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阳读解《石头记》八十三之凤姐协理宁国府下
![]() |
上一回,我们分析了十三回里,为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打底的一些事情。
所谓打底,就是不同的派系对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一些铺垫工作或者说态度。
这里面我们就能很鲜明的看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
贾珍和贾宝玉是竭力推荐,促成王熙凤入宁国府理事。
而尤氏和贾蓉,虽然谈不上站出来旗帜鲜明的反对,至少是在阳奉阴违,或者装病不出现了。
这些态度,其实也都留在王熙凤的眼里。
在她基本上了解了宁国府存在的问题,以及有了贾珍贾宝玉的支持以后,她就要正式开始协理宁国府了。
但是,从哪开始呢?
按照我们一般读者对王熙凤这个人物性格和做事方式的了解,我们会想,她肯定会直接杀到宁国府里,把宁国府里那些对她,或者对秦可卿不满的,尤氏和贾蓉的党羽一扫而光,然后迅速确立规章制度,该打打,该炸炸吧。
其实,我们对王熙凤的性格,或者说她的政治智慧,认识的并不够充分。
从协理宁国府这件事上,王熙凤在政治斗争上的老练和精明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一点,王熙凤并没有直接杀到宁国府去正面怼人,而是先打了一张温柔牌,让宁国府的那些人搞不清套路。
政治是一门搞人的艺术,而搞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高手搞人从不会正面上去一决生死,而是习惯用温水煮青蛙。
王熙凤做的第一步,就是温水。
“凤姐即命彩明钉造册簿,即时传了赖升媳妇,要家口花名册查看,又限明日一早传齐家人媳妇进府听差。大概点了一点数目单册,问了赖升媳妇几句话,便坐车回家。”
查看花名册,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人幕后是谁,哪些人可以争取,哪些人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就可以了。
如果自己刚揽到工作,就直接到宁国府大开杀戒的话,第一,容易刺激到这些人幕后的尤氏和贾蓉,第二,也容易失去人心,宁国府毕竟是秦可卿曾经协理过的地方,这里多多少少是有一些暗地支持和同情秦可卿的人物的。
而第二步,王熙凤就直奔主题了。
第一步是温水煮青蛙的话,那第二部就是杀威棒,直接杀奔主题。
宁国府的问题有五点,而五点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用人不明,管理混乱。而用人不明,管理混乱的根源,就直指尤氏和贾蓉。
王熙凤对这点很清楚也挑的非常明白。
“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诸事由得你们。再别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么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
你们不是仗着尤氏撑腰吗,那我就先打趴下此人给你们看看。
脂砚斋评价说,这是王熙凤先站地步。
所谓先站地步就是树立权威,告诉宁国府所有人,以后这段时间这里的主人是我,不是尤氏。
如果你们还想借着尤氏给我使绊子,撂挑子,那就算拜错码头了。
我可以连尤氏一并收拾。
我是王熙凤,我可不是秦可卿,会自己把自己气死。
第三步,就是因才是举,寻找自己能够仰仗的人。
王熙凤在选用人才,鼓励人才,打击懒惰、懈怠、反对派的做法是非常旗帜鲜明,也非常直接的。
这个人非常爱才,也非常识才。
这一点后面小红的事情会体现的更加明显。
王熙凤并不是超级战士,很多非常细致入微的工作,王熙凤是不能亲力亲为的,所以,她也需要选拔合适的人物,尤其是得力的人才。
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量才而用之意。”
而接下来,王熙凤就要提出自己切实可行的施政纲领了。
针对她之前所发现的宁国府的五个问题,她提出了考成法。
我们之前曾经分析过,王熙凤的施政纲领里,有比较浓厚的张居正改革“考成法”的影子。
所谓考成法,就是古代的承包责任制。
专任到人,赏罚到人。
1 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
2 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而且考成法,还提出了连带责任,这一可能我们看起来非常时新的概念。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还是贾探春兴利除宿弊,其内容都与考成法有相似之处。
王熙凤在了解了宁国府“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事无专管,临期推委;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的问题以后,就认为宁国府应该整顿制度了。而整顿制度的方式就是“考成”,专门的事情有专门的人去执行,而执行的好坏,就成为奖惩的标准。
“这二十个分作两班,一班十个,每日在内单管亲友来往倒茶,别的事不用管。这二十个也分作两班,每日单管本家亲戚茶饭,也不管别的事。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也不管别的事。这四个人专在内茶房收管杯碟茶器,要少了一件,四人分赔。这四个人单管酒饭器皿,少一件也是分赔。这八个人单管收祭礼。这八个单管各处灯油、蜡烛、纸札,我一总支了来,交给你们八个人,然后按我的数儿往各处分派。这二十个每日轮流各处上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地方。这下剩的按房分开,某人守某处,某处所有桌椅古玩起,至于痰盒掸子等物,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问这看守的赔补。赖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或有偷懒的,赌钱吃酒打架拌嘴的,立刻拿了来回我。你要徇情,叫我查出来,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如今都有了定规,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算账。素日跟我的人,随身俱有钟表,不论大小事,都有一定的时刻。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只在午初二刻;戌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明钥匙。第二日还是卯正二刻过来。说不得咱们大家辛苦这几日罢,事完了你们大爷自然赏你们。”
王熙凤不仅就具体工作具体人员进行了安排,而且还指定了具体的“考成”办法,即使是赖升家的这种监督人员,也一样受到“考成”的约束,这就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强调的“连带责任”。
做得好,自然有赏;做的不好,从上到下都要连带负责。而且专事找专人,谁负责的事情就指
任务分配下去以后,王熙凤接下来要做的,按理说应该是根据制度去办事就可以了,自己只需要抓总的负责就行了。
但王熙凤接下来做的事情,再次体现了她的性格。
王熙凤作为宁国府的管家,真正做到了亲力亲为,以身作则。
实际上,王熙凤非常清楚一点,一个大家族也好,一个国家也罢,好还是不好,管事的人或者说带头人非常重要,如果带头人带头偷懒耍滑,甚至作奸犯科,以身作则的懈怠,那国家也好,家族也罢,除了灰飞烟灭之外,还能有其他结果吗?
