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真情才能引人共鸣
一
许多年以前,有人推荐琦君的散文集《三更有梦书当枕》,尽管我酷爱散文,并不以为意。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这本小册子,结果竟难以释手,一气读完了这本书,后来又陆续读了几遍。当我在书店发现琦君另一本散文集《翡翠的心》时,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琦君,台湾散文名家。人们对她的散文称之为“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风范”。我之所以喜欢琦君的散文则是因为她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共鸣。她的散文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又是那样的清丽。读她的《怀旧篇》就会引起我对故乡,故人和过去的一切的思念;读她的《生活篇》又使我产生和她同样的心情,对生活,对儿女,对一切的一切。
对于散文,虽然文体学家一直想把它界定下来,可是人之秉性的各异,生活阅历的不同,时代的发展和人生的沉浮,使散文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我喜爱的散文还是那样传统,就是寄情于山水之间和怀人记事之类,因为这类散文里有作家的真情流露,很少矫揉造作。
在我开始接触散文时,刘白羽、杨朔、魏巍、秦牧等人的散文对我影响很大,我也曾刻意模仿他们去提炼主题、遣词造句,可是随着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许地山、朱自清等人的散文大批涌入我的眼帘,使我对那种刻意剪裁的作家开始不满意了,因为他们的真情都被隐藏起来,读他们的散文好像参加戴假面的晚会。后来我发现这是时代和环境使之然,因为这些作家的怀人记事之作也是很平易近人的,也有真情的流露,只是当时主流不推崇这些小资情调,不讲阶级性的文章。所以我喜欢上了怀人记事这类传统的散文。
琦君的散文就属于这一类型。不过,读散文也得有心境,那就是恬谈的心境。这种心境下读这类散文就特别有味。也特别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写这类散文本来就是游离于现实之外的。读这类散文也应屏一切烦恼忧愁于屋外。
二
日前从报上得悉,琦君先生已经去世,心中不免泛起一丝惆怅。
我翻出了过去的旧作,当年读琦君的情景又重现眼前。先生并不是什么著名大家,头上也没有多少耀眼的光环。可是我记住了,就那么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而且深深地感染了我。
我记住了些什么呢?除了她那清丽朴实的文字,我知道了她是浙江人,她是夏承焘先生的高足,她和徐悲鸿的绯闻女友孙多慈是要好朋友,还有一些什么信息……。
对,她还给了我一个理由。记得孩子小时,我无论工作多忙,总是挤出时间和他呆在一起,抱他,喂他饭,为此还经常推却一些应酬及朋友聚会。有朋友说我太宠爱孩子了,对孩子成长不利。我说不是我在宠爱孩子,而是我在享受孩子带给我的愉悦。因为孩子会很快长大,到时你想抱他,想给他喂饭,想和他多呆些时间都是不可能了。这是琦君在一篇文章中提醒我的,她在谈到父母对孩子教育时举了上述例子。
于是这成了我的一个理由,让我尽情地享受孩子,满足自己的欲望。
人总是生活在过程中,人也总是生活在细节里。当孩子和我开始渐行渐远时,我心中充满对琦君的无言谢意,因为她让我感受到了人生这段美好的时光。
如今琦君先生去世了,再也看不到她的新作出版了。
我在惆怅之余心中涌动的是无限的谢意,我就读了那么几篇作品,够了。
感谢上帝,让我有机会接触琦君的作品。
许多年以前,有人推荐琦君的散文集《三更有梦书当枕》,尽管我酷爱散文,并不以为意。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这本小册子,结果竟难以释手,一气读完了这本书,后来又陆续读了几遍。当我在书店发现琦君另一本散文集《翡翠的心》时,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琦君,台湾散文名家。人们对她的散文称之为“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风范”。我之所以喜欢琦君的散文则是因为她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共鸣。她的散文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又是那样的清丽。读她的《怀旧篇》就会引起我对故乡,故人和过去的一切的思念;读她的《生活篇》又使我产生和她同样的心情,对生活,对儿女,对一切的一切。
对于散文,虽然文体学家一直想把它界定下来,可是人之秉性的各异,生活阅历的不同,时代的发展和人生的沉浮,使散文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我喜爱的散文还是那样传统,就是寄情于山水之间和怀人记事之类,因为这类散文里有作家的真情流露,很少矫揉造作。
在我开始接触散文时,刘白羽、杨朔、魏巍、秦牧等人的散文对我影响很大,我也曾刻意模仿他们去提炼主题、遣词造句,可是随着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许地山、朱自清等人的散文大批涌入我的眼帘,使我对那种刻意剪裁的作家开始不满意了,因为他们的真情都被隐藏起来,读他们的散文好像参加戴假面的晚会。后来我发现这是时代和环境使之然,因为这些作家的怀人记事之作也是很平易近人的,也有真情的流露,只是当时主流不推崇这些小资情调,不讲阶级性的文章。所以我喜欢上了怀人记事这类传统的散文。
琦君的散文就属于这一类型。不过,读散文也得有心境,那就是恬谈的心境。这种心境下读这类散文就特别有味。也特别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写这类散文本来就是游离于现实之外的。读这类散文也应屏一切烦恼忧愁于屋外。
二
日前从报上得悉,琦君先生已经去世,心中不免泛起一丝惆怅。
我翻出了过去的旧作,当年读琦君的情景又重现眼前。先生并不是什么著名大家,头上也没有多少耀眼的光环。可是我记住了,就那么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而且深深地感染了我。
我记住了些什么呢?除了她那清丽朴实的文字,我知道了她是浙江人,她是夏承焘先生的高足,她和徐悲鸿的绯闻女友孙多慈是要好朋友,还有一些什么信息……。
对,她还给了我一个理由。记得孩子小时,我无论工作多忙,总是挤出时间和他呆在一起,抱他,喂他饭,为此还经常推却一些应酬及朋友聚会。有朋友说我太宠爱孩子了,对孩子成长不利。我说不是我在宠爱孩子,而是我在享受孩子带给我的愉悦。因为孩子会很快长大,到时你想抱他,想给他喂饭,想和他多呆些时间都是不可能了。这是琦君在一篇文章中提醒我的,她在谈到父母对孩子教育时举了上述例子。
于是这成了我的一个理由,让我尽情地享受孩子,满足自己的欲望。
人总是生活在过程中,人也总是生活在细节里。当孩子和我开始渐行渐远时,我心中充满对琦君的无言谢意,因为她让我感受到了人生这段美好的时光。
如今琦君先生去世了,再也看不到她的新作出版了。
我在惆怅之余心中涌动的是无限的谢意,我就读了那么几篇作品,够了。
感谢上帝,让我有机会接触琦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