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戏:隐藏的杀机
爱德华·霍普(1882-1967年) 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解读美国现代生活的异化与疏离 还成为了恐怖惊悚片的灵感来源

随着这个电影史上最著名的惊叫,悬念大师希区柯克以《惊魂记》开创了心理惊悚的电影类型。
45秒长的“浴室谋杀”片段展现了导演纯熟的蒙太奇技巧,通过将7天拍摄的78组镜头剪辑而成,唯一的血腥场景是最后流出了道具组用巧克力糖浆做成的鲜血。《惊魂记》是黑白片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善良的希区柯克不愿意看到洁白的浴室染上红色的鲜血。

片子的伟大之处不在于视觉的恐怖和血腥,而在于其营造的怪异、神秘气氛所带来的心理紧张与刺激感。故事发生的公路旁的房子就是导演精心安排的制造心理恐慌的意像,漆黑中的庞然大物透着阴森的光亮,并以高耸的姿态反复出现,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电影中这座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房子据说是剪影处理而成的效果。为什么希大师不直接找间真实的房子拍摄呢?
因为希区柯克心目中恐怖房子的原型,就是美国20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爱德华·霍普的作品《铁道旁的房屋》。

由此,希区柯克创造了《惊魂记》中公路旁的旅馆,矗立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之地。
《惊魂记》中看似普通正常的家庭表象实则隐藏了病态的分裂和扭曲,房屋既非公路起点也非终点的无依无助似乎象征着安全感的缺失,远离闹市及文明世界,又像是对理性缺失导致惨案的隐喻,无怪乎即使是剪影也带出一派阴森的气氛。↓

霍普所创作的《铁道旁的房屋》同样呈现了空间上的荒僻、塑造了心理的孤立无援。颇为庄严气派的房子矗立于如今人迹罕至之处,呼啸列车带来的现代化将曾经的乡村生活抛弃在后,房子正面的大片阴影暗示它已失去过往的辉煌,这座维多利亚时期风格房子和铁道的别扭组合仿佛述说着时代更换的孤独与感伤。↓

《铁道旁的房屋》是霍普首幅被Moma收藏的画作。从构图上看,画面中的铁道横贯而过,在观众与房屋间起到了空间物理分割的作用,引导观者视线的同时显示出空间距离感。这也是霍普常用的构图技巧:用线条组成的铁路、公路、窗户等构成画面的视觉框,提示你观看的重点和角度。
这一手法影响了后来许多电影导演和摄影师的拍摄和叙事角度,以疏离与流浪为电影永恒探索对象的德国导演文德斯更是对他着迷。
惊悚片常让观众置身于心理承受的极限边缘从而产生心理恐怖感,霍普也擅于捕捉处于边缘与界限之上的模糊状态,探索外部氛围乃至内心情感变换、过渡中的细微变化。

霍普创作于1940年的《加油站》正凝固了这种微妙的转换。夜幕将要降临,日光却未完全褪去,一位工作人员正在公路旁的加油站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显然偏僻的道路不会再有来车了。马路对面的树林似要完全沉入夜色当中,自然、原始、阴郁,而马路这边的加油站,则是人工的、散发光亮的文明产物。
画面散发着霍普特有的忧郁气氛,空荡无车不知将通往何方的道路、面目模糊难辨情感态度的普通人,我想霍普是在狂奔向前的时代发展大潮前保留他暧昧的姿态,不作评判,只是记录个中幽微的情绪。
希区柯克另一部教科书级别的经典悬念作品《后窗》中,主人公通过自家窗户偷窥对面楼中各色人物的“私生活”,更是从其中一户的几扇门窗间的怪异行为成功解开了一起弑妻凶案。

在这里,情节的引申提出了诸如明与暗的转化、公共与私人的界限等问题,窗户所具有的窥视的功能隐喻也得到淋漓的展现,而启发正是来自霍普作品对窗户元素的使用。
希区柯克在电影中可谓是处处致敬爱德华·霍普,如片中托尔索小姐换衣服的一幕显然是对霍普1928年作品《夜窗》的幽默致敬。


爱德华·霍普启发希区柯克拍摄手法的还有他对光影的处理效果,说到光影,就不得不提印象派的光影大师们对霍普的影响了。
▍▏自认为印象派主义者,却是公认的现实主义大师
从学校毕业不久后,霍普在1906年-1910年间三次前往欧洲旅游,当时的欧洲主要指的就是艺术之都-法国巴黎。即便当时毕加索已经创作出《阿维尼翁的少女》让立体主义崭露头角,霍普还是一头扎进了印象派的遗产中。印象派对光影的探索和以快速的笔触捕捉印象和感觉的特点,影响甚至决定了霍普日后的创作风格。直到1962年,霍普依旧认为自己是个印象派主义者。


霍普深受诸如塞尚、莫奈、德加、毕沙罗等印象派大师的影响,但印象派前辈的作品相比之下显然更具生命的气韵,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曾评论说:“爱德华·霍普是位挺糟糕的画家,但正是因为他画得不好,他才得以成为一位伟大的画家。”听起来有点自相矛盾,但我们要知道,霍普虽自诩为印象派者,但他却是后来艺术界公认的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之一。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绘画”,并不是指如实描绘现实,而是一种透过个人感知进行的解读,霍普的伟大与成就就在于,他的作品是对美国现代生活导致的异化的解读,反映了一种对现实与存在的疏离感

霍普创作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纽约的房间》,画面依然由窗台边缘定格呈现。男女主人间那默然的相处是人们一直以来对这幅画的关注重点,到底画中人之间是否存在不可言说的隔阂,抑或仅仅是饭后无聊的闲坐?吃瓜群众甚至想知道画中人原型在哪、霍普是否偷窥了谁家获得灵感……
霍普对此解释道,他的创作过程涉及到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要解释出来恐怕很无趣,简而言之,他的作品是长期积累意象所呈现的综合形象,是美国生活中的典型而非特例,因此画中人物面容模糊,更像是对一个阶层特定时期的生存和精神状态的描绘。

《夜莺》是霍普最广为人知的一幅作品,看似普通的“深夜食堂”,实则一出默剧,隐藏了不少故事、牵出了不少猜想。
霍普太太对这幅画的详细记录中曾提到左边深色人影是“透着险恶气息之人”,这一说法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神秘、紧张的气氛,因而有学者推测这幅画很可能是受到海明威1927年的短篇小说《杀手》的启发。↓

有了这个提示,那么接下来注定要发生什么不详之事吧!这不正是观看希区柯克悬念作品时的心理状态么。
画中室内的敞亮让人得以远离餐馆外寂静的夜晚和空荡荡的街道,然而餐馆中数人依旧保持着沉默与距离,画面创作于二战这个特殊而敏感的时期,也让人自然联想到战争期间美国人民普遍的心理状态,一种心灵上的疏离和麻木的逃避。
也许这不完全是一种逃避,面对沉闷庸常的生活、噩耗与绝望充斥的视听世界,疏离或许是一种转身,是为获取自由的抽离和对现实重塑愿景的奥秘。
由此明白了另一部完全致敬于爱德华·霍普的电影《雪莉:现实的愿景》为什么如此取名。


由奥地利导演古斯塔夫·德池执导的这部艺术电影,以霍普的13幅经典画作叙述了美国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由画入戏,每一帧都是霍普画作的动态呈现,推荐一看。
(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 | 编辑:玲子
长按关注,有关艺术的思想与美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合作、转载 | 请联系: ARTopian201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