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劫之四:欲望无边(戚夫人)
欲望无边
——戚夫人
谁教玉体两横陈,粉黛香消马上尘。
刘项看来称敌手,虞夫人后戚夫人。
——清·田雯《咏古》(《古欢堂集》巻十五)
无论项羽留下了多少慷慨悲凉的故事,这些故事最终也只化为了故事。
如今的炎炎大汉的皇帝,乃是“好酒及色”的泗水亭长,一个出身虽差但运气好,毛病岁多的改的快,本事没有但悟性高,凭着一句最值钱又最不值钱的“为之奈何”在铁王座的争夺中,笑到了最后的人。
但笑到最后的人,却不一定笑的最美。
非但不美,反而笑的很丑。得意洋洋的狂笑中,将人性的丑陋毫无保留的暴露在普天之下却并不在意的人。一个可以为了权力,屠戮功臣,背信弃义,不顾妻子儿女的死活,不管亲生爹娘的性命,不管兄弟朋友的义气的一个小人。 这样的小人似乎已然不能称作人,人的性情,人的声口,人的喜怒哀乐全然已经为了争夺天下而退居二线。
然而也许只有这样的一个几近不是人的小人,才真的能玩的转权力的游戏。是的,要坐上铁王座,他必须自己变成铁王座,就如同古龙先生借陆小凤之口说西门吹雪一样,一个人想要练成登峰造极,举世无双的剑,自己就要先变成一把剑。只是没有人知道,在放弃人的身份而成神的演变中,到底有多少是自己自愿的,又有多少是被迫的,放弃的过程中,自己经历了多少诱惑,多少欢乐,多少痛苦,又给别人带来了多少欢乐与痛苦。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权力的游戏中修炼成神的人,已然不再能称之为小人,是的,所谓的小人,只不过是道德与人性意义上的小人,绝不是个人能力意义上的小人。在能力意义上,他们非但不渺小,反而谁也不能视而不见他们的巨大存在。
不过这样一个小人既然是人,也要追求自己的爱情。
而这样一个修炼成皇帝的小人,一定要让爱情为了权力而让步。
这样的让步一定会导致人生的悲剧,甚至是不值得别人同情的悲剧。
这个悲剧的主角,叫做戚夫人。
一
戚夫人无论身世还是发迹都是有记载的。虽然并不是很详细,却总是比虞姬要好一些。依据《史记》中的《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外戚世家》《留侯世家》以及《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献的记载相互印证,我们似乎可以还原一个戚夫人的大体生活轨迹。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
——《资治通鉴》第九卷·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正月,汉高祖降封赵王张敖为宣平侯,改封刘如意为赵王。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
定陶戚姬有宠于上,生赵王如意。上以太子仁弱,谓如意类己;虽封为赵王,常留之长安。上之关东,戚姬常从,日夜啼泣,欲立其子。吕后年长,常留守,益疏。上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大臣争之,皆莫能得。时赵王年十岁。
——《资治通鉴》 第十二卷 汉高帝十年年(公元前197年)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项梁已破章邯于东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沛公又与秦军战于雍丘,大破之,斩李由。
——《资治通鉴》秦纪·秦纪三(公元前208年)
