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
前兩天说到黃集伟的《孤岛访谈录》。在书架上翻找一通。竟然神奇地失踪了。不过可以肯定他还在某个角落。顺带找到了〇一年。也就是十五年多以前的一篇题记。时间真是有意思的东西。以下是当年的文字:

一月十一号去新区做了所谓的应聘,也许是运气,讲的是鲁迅的《故乡》,可供发挥的空间比较大。讲了下来,反应还不错。第二天就一个人悠哉游哉地逛了趟书店,悠哉游哉地买了这本也算别开生面的访谈录。黄集伟的书我已有了两本,都是他所说的语词笔记,记录民间语文的某些点和面。虽然主要取自通俗文化,但也自有其鲜活灵动的生气在。没想到他也会凭空造下一个孤岛,俨然以黄岛主自居,广邀天下英雄在此间谈学论道。刹时间落英缤纷,暗香阵阵,谈笑间,顿时忘却营营,只觉水天一色,云梦满胸,不知所往了。
买到这本书后,匆匆返回老厂。屋舍皆空,只余薄被一榻,供我酣眠。白天忙于搬迁,颇感疲倦,到晚间则独居一室,持此书相视,不禁恍然失笑:黄岛主好生厉害,才买此书,就令我置身孤岛,此身周围,人声阒寂,四壁萧然;自视则孑然一身,孤灯一盏。关上门窗,外面的夜色与寒风似乎和我也不相干了。这岂不正合本书意境?
一时兴起,索性把黄岛主在虚拟的荒岛上向客人提的问题拿过来自己享用,好像石破天在侠客岛上主动喝下几碗腊八粥一样,没准还有什么奇遇也说不定。 正襟危坐,开始设想和黄岛主谈话。
《石头记》上说了,假作真时真亦假。如果我去孤岛,带什么书还是要看看时间的长短。短的话,可以拿一本俞平伯选的唐宋词,词句很美,意境很美,老先生的注释更美,如乌衣公子翩翩少年,风华绝代,摄人心魄;如果时间稍长,那可能会带钱钟书的《谈艺录》,相对于后来的《管锥编》,我觉得前者更倾注了他的意趣,他的生机,而《管》则是垂暮之年无可奈何,遣有涯之生的玩意儿,也许目光更深远,考据更精严,却缺少了一点自如,率性和年少的轻狂。如果时间再长,可能就要带周作人的文集了,当然是从《风雨谈》后开始的文章,抄书都能抄出自家面目,看他从历史与现世的缝隙中耐心细心的寻找是人都会有的种种陋与丑,喜与忧,乐与苦。这样即便是孤单一人也不会无聊了。
也算后记:这篇题记写于〇一年的一月份,是最忙乱的一个寒假。兵工厂整体搬迁,家和学校都从山沟里走出来,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明天,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不知不觉四年多的时间就过了,日子还是平静如水,感觉真好。〇五年八月二十一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