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二玄社字帖白皮书
一 .二玄社的历史
二玄社成立于1953年,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以发行书画出版物最为知名。1958年,二玄社发行了一套影响深远的大型书法集:《书迹名丛刊》,208册,所收录法书碑帖不少从未出版过的珍宝,以选编之善,印刷之精而享誉书坛。此书即为目前中国法书选之前身。
1970年代,二玄社开始接受台北兰千山馆之委托,复制品大量馆内藏品,其中多为明清书画。以此为经验与契机,二玄社社长与台北故宫院长商议,承接了复制台北故宫古书画的任务。经由二玄社投入大量资本与人力,不惜代价研发的印刷材料与机器,共复制了台北两百多件书画珍品,当时中国大陆的技术较为落后,包括很多大家都未曾见过良好的复制品,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人也没有见过台北故宫的真迹。所以当二玄社在90年代将其作品置于北京展览之时,启功老先生也不得不感叹其下真迹一等之神奇,和他年轻时在北京故宫看到的真迹如出一辙。的确,当时的大陆和台湾不具备制作完善复制品的条件,而日本国内的技复制术尽管发达,70年代起就有了非常先进的彩印复制品技术(此技术国内至今尚未超越),却很少复制中国书画。因此二玄社以复制质量之精,数量之多,而跃居诸多复制品机构中最著名者。
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二玄社也开始在中国打开市场,那时我国的彩印技术尚不发达,画册往往网点粗大,较色不准,细节缺失,复制品以人工临摹为主,没有大尺寸作品的印刷经验,书法字帖大多是粗陋的黑底白字,虽有精致的珂罗版字帖一书难求。原色法帖在当时的国人看来,甚是新奇,启功老还曾经将二玄社赠与的原色法帖作为教材范本为观众讲解碑帖常识。据说在上海,还发生了书法家用自己的作品换购原色法帖的事情。而复制品则更是显得凤毛麟角,尤其是大尺幅的挂轴,印刷细腻质感兼备,中国原汁原味的装裱也很到位,以当时的物价而论,也是天价之物。
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不过即使在今天,国内的字帖除翰墨瑰宝在装帧印刷可与原色一较高下之外,尚未有其他能与其匹敌者,而翰墨瑰宝在精度和开本设计,装帧的风格上与原色还是有一些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复制品方面,国内的技术虽然在发展,但在较色,印刷精度,装裱等综合水平上与二玄社还是有着一些差距,尤其是与二玄社部分精品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2000年后,大陆传出了二玄社已倒闭,二玄社被收购等不实谣言,实际上二玄社每年都在继续出版新书,二玄安好,诸君放心。以极高的品质而名震书画圈的二玄社,他的传奇还在延续。
二 . 字帖的印刷常识
作为读者,消费者而言,自然无需对这些加以深究,不过我想介绍一些基本常识,帮助大家了解一下,可以明辨是非。
凡出版物必需底片,底片从何而来?经所藏处同意,索取或者拍摄而来。书画作品藏于博物馆或私人等处,要出版字帖画册复制品,首先要与博物馆商谈合作,得到授权同意以后,拍摄底片,底片的优劣取决于拍摄方的技术,经验。有了优良的底片,出版社利用好的技术,才能出版佳本字帖。
目前二玄社的字帖种类中,凡台北故宫的作品,绝大部分仅仅只有故宫与二玄社以及少数日本出版社出版过,比如孙过庭书谱,颜真卿祭侄稿,苏轼寒食帖等等,未曾授权大陆任何出版社,也未曾给予底片。因此我国内所出版台北藏品字帖画册,基本是盗印台北故宫与二玄社之出版物。这固然有两岸政治障碍的因素,不过我想主要还是我国大陆出版环境之使然。同样,凡藏于日本的作品,除浙大出版之海外藏中国法书选以外,几乎皆为盗印。
盗版印刷,其实就是复印,那在细节上就有所缺失。比如国内某出版社的蜀素帖与二玄社故宫法书选的蜀素帖乍一看似乎一样,细细分辨,主帖尚可称清晰,但其在引首题跋处就显得模糊,何故?盗印来源不同耳。主帖盗印自故宫法书选,而他处则盗印自复制品扫描件等其他出版物,凡此种种,费尽心机。其他尺牍部分仔细对比,墨色和细节则有所缺失。这一点普通读者往往不知真相,误以为没有区别。
三 . 二玄社的字帖简介
原色法帖选:
原色法帖选是二玄社发行的,到目前为止最高标准的字帖,彩色印刷,较为细腻耐看,用纸采用高级的道林纸,几乎无反光,整书为折页装,无痕拼接(仅仅在背后可以看到拼接痕迹而已,工艺很细致)绢面封面,每册附带函套保护。
为了让每一册都采用与原件画心尺寸完全一致的印刷(原大印刷),不计成本地为不同的作品设计不同的尺寸,比如大开本的孔子庙堂碑,孟法师碑等则是与原件几乎一致的开本,而小尺寸的比如十七帖 圣教序则统一开本。
在选本方面,二玄社编辑坚持取乎法上,所有作品止于唐代。底本方面尽其所能选用最好拓本,比如九成宫选择了李祺本,李鸿裔本两种,圣教序选择了北宋刘铁云本与南宋松烟拓本,十七帖选用上野本等等。
