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分明
《杜甫集》(张忠纲、孙微编,凤凰出版社2014年10月版)32页《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句,诗后注“泾渭:二水名,渭水清,泾水浊”,看笔记记有:有误,应为“渭水浊,泾水清”。
又 莫砺锋 《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185页“因为在古代渭水清,泾水浊”,又补笔记:莫老师和张忠纲老师犯同样的错误。
或许从“以杜注杜”的角度来说,这也不是错,因为杜诗多次提到“ 浊泾清渭 ”。
这是站在今人的角度看的,有些以偏概全。
其实泾与渭几千年来已几易清浊 :
《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泾水因为渭水而浑浊,但唐孔颖达疏却说:“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说泾浊渭清,可见在唐代泾水浊,渭水清。有可能孔颖达也是以偏概全,用当时的”泾浊渭清“注更古的”泾清渭浊“。
西晋潘岳《西征赋》:“北有清渭浊泾,兰池周曲”,西晋的时候也是泾水浊,渭水清。
泾河与渭河几千年来几易清浊跟人口的发展、战乱与和平的交替对植被覆盖的影响有无关系?这可能要仔细爬梳典籍才有结论。更可能根本没有结论,只是我的臆想。
不管”泾浊渭清“还是”泾清渭浊“,”泾渭分明“这个成语的意思却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