看起来羞怯单弱,有个三岁的姑娘。三个勤快的年轻人,带着一个在附近学校念书的十岁男孩和一个咿咿丫丫的女娃,努力地经营这家店。
夫妻俩都有心,去了几回之后,记住了我的爱好。平日只管把带去的碗交给老板,自然地不搁鸡精多放汤,卤蛋分开装个碗。有时再来上三只冷馄饨,作干湿搭配。来客多半是周围上班的年轻人,三五成群,叽叽喳喳,欢快盈满店堂。
每天午市做完,老板去赶西餐馆的第二份工。店里安静下来,跟老板娘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说起儿子懂事,课余会到店里帮忙,操心的是学习成绩,老师偶尔叫去训话。又愁自家没有门路,将来上不了好的中学。看着地上玩得起劲的女孩子,因为证件不全,三岁多了还不能上幼儿园。
讲到老公,老板娘眼睛里有了光彩:伊老能干的,人又聪明肯吃苦,要不是学历不硬,现在工作肯定不错。你看这卤蛋和烤麸就是每天伊早起烧的。送外卖的女孩子在一旁收拾桌子,闲坐感觉不出时间,只有家常安稳幸福。没有川流不息的客人,太阳斜斜地照在路面上,这是一天里最轻松愉悦的时光。
在这家叫做幸福的小店,来上一碗紫菜虾皮汤底的荠菜馄饨,滴上自制辣酱,要一个卤蛋,点一份烤麸,毋需赘言,来去自如。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日年年,并无厌倦。暑天一身汗,雨季满襟湿,每日里踱去吃碗一成不变的馄饨。重复而坚持,斗转换星移,饥时食饭,困便眠觉,由心而发,即是修行。幸福~~殷殷寻觅,却躲在这旧城的街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