按照日本的出版习惯,一套大型丛书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每年不断更新。原色法帖自发行日起,经过了漫长的十几年时间才最终完结。编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选择佳本,慢慢打磨字帖的质量。最终的收官之作,是震撼人心的三井听冰阁所藏拓本十三种。
听冰阁是日本三井财团的藏馆,收藏了大量的中国书画的珍品,尤其以碑帖,古籍著名,这些藏品大多是在近代在中国高价收购而来,这自然是我民族之痛,时代之使然,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这其中就有刘铁云藏北宋拓圣教序,石鼓文先锋本,临川四宝等稀世珍宝。日本的私人藏家与中国人不同,他们往往自秘其珍,不愿公开,至今仍有很多珍品深藏民间而不得知,听冰阁之藏品几乎从未出版过,仅仅开放馆内展示,而我同胞几乎无缘得见。不得不说,听冰阁拓本的出版发行实乃激动人心的大好事,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以三井这种财阀的实力,根本不会也不想出版图书。虽然一个公司的言行大抵为了盈利,不过这种举动值得激赏,殊为功德。
中国法书选:
中国法书选是书迹名品丛刊的后继者,60册里大致囊括了经典的法书碑帖,严格了入选标准,将丛刊中学习价值不高的悉数删去。
这一套发行于80年代中期,至今只是更换封面,内容三十年如一日的品质,日本的印刷技术严格品控,最新版的九成宫印刷于2015年9月30日,于三十年前毫无区别。
装帧方面,采用普通书籍的形式,外封可拆卸,封面附有薄膜保护,纸张采用亚光纸,反光较弱,印刷上精度仅次于原色法帖选,较为细腻。书背为线订,可以完全摊平。
开本方面,统一为标准A4,绝大部分是原大,宋代的以前全部原大,元代以后的大字有缩小,这是无奈之举,我们知道榜书,条幅是无论如何无法原大印在字帖里的。
这套书里,值得关注,收藏的个人推荐:
一 . 真草千字文,这是目前最清晰的,也有墨色变化的原大本。虽然是黑白印刷,但是临帖足够。
二 . 圣教序 九成宫 多宝塔 十七帖 玄秘塔 魏晋唐小楷集 雁塔圣教序等等热门碑帖
三 . 赵孟頫集,所收录的三门记这是目前赵孟頫大楷的最佳印本,没有之一。
四 . 祭侄稿 ,这是目前黑白印刷的最好效果,墨色不输复制品。
故宫法书选:
故宫法书选仅仅8册,精选台北故宫所藏的,最热门的最具有学习价值的作品。
开本均为A4,彩色印刷,书脊线订可以摊平,亚光纸印刷。
这套书最大的优点有两个: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墨色极佳。我们知道,原色法帖选和复制品是严格较色的,这是为了与原件保持一致,但故宫法书选的理念不一样,这次利用数码底片的优势,经过调色处理以后,原件上可能灰暗不明的部分能够变得鲜明起来,使得墨色更明了,用笔的走势一目了然,清晰度极高,可以清楚看到牵丝等细节,甚至蜀素帖的绢纹和其他纸本上纸纤维都能看清楚。书法与画作不同,画作不可调色,但书法重在墨色,不在于纸的颜色是褐色还是白色,因此我很赞同这种推陈出新的做法。另一个例子是书圣王羲之法书里,快雪时晴帖就经过了认真的处理,对比复制品的灰暗难辨,在那本字帖里可以说是明亮通透,墨色了然。
精选扩大法帖:
精选扩大法帖是二玄社的创新之举。全套20册,严格标准,收录了最适合学习的法书碑帖,并且均衡晋唐宋三朝不同书家的作品数量。
这套书开本均为A4一半,彩色印刷,可以摊平,亚光纸印刷,反光不明显。每本书大体为450字,按照顺序收录,去掉损字。每页三字,均附带笔画。
选本方面,以李祺本九成宫,刘铁云圣教序,墨迹本真草千字文等为首,诸多拓本法书均用最佳底本,绝大部分为微距摄影拍摄底片重新制作,部分利用复制品底片放大制作。得益于微距摄影的技术,蜀素帖上的绢纹,真草千字文上纸的破损丝毫不爽,也许这就是字帖的超高清时代。
这套书有两种功能:第一是针对初学者,小孩与老人入门学习,字大和笔顺方便临摹,印刷选本较精,对书法入门的培养很有益处。
第二则是针对高阶者,我们知道书法临帖在于细节之把握,而入迷者更喜欢如临原拓的感觉,例如放大的九成宫,甚至可以看到纸纤维的细节,拓本字口的形状,边缘的毛细一览无余,可谓快哉。对于研究碑帖,欣赏碑帖而言,真是大快人心。
个人推荐不可不买的佳本:九成宫,真草千字文,集王圣教序,多宝塔碑,蜀素帖,冯本兰亭序。
篆刻:
中国篆刻丛刊,是目前篆刻全集中的最高标准出版物,磁蓝封面,仿线装书设计,印刷精度高,选印严格。
中国篆刻全集,开本为A5,这套书适合日用,选印范围广,收录多,推荐汉印和吴昌硕。
字典类,二玄社新刊的金文字典,小篆字典,印篆字典既适合学书法,也可用于治印。
综合篆书大字典,这本书收录单字的不同时代的篆字写法,内容庞大,同时附印例,是治印的利器。
中国玺印类编,此书与篆刻全集类似,只不过是单独发行的玺印图书,印刷极为精致,用纸相得益彰,印色鲜亮如钤。字典式样装帧,软皮精装,便于反复翻阅不易损坏。
单行本:
单行本里面,2014年二玄社出版了《书圣王羲之法书》,此书收录王羲之绝大部分摹本,以及部分刻本,部分节选的碑帖。与故宫法书选同样技术理念,将王羲之摹本的印刷提高了一个档次,其中快雪时晴帖,远宦帖,平安何如奉橘帖,频有哀祸帖可以说达到了惊艳的效果,整体水平极高,是目前王羲之合集中效果最好的一本,极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