纵观所有的甚至有些相互冲突和矛盾的史料来看,作为居住在定陶的戚夫人,以及刘邦经过定陶的路线和时间,还有封刘如意为赵王的时间和赵王的年龄来看,戚夫人应当是在刘邦反秦的时候,就追随刘邦的。仿佛这个时间点,也和虞姬追随项羽的时间差不太多。仿佛这也是一个戏剧化的出场,虞夫人和戚夫人在一个相同的时间点,走上了一条不同的路,而殊途同归之中,又赋予了不同的人生意义。
不同的悲凉,却相同的悲惨的命运。
由此可见,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刘邦是封汉王之后,才认识的戚夫人的,这大抵是一种误记。可也许就是这样的记载,却赋予了一种更为戏剧化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来自戚夫人与吕后的。要知道,如果刘邦封汉王之后,经过定陶认识了戚夫人的话,那就是在兵败彭城之后,刚刚狼狈逃窜,躲过了项羽如有神助的兵锋,惊魂未定,稍稍平复下来的时候,结识戚夫人的。而刚刚爆发的彭城大战,刘邦狼狈逃窜,连自己妻子和家人全都留给了项羽。更为要紧的是,晃晃如丧家之犬的逃亡路上,项羽追兵来势汹汹,生死之间的刘邦,将自己与吕后的唯一一双儿女,就是日后的鲁元公主和日后的汉惠帝,一而再再而三的推下车去。若不是夏侯婴苦苦相劝,拼死相争,这无辜的一双子女,未来大汉天下的继承人,说不得就要死在已然怒火中烧,杀人不眨眼的项羽屠刀之下。死于这个为了自己的性命,子女的性命都可以弃之不顾的父亲手中。
虎毒不食子,父母维护子女,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为难的关头父母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成全子女的生命之事,古往今来,比比皆是。可偏偏还有这样的人,在权力与欲望的面前,向自己的亲生骨肉挥起屠刀。这样的例子,却偏偏也史不绝书。也许权力的欲望,本身就是梅菲斯特诱惑浮士德上当的最为可怕的杀招。谁在这杀招面前都会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灵魂交出去,然后义无反顾的变成魔鬼,丧心病狂的魔鬼。
可是退一万步说,就算是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生死关头,将妻儿老小的命运弃之不顾,也情有可原。可若是连与自己生死与共的结发妻子,为自己的逃亡而身陷敌手之时,却迎娶了年轻貌美的新欢,这非但是怯懦软弱,简直就是全无心肝。
戚夫人当然也知道这样的刘邦的为人,刘邦如此劣迹斑斑,当然瞒不过世人的悠悠之口。而我们当然也可想而知,戚夫人嫁给刘邦绝不会有任何安全感可言。任何一个女子嫁给了刘邦这样一个抛妻献子的男人也不会有安全感可言。何况戚夫人比刘邦小将近四十岁。我们并不是说一对相差四十岁的夫妻不能产生爱情,只是说戚夫人也未必真的是对刘邦心有所属。然而似乎戚夫人并不在乎,在刘邦已然魔鬼本性凶相毕露的时候,还是义无反顾的投入了刘邦的怀抱。可想而知在戚夫人的眼里,刘邦已然不是一个男子,他只不过是金钱与权力的化身,只不过是戚夫人功名利禄的化身。而不甘寂寞的戚夫人,自信满满的要用自己的年轻和美貌,为自己搏一个好的前程。只是戚夫人并不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真的好前程。
若说戚夫人究竟相貌如何,身姿怎样,斑斑史料,我们也可窥伺一些端倪。《西京杂记》记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而这种舞蹈,大抵上是一种楚舞,刘邦作《鸿鹄歌》的时候,刘邦便命令戚夫人在一旁跳楚舞。而这仿佛也是虞姬的所长。
只不过虞姬的舞步,祭起了自己的宝剑了结了自己的性命。
而戚夫人的舞步,是祭起了别人的宝剑了结了自己的性命。
