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生存报告
查看话题 >你们要离开的「北京」,和我这个「北京人」没关系
![]() |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就叫熊太行也行」
文/猫头没有鹰
最近心里很难过。
陆续有几个朋友给我转发一篇《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的文章(文中讨论了「逃离北京」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顺便也感慨了一下家乡多好,及北京的生活压力有多大。末了还得加一句:“不过你是北京人啊,这些你都感受不到!”
其中一位给我转的,是一位天津的朋友。我呆坐半晌,问他:“你回一次家多长时间?”他想了想:“坐京津城际半个多小时,再算上转个车,一小时多点儿吧。”
我告诉他,我回家一次,俩小时,单程。
一
我家在顺义,北京的郊区。
两个小时的路程,已经是优化后的结果——这几年顺义通了地铁。再往前,早晨上班要挤915路公交车,堵在京顺路上是常事儿,花上两三个小时才能上班。
后来,915路公交车还开通了「机场快线」,又走高速又甩站,提速不少。但那个车更难坐。抢座基本上是不要想的,就算是站着,也站不踏实。在机场高速收费站附近,售票员会让所有站着的乘客蹲下,因为路边有朝阳区的警车,会查来自顺义的公交车是不是违规载客。“在高速公路上开的大巴车不让站人,危险。”
![]() |
对了,从区域来看,整个首都机场和大约1/3路段(含收费站这一带)的第一机场高速公路,都在我们顺义区天竺镇的覆盖之下。但从行政区划来看又属于朝阳区管理。从北京政区图来看,这两部分连起来,就像是朝阳插入顺义的一根棒棒糖。
这样的915,对当年的顺义人来说,也是优化后的结果——这毕竟是一个常态化的发车。小时候,每天顺义开往北京的长途公交车,两只手就能数得过来。我从小眼睛不好,经常要去同仁医院看眼科,那时候我们的说法都是「上北京看病去」。
二
小时候,觉得天安门、故宫、北海,都是电视上或者画册里出现的地名。偶尔「上北京」一次,才有可能路过。
毕业后,在宣武门的公司上班,因为经常上夜班,下班后就睡在公司附近的夜班集体宿舍里。有时候下了班睡不着,骑上自己买的二手自行车,大半夜的绕着天安门广场、绕着故宫转圈儿,突然想起小时候坐着公共汽车路过看一眼这些地方都会很兴奋,如今它们却都离我这么近,好像做梦一样。
到了大学,要「上北京念书」去,听到来自城八区同学说的京腔儿,顿时觉得自己说的话就是标准普通话。被别人问「你喝不喝豆汁」时候,我也只能羞愧地回答:大概只有城区里的北京人能喝得惯吧。
跟来自顺义的中学同学一起聚会聊天,说起「上北京念书」的感觉,我们不约而同想起了中学课本里的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一人。我们是北京的「孔乙己」:
在外地人眼里,我们也是北京人;但在城区学习、生活的时候,我们又觉得,我们不是。
三
后来我知道,在我那些外地同学的眼里,郊区也不算北京了。
有个同学毕业找到了一个在怀柔区的工作,有编制有户口。她哭了:“哎,白来北京上学了,最后没留在北京。”
2007年,北京房价在上行的轨道上已经开始很明显了。有朋友跟我抱怨北京房价太贵,我跟他推荐过顺义的房子:便宜,周围环境好(顺义连年在环保绿化相关的全国评比中名列前茅)。他回我:我在北京上班,谁要住那儿啊。
如今,在北京房价一片疯涨的时候,顺义房价也突破了4万元/㎡。又有朋友听说后,开始咋舌:顺义都四万了?那北京就更不敢想了。
或许就像那句话说的:那些说要「逃离北京」的人,他们要离开的,其实就是朝阳、海淀、西城、东城而已——嗯,马上,还可以加上一个通州。
四
网上曾有篇爆款文章,调侃了北京的地域歧视。文中的鄙视链存在吗?是否按照文内的顺序排布?我不知道。但就我这样北京郊区青年的个人感觉来说,北京的区域确实有等级之分。
上面提到的「朝海西东」是第一等级,很多人都想去的地方;再往下,内城区的丰台、石景山,加上郊区里面地位偏高(一个郊区重要不重要,看看从市区发往那里的7字头以下的公交车多不多,就能看出端倪)的昌平、大兴算是第二等,曾经的通州则是跨二入一;剩下的远郊区县,则是第三等级的。
等级之间的流动,即便是北京人也会有所限制:有朋友出生在西城,后来因为工作在丰台买房落户,如今为了孩子上学,想把户口重新迁重回西城。他家在西城有房,但是依然被告知:要入西城户籍的人太多,你得慢慢排队,估计下个月能行吧。
这还是北京一二等区域之间的交流,至于我们这样的「第三等人」,按照爆文《北京地域歧视指南》的说法,“北京的地域歧视,和五环外没有任何关系”。
大概是在我自己眼里,和好多人的概念里,顺义这样的远郊区真的不是北京。所以被人问到家乡的时候,通常会发生这样的对话:
“你哪儿人?”
“顺义的。”
“顺义是哪儿?”
“首都机场知道么?”
“噢,机场在你们顺义呀。”
“嗯,地理上在顺义,但实际上是属于朝阳的。”
本文作者:猫头木有鹰,熊太行的好基友,曾经大学一个系的师弟,热爱戏剧与表演。原创自媒体“就叫熊太行也行”(ID:taihangxiong)签约作者,原“仕图”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