而王熙凤既然给宁国府制定了如此多的规定,致力于协理宁国府,那首先就必须起好带头作用。
凤姐儿见自己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因见尤氏犯病,贾珍又过于悲哀,不大进饮食,自己每日从那府中煎了各样细粥,精致小菜,命人送来劝食【眉批:写凤之心机。】。贾珍也另外吩咐每日送上等菜到抱厦内,单与凤姐吃【眉批:写凤之珍贵。】。那凤姐不畏勤劳,【蒙 不畏勤劳者,一则任专而易办,一则技痒而莫遏。士为知己者死。不过勤劳,有何可畏?】天天于卯正二刻就过来点卯理事【眉批:写凤之英勇。】
当然,有的读者可能认为,王熙凤这样做,无非就是做给贾珍、贾宝玉看的,无非就是因为自己和秦可卿的关系非常好,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不过勤劳,有何可畏?”,说到底,还是为了个人目的。
这样说我觉得也没什么错的,王熙凤和秦可卿的区别可能就在于,王熙凤这个人的功利心要比秦可卿强很多,她在做事的时候,可能首先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安危,但是,话说回来,我们暂且不去分析王熙凤的个人目的,单纯看她的想法和做法,毫无疑问,对整个宁国府以及贾氏宗族而言,是有相当的好处的。
古人云,身为领袖人物,要立言、立行、立德。
在立言、立行后,王熙凤要做的事情就是立德了。
既然规矩制定了,就必须遵照执行,容不得一点马虎眼。
我们曾经说过,张居正在整饬吏治的时候,为了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的要求,重拳出击,打击那些占据着国家权力,侵吞着国家利益,但是尸位素餐,作恶多端的贪官污吏。
这种打击一方面当然是对国家有利,抑制兼并,打击好强,杀鸡儆猴,一方面,也是为改革扫清障碍,竖立威信。
而王熙凤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德”上做文章,如果她不能在公众面前体现自己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无论她话说的如何漂亮,自己如何勤奋,到最后,也无益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开始就把立威,竖立反面典型的事情做的非常到位。
宁国府有个仆妇因为睡迷了来迟,没有准时到位,凤姐便说道:“明儿他也来迟了,后儿我也来迟了,将来都没有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就难管别人了,不如开发了好。”登时放下脸来,叫:“带出去打他二十板子!”众人见凤姐动怒,不敢怠慢,拉出去照数打了,进来回覆。凤姐又掷下宁府对牌:“说与赖升,革他一个月的钱粮。”吩咐:“散了罢。”众人方各自办事去了。那被打的也含羞饮泣而去。彼时荣宁两处领牌交牌人往来不绝,凤姐又一一开发了。于是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利害,自此俱各兢兢业业,不敢偷安,不在话下。
从前面那人的辩解,感觉也有饶过的理由,那人回道:“奴才天天都来的早,只有今儿来迟了一步,求奶奶饶过初次。”但是王熙凤的处理却很有技巧,先是不发放他,把他晾在一边,处理别的事情。最后说的很清楚,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就难管别人了,不如开发了好。这样一来,其他人就是想为那人求情,也就会打住了。同时还革了他一个月的钱粮。除了身体、经济双重处罚以外,通过在众人面前处理,给别人也敲响了警钟。
经过这样一番改革以后,宁国府的面貌大有改观,真正实现了所谓:
彼时宁国荣国两处执事领牌交牌的,人来人往不绝,那抱愧被打之人含羞去了,这才知道凤姐利害。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不在话下。
而批书人在这回书的最后,也是给予王熙凤的改革非常高的评价:
大抵事之不理,法之不行,多因偏于爱恶,幽柔不断。请看凤姐无私,犹能整齐丧事。况丈夫辈受职于庙堂之上,倘能奉公守法,一毫不苟,承上率下,何安不行?
这里,批书人在称颂王熙凤或者说王熙凤历史原型在锐意改革创新上的作为的同时,也在位明朝没有能够坚持这种改革而导致亡国,悔恨不已,
这就是所谓“况丈夫辈受职于庙堂之上,倘能奉公守法,一毫不苟,承上率下,何安不行? ”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