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点30分的北京
第二次来北京,不凑巧完美避开“两会蓝”,整个北京城在白茫茫一片的雾霾中伸展着,人们形色匆匆,各色防毒口罩,仿佛看了场人肉口罩时装展。
穿街走巷,只见行人络绎不绝,为自己的燃眉之急而奔波,正巧赶上的早高峰,挤了半个多小时的地铁也是没能上去。地铁六号线与最早建立的一号线齐平,横穿北京城,将五环之外与市中心一线相连,于是成了早高峰重灾区。两分钟一趟的地铁呼啸而过,每次都是满满当当地塞满了人,开门关门间也只见一两个瘦弱的姑娘卡着门缝进去。
车门口站着位体壮膀圆的阿姨,一身显眼的黄色地铁服。她站在两溜乘客中间,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状。本觉得这个阿姨与普通地铁人员无异,可车门一开,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将卡在人堆中的一双手臂拽出来,并将几个贴着门边欲上难上的小年轻以排山倒海掌推进车厢时,瞬间觉得光环刺眼。每有女生挤不上,她便边推边吼,“快捞住这孩子”,就见里面有人伸手拽住。
满心的焦躁与不安突然平静。
初来时心生疑虑,为什么成千上万的人们选择这一隅城市,每天受不洁空气、拥挤人潮与惊天房价所扰。这一瞬突然明白他们离不开这里的原因。
北京有他专属的气质。
这个气质展现在这座城市的细节中,也许是路边烧饼摊的阿姨一口气报完自己所有的烧饼名字,也许是被问路的老大妈事无巨细地给你指明,也许是餐馆的小哥面带笑容殷勤地盘活点菜,也许只是邻桌的男人帮们一声一句“妹妹”地请你挪地儿。
最喜欢的文化嘴炮窦文涛开了网络综艺《圆桌派》,三四男女围着圆桌,点一茗香,喝一盏茶,聊天说地毫不惬意。近日话题,中国人的美国梦碎了么?谈到当年去美国打拼的人现在都后悔了,因为留在中国的人都发了财。可当问到嘉宾你们还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么?所有人都表示愿意。不再是为了赚钱,不再是寻求阶级突破,而是气质与教养的熏陶。一个女嘉宾说,把儿子送去苏格兰两三年,回来的是一个特别有教养的孩子。
也许于北京也是如此,留在这里的人,更看重的是这座城市的教养吧。
于是8点30分的北京,也并没有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