不过也许戚夫人的本事,要比虞姬大一些,根据《史记》多篇综合的记载,戚夫人不仅舞姿优美,而歌唱造诣想必也是极高。戚夫人那幽禁之时所唱的《舂歌》哀怨无比,凄婉动听,以至于非但《史记》,连日后《西京杂记》也有收录,如此苦寒之时,尚能有玩转歌喉,可想而知,若是在平日恩宠正盛时,涂脂抹粉,甘露润喉,那等清丽歌喉,自然是犹如天籁。若是再配上翩翩舞姿,那更是宛若仙人。且戚夫人还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同样据《西京杂记》中记载,戚夫人每年八月四日这一天,要和刘邦以围棋对弈,戚夫人相信,这乃是消灾祈福的活动,且这引领了有汉一代的风尚。相传汉宫之中每逢八月四日便要下棋,便是从戚夫人起。富有诗书气自华,如此能引领习俗潮流的女子,踩着悠扬婉转的歌声,跳棋曼妙柔美的舞姿,想来此情此景,即便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也要怦然心动,更何况本就不是君子的刘邦。
中国人夸赞英雄之时,从来是要将其情爱的禁忌相隐晦的。哪怕是正当的爱情尚且耻于谈起,何况红杏出墙,三妻四妾,云雨风流。哪怕哪家男子,对正妻稍有温柔甜蜜的林林种种,便免不了受人耻笑,贻笑大方。君不见那快意恩仇的水泊梁山,哪个自己为是英雄好汉之人,谁人不是“平日里只知打熬筋骨,在女色上并不十分打进。”甚至是卢俊义和杨雄,非但不是因为贪恋女色,相反就是因为不贪恋女色,反而惹上了祸事。武二郎若不是不知如何料理在女子之事上的关系,想来他那忠厚老实的哥哥,也不会死无葬身之地。唯独风光无限的将娇妻拥入怀抱的是王英。那个比起武大郎来说,相貌一般不二的“三寸丁、古树皮”。扈三娘究竟有多么的不幸,我们不必展开多说。(若是读者有兴致,大可参阅拙著与《水浒传》中女性相关的散文)不过我们倒要为梁山众位兄弟鸣一个不平。这岂不是如寻常相声定场诗中说的那样,“骏马驮着痴呆汉,俏佳人常伴拙夫眠”?不过说来也正常,既然你们那些好汉只知平时打熬筋骨,那这些赖汉又岂能让这群如花似玉的美人独守空闺?说来即便是到了今日,中国的性禁忌仍然是万难不破。就连现如今广电总局的电影电视剧审查令中,即便是涉及政治敏感,逻辑混乱,血腥暴力这些事情,也都得过且过,唯独对色情欢爱之事,把关严之又严。难怪福柯曾经断言:今日的中国,性禁忌的程度,并没有比中世纪时期有明显的变化。
请原谅我如此大张旗鼓,长篇累牍的谈了谈什么是性禁忌,只因为在今日之中国,与古代之中国,这实在是值得说上一说,道上一道。我也由衷的在此发愿,未来有一日中国对于性禁忌的打破,可以让此类话题堂而皇之的在一些体面地场合,体面的谈起。而不是遮遮掩掩,欲说还休。
不过再如此为尊者性禁忌的环境下,刘邦糜烂的生活也没法隐去。当真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司马太史公的秉笔直书,更为要紧的是,刘邦在娶了吕后之前,便有了儿子,且这个唤作刘肥的儿子后来活到了垓下之战后,册封为齐王。如此一来,便谁也不能不知道刘邦早年生活究竟如何了。
在一个性禁忌的年代里,刘邦身为一代天子,丑闻昭然若揭于天下,刘邦自己却是毫无在乎。也许这是刘邦为数不多的可爱之处,刘邦是一个即便是有些常人的贪心,有些市井小人的欲望,也绝不避讳,绝不遮掩的人。
即便是无耻,也要光明磊落,即便是耍流氓,也要光明正大!
单凭这一点,似乎就要比后世好多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口是心非的伪道学之人可爱的多,也可敬得多。敢于承认自己的一切上不得台面的所作所为,总是要有勇气的。这种勇气,并不是人人都有。
刘邦有这种勇气并不奇怪,若是这等气魄与胸襟都没有,那如何还能驰骋疆场,执掌天下?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为什么连戚夫人这等冰雪聪明的人,非要做出愚不可及的决定,将自己的身心和一生一世,都出卖给这样的人。
正如我们探讨虞姬时说的,我们也只能再说几句“也许”!
