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远游
母亲是典型的传统女性,因为小时候家里穷困,因而一贯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 前阵子听她同二姨娘聊天,说起表姐怀孕近九月,即将临盆,性子却实在不能忍受,动辄哭闹,惹人烦心。 二姨娘同母亲乃是亲姐妹,自小养成的性格自然极为相似。听着两人在电话里你一句我一句地感叹现下年轻人有多么不能吃苦,有多么娇贵,简直丁点儿不能和他们那一辈人相比。 我大学念的医学专业,一时没忍住,不满地同母亲顶了句嘴,说,孕妇本就喜怒无常,这不是性格问题,是身体的原因。每个人都是这样,让她们不要这样私下里说人的不是。 话刚说出口,我就有些后悔,这么多年来,母亲的性格我实在太了解。 果不其然,母亲挂掉电话便开始对我说教。她说那时外婆家里穷,孩子又生得多,连温饱都是个大问题,哪还能像如今我们这般,想要挑食就挑食,想要发脾气就发脾气,没吃过苦的人就是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云云。又说,如今我还尚未毕业便开始如此同她顶嘴,不尊重长辈,她还如何指望日后我成家立业来对她孝顺。人生,果然还是自己将自己顾好为好。 其实我的性格本不差,相反的同我相好的朋友对我一贯都是亲切、友好、好相与等诸如此类的评价。 可我确实知道,很多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有与我一样的坏毛病,那就是在外诸多隐忍,在家里却一点不能忍。 所以,我又没忍住同母亲顶了嘴。其实,我心里都知道她所说也不尽然都是她心里的真实想法,可我一面不赞同她将我说得如此不懂事,一面又确实觉得伤心与不赞同。 时代不断进步,观念也更新换代了。我们的物质条件自然不能与她们老一辈那时比,更妨说生活习惯都还得同她们一般。 我认为自己的想法并没有错误,但我同时也知道我顶嘴的行为却是做错了。 我们这一代人其实真真是背着骂名成长起来的,不懂得吃苦耐劳,缺乏坚定的意志与勇气,同时性格还不好。网上许多人都说,这些评价对我们并不公平。我也深以为然,但我又觉得这些评价其实也不是都错。 例如我和同我有相同经历的许多人,都是这样,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却实在做不出先低头的事情。 那晚与母亲不欢而散,分开后我回到自己房间甚至委屈得哭了一场,哭过之后我却开始回想母亲说过的话,遗憾的是,我还是不认为母亲的话是正确的,起码,她对我们的评价太武断,根本就像是一时气话,可她毕竟是我的母亲啊。 我在床上翻来覆去许久,最终失眠了。我想了自我有记忆以来的许多事情,我想起小时候父亲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在家的时间寥寥无几。而因我是个被“轻”的女孩子,所以我几乎可以说是母亲一把拉扯大的。而且虽然每次我都不承认那个说法,可我如今的性格与教养确实是母亲一手培养的。直到我5年大学都即将毕业的现在,初中时同我尚且许久未曾联系的恩师还在社交软件上同母亲聊天时夸赞她教导有方。 母亲其实真的不容易,一个弱女子既要里外兼顾地打理妥帖一个家,还要让我能够健康无忧地成长。这些年母亲时常玩笑说起,我心里其实也难过。 可想起这些年成久远的事情突然让我意识到,那么多年了,我并未对母亲说过一句对不起,也未曾说过一句我爱你。 三个字而已,并不是多么拗口的发音,甚至我们每天同身边的朋友、同事、爱人甚至是陌生人都说过许多次,可就在面对父母时难以启齿。 这个发现让我悲伤得难以自抑,我们的父母这些年的付出该是多么无望。 怀着这种情绪我渐渐入睡,醒来时脑海里几乎是瞬间便想起了前夜纠结的那些情绪。可我同时也想起同母亲的那一场争执。 我的自尊心这时又出来作祟,即使起床洗漱时同母亲碰面,也拉不下脸面主动同母亲说第一句话。 洗漱完从卫生间出来时,便听到母亲唤我的小名,让我过去吃早饭,5颗芝麻汤圆,不放糖,给我把碗放桌上了。 听到这句话,我眼眶顿时就红了,走过去从背后抱住母亲的肩膀,这个肩膀我再熟悉不过,小时候我有许多次都在这个肩膀上一颠一颠地睡着又醒来,又睡着又醒来。可如今,怀中这个肩膀一点都不像小时候那样的坚实,甚至有些柔弱,时常还折磨得母亲夜不能寐。我意识到,父母渐渐老去,也许我们在他们面前能无限撒娇与生气,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生气,更不会将我们的无理取闹记在心里,可我们脱口而出的那些无心的气话,总归是伤过他们的心的。我们心里总觉得还有许多许多的时间和未来足够令我们成长、懂事,可有一种遗憾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还有许多时间和未来,可父母确是等不起了,我不希望有一天我不再发脾气,懂得营养均衡,学会吃有苦味的核桃,开始对家人变得温柔细腻时,我的父母却不在了。 而我,也不想,直到那一天我也未能同父母说上一句好听话。 妈妈,我爱你,还有,对不起。 我意识到父母与我们之间差别最大的不是意识观念,或是生活条件,又或是性格习惯,而是时光。 我们注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同父母分别,那天或早或晚,可总要来临。 时光何其残忍,我们像是夺取了属于父母的东西,我们的生长换来的只是他们的日渐衰老。 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真的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开始倒数,我们别无他法,唯有珍之重之。 所以当朋友向我咨询关于去某个离家甚远的地方工作的建议时,我只对她讲了个故事。 上半年我实习时病床上住了个白血病的老爷子,89岁高龄,家属同本人都选择保守治疗。住院一月多的某一天,老爷子突然病危,考虑到老爷子的病情,同家属沟通后选择不采取心肺复苏等一系列会对老爷子有害无益的抢救措施,可老爷子确实时日不多,家属只希望尽量能给在其他城市工作的女儿争取时间。其实,不是多远的城市,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最终,老爷子争取到了那个时间,可那个女儿却未能赶到,因为,女儿情急之下,买错高铁票的日期。 你看,生活总有意外,你也许可以乐观地想,如今交通便利,出国都不算是个多远的距离,可面对这样的意外,你除了无能为力别无他法。 有一句话,它的前半句被许多人熟知,可完整的版本却极少人知晓,这句话便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现下想来,只取前半部分的异意也并未见错。 父母健在,便不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