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受到冲击时
就像自己对小缪说的,近来觉得自己的人生接二连三受到冲击。先是小丽同学可喜可贺以411.5的专业课成绩(总分450分)成为央美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名;再是发现好基友朱同学以差23分的成绩错失北大决定三站;后面又得知发小在经历了三年的默默努力后终于成为欧盟使馆自由翻译;昨天跟许久未见的大学同学见面后发掘了一下她的记者生活;而就在今天早上也得知童喵喵也要备考日语翻译研究生。
之所以感受到冲击并非只是因为怕朋友们飞得越远越高后也许自己还在原地踏步,还有一层更深刻的怀疑与恐慌:当大家都在迷茫和探索之后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而自己却依旧在彷徨迷茫。
两年前知道自己也许可以保研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保研,一方面是为了高学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去备战,那个时候的自己,哪怕是决定考研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然而在事情过去了两年后,每天身陷实验室的自己对曾经做的这个决定充满了怀疑,一度想要退学放弃现在的一切。
小学作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在作文中谈谈自己的理想,我写下这样一个目标:成为一个像弗雷亚斯·福格一样的人。那时,在我的心里,一直都没有像要成为医生、科学家或者工程师这种明确的理想。直到小学六年级,不记得出于何种原因想成为一名设计师。这一理想又在初中时期因着一本名为《踮脚张望的时光》中对高迪的介绍演变为建筑师。至此,到大学前夕,我的理想可以说暂时定型。
而事情的第一个转折发生在高考。想要去天津大学的我因为没有考到天大的录取线而暂时放弃了建筑学,在阴差阳错之下去了一所农业大学。入学之初,我依旧为自己规划着设计师的人生,而这一次,考虑到学校没有建筑学的实际情况,将建筑师的理想改为了风景园林设计师。我在等待着大一结束时的转专业机会:想要从彼时的中草药专业转到园林专业。
然而,大一新生这一年我尽管没有忘记设计师的理想,但是它在缤纷的大学生活面前不再那么鲜活,我也有意无意地不再倾听内心的声音只是沉浸于大学生活,没有为转专业的手绘考试而付出实际的努力。于是,转专业的失败也算是命中注定。
然而也正是这一次的失败,使我在彼时的专业里就这样继续安安静静地学了三年,浑浑噩噩,只关注眼前。在大四这一年,因专业成绩还不错而保研。那时的自己,小小的思考了一下,说服了自己献身科研。
但是年轻的我们总是有些天真,真正成为研究生后才体会到作为一名药学生的辛苦和艰难,每日在实验室度过超过十二个小时,每天都和各种药物试剂和仪器打交道,哪怕你面对的是上百万上千万的高精尖仪器,冷冰冰的它们、繁复单调的实验操作也消磨掉了我的激情。我怀疑自己彻底错了。于是我在脑海中挣扎,自己到底该怎么面对这似已成形的生活。
长达半年的思考让我终于看清自己对于艺术的渴望,于是我最终下定决定至少等研究生毕业,有了经济实力后去搞艺术。我没有勇气现在放弃一切。退学后的自己也许可以找到一份薪金尚可的工作,但是除去必要的生活开支,我也许连去上一节素描课都有点困难,钱和时间都是问题。所以就这样,我一边利用周日的时间去上三个小时的素描课,一边在一周其他六天的时间里纠结自己该如何搞科研,该如何提升艺术技能和人文素养。
我依旧没能为自己纠结出个一二三。哪怕决定先搞科研以养活自己,看着文献、做着实验我依旧觉得无聊枯燥,想要去接触跟艺术有关的一切东西。
我想,长此以往,也许我什么都做不好。看着身边朋友的决定和成就,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我不知道结果会如何,但是也许真的会成为我人生中的又一个转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