尽管戚夫人、与吕后家族,刘邦子侄的记载,相比虞姬而言,已然是极尽详细,但人心最为深处的秘密,到头来,我们只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来猜测。可人心的秘密乃是最为复杂的,而这种复杂已然演变到了不可认知的地步,因此我们只能再多说几个“也许”。
也许戚夫人看准的就是刘邦这种性格和气魄,认准他是一定能“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也许她一定要用自己的才华与美貌,实现自己无与伦比的价值,而这最为高贵的价值,在戚夫人的眼中便就是荣华富贵,万千宠爱于一身。
也许吧,也许……
没有人知道戚夫人心中的所思所想,我们只能知道的是,戚夫人在嫁给刘邦的那一刻起,也将自己出卖给了魔鬼,梅菲斯特诱惑戚夫人用的也是权力和利益。只不过刘邦出卖的是人格与人性,戚夫人出卖的是爱情。
其实将自己出卖给魔鬼的又岂止是刘邦和戚夫人?难道吕后就没有吗?
难道吕后当年嫁给刘邦,不也是因为瞧上了刘邦今后的大有可为吗?
既然吕后嫁给刘邦只是为了图谋今后的荣华富贵,为此夫妇勠力同心。那吕后岂容别人篡夺本就属于她千辛万苦得来的劳动果实?
于是乎三只魔鬼之间的相互伤害,上演着人间最为可怕与血腥的悲剧,甚至是不值得人产生同情与怜悯的悲剧。而在这场悲剧中,已然裹挟了太多无辜的人的命运,太多的人要为他们三人的厮杀,付出流血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而此时此刻的刘邦也许并不知道,首先卷入这血的旋涡中的,便是他亲生子孙。
不过刘邦应该对这场霍乱有一个较为深刻的预见才对。
在后来不断翻拍的《楚汉风云》的电视剧中,几乎各个版本的都收录了这样一段情节。在反秦起兵之前,吕后便发现刘邦有一个叫做刘肥的私生子,于是吕后便在某一日夜深人静之时,要将其推入井中淹死,好在周勃、樊哙等人及时赶到,才没有让这人间惨剧发生。不过这一幕没有相关的史料记载,《史记》在关于齐王刘肥和她的生母的记载中,只有聊聊几十个字而已。
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曹夫人生齐悼惠王肥……齐倬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
——《汉书·卷三十八·高五王传第八》
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已然被证明为金科玉律的观点来看,“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然后根据可然律或必然的原则发生的事情……诗倾向于表现带有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倾向于记载具体的事情。”从后来这位对刘邦子孙大肆杀戮的吕后所作所为,以及对于齐王刘肥顽固的成见来看,发生此类事端,乃是极有可能之事。也许这本就是料理戚夫人与赵王刘如意的一个预演版。既然先前种种悍妒历历在目,而刘邦为何不防患于未然?
刘邦做了,只不过刘邦失败了。
不过这且是后话,刚刚谋得新欢的刘邦并不知道自己未来家中将祸起萧墙,一切的一切,向着不可预知的可怕未来,悄然的在前进。
二
楚汉烽火连天,戚夫人也随着刘邦出生入死,就好像虞姬随着项羽生死与共一样。
戚夫人也确实博得了刘邦的爱情,就好像虞姬博得了项羽的爱情一样。
不过刘邦与项羽终究是不同的,虞姬和戚夫人赢得的爱情也不可能一样。
项羽在楚汉战争期间,除了垓下之战外,未曾打过一场败仗,虽然领土越打越小,战士越打越疲惫,可项羽士气高昂,势不可挡。刘邦虽然有源源不断的兵员,有越来越广阔的腹地,可正面战场却是一败再败,正如蒯越对韩信说的那样相似,这刘邦一败彭城,二败荥阳,三败成皋,四败广武,五败顾城,裹挟着汉家百万精锐,竟是无尺寸之功。且败逃的路上,一次比一次狼狈。第一次逃窜之时,将妻子和父亲都弃之不顾不说,还几度亲手将一双子女推下车去。第二次逃窜之时,最为鞍前马后的忠臣良将纪信,假扮刘邦,李代桃僵,死在了怒火中烧的项羽的熊熊烈火之下。第三次出逃之时,让丁公围了个水泄不通,若不是随机应变说了些好话,当时便该命丧当场。可谁知一时糊涂的丁公,竟是被刘邦花言巧语所骗,还衍生出了日后的“季布生、丁公死”的历史闹剧。
