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7- 雕塑是诗-林璎的越战纪念碑
越战是美国历史上巨大的民族伤痛,各方评价褒贬不一。1979年,一群社区老兵组成了请愿团,要求华盛顿政府建造一座纪念碑来纪念越战中死去的将士。要求如下:1.雕塑要独特别致 2.要与周围的环境协调 3.上面要刻上所有死难者的名字,但不能有其他任何对这场战争的评价(因为死去的人不一定认同这样的评价)。
政府委托美国建筑师协会来组织设计方案征集活动,8位世界级建筑师与艺术家组成了评审团,在1421个密封姓名的参赛方案中,1026号方案得到了八位评委的一致青睐。可当参赛信息被打开时,所有人都傻了眼,这是一位还在念大学的亚裔建筑系学生。
林璎从小便在艺术与数学方面展露天赋,在美国耶鲁大学攻读建筑期间,教授曾对他说:“你要不然就专心读建筑,要不然就专心学雕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可林璎抑制不住对两者的热爱,她说;“建筑师散文,雕塑是诗歌。”在课余时间常常跑去艺术学院旁听雕塑课。1980年,林璎和五名同学要完成一个墓地建筑的作业,她自己利用假期跑去欧洲参观了许多墓园,研究纪念死者的美学,一些对于死亡的独特理解在心中开始酝酿。正好,一位同学看到了越战纪念碑的征稿海报,就想不如把这次作业投稿吧。
紧接着各方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有人难以接受纪念碑的超前设计,有人质疑亚裔学生作为美国战争纪念碑设计师。可美国建筑师协会力排众议,在一波一波的质疑声中力挺林璎的设计。
不久之后越战纪念碑落成,一个倒V形的黑色长墙像一本反着打开的书,又像大地被深深切了一刀,裂开向两头无限延伸的伤口,在到达地面时渐渐消失。上面刻着所有越战死难美军的名字。当人们从一侧走近雕塑时,地面缓缓下沉,沉痛与悲伤的气氛被唤起。一侧是刻满死者名字的黑墙,光滑的大理石反射出参观者的脸庞,这是生与死的距离。继续往前走,地面缓缓上升,在快要走出纪念碑的时刻,远处的地平线浮出,这是对于直面痛苦与死亡之后对于生命的接纳与反思。
关于林璎,她有一位民国第一才女之称的姑妈林徽因。林璎的爸爸曾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强·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