我们不知道的是,戚夫人是不是每一次刘邦出征时都追随左右。不过我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论其因由,其一,刘邦的军中始终是不乏女子的,当年在反秦的刘邦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见刘邦时,刘邦便是美色在怀,还被郦食其迎头痛斥。《汉书·郦食其传》记载:“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谒,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而见食其。”像戚夫人这样的天香国色,大有可能追随军中。其二,刘邦在日后巡视关东之时,戚夫人更是常伴左右。正如前文所说,《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上之关东,戚姬常从,日夜啼泣,欲立其子。”由此我们还应该得出的结论是,戚夫人应该是非常受宠的,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汉王十年的时候,刘邦封刘如意为赵王,那一年的赵王是十岁,也就是说戚夫人大概是追随刘邦不到一年就生下了赵王刘如意。而且更为要紧的是,如果在刘邦屡次败逃之时,戚夫人都追随左右的话,那说明戚夫人在刘邦心目中分量还是很重的。
试想一下,连原配与父母都可以弃之不顾,连麾下名将都可以拿去李代桃僵,区区一介美人,却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可见戚夫人在刘邦心中分量,但想来戚夫人也总是有些本事的。在一次次的危难关头,戚夫人定然想了些自保和自救的法子,以人之常情来看,戚夫人虽然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的聪慧之人,可却不是木讷,毫无主见的傻子。她绝不会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刘邦这个为了自己活命,将妻子儿女都义无反顾的挡在身前的人。而每一次狂澜既倒,大厦将倾的混乱中,她能存活下来,显然是有些聪明本事的,不管这聪明的本事,日后是不是害了她。
如此说来我们当明白,虞姬将自己的生死,将自己的身心全心全意的奉献给项羽,让自己的生命成全了爱情的同时,戚夫人也在相互的猜忌和提防中收获了爱情赋予她的一切。
是的,虞姬因为失去,所以永远的得到,戚夫人因为得到,所以害怕失去。
三
凭借着美貌与智慧的戚夫人终于伴随着刘邦的胜利而拥有了一切,可戚夫人并没有觉察到丝毫的安全感。因为此时此刻的她发现真正可怕的对手吕后,已然已经向她铺下了天罗地网,她与吕后必须争出个高低上下。为了她自己,也为了她的儿子,她必须奋力一搏。
生存还是毁灭,在戚夫人这里不是一个问题。
古往今来有好多人说戚夫人之死,是她不自量力,是她欲壑难填,刘邦的恩宠让她忘乎所以,说句极为难听的,“耗子腰里别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以至于招惹了吕后,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可我总觉得如此说法,却并不尽然在理。若说戚夫人最初追随刘邦,当然是为了荣华富贵、出人头地,而且利欲熏心的出卖了自己的爱情。但若是说戚夫人上下奔走,只为让亲生儿子继承大汉天子之位,也是凭着恩宠忘乎所以,那也到未必是。
戚夫人当然明白,以吕后的气量和心胸,只要刘邦一死,自己无论如何都难逃吕后的魔爪,于是戚夫人只有拼死一搏,虽说是以卵击石,九死一生,却也别无他路可选。当年吕后迫害刘肥还历历在目,一个不知名的曹氏,连妾之身份尚且没有,吕后仍怀恨在心,自己跟着刘邦左右十余年,日夜欢歌。吕后哪里会给自己留下活路?事实上吕后不仅仅残杀了戚夫人,就连淮阳王刘友、梁王刘辉一个都没有放过。燕王刘建,齐王刘肥,也间接的死在了吕后的淫威之下。唯独幸存下来的是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只因为其生母实在是不受刘邦的宠爱,甚至连在册的妃子都未必算,且淮南王刘长乃是吕后养子,由是躲过一劫。
对于这些连州跨郡的身份为刘邦血亲的诸侯王,都如此痛下杀手,那么对于那些身份卑微的妃嫔媵嫱更是毫不留情,非但将刘邦生前宠爱的妃嫔诛杀殆尽,就连汉惠帝刘盈,自己的亲生儿子所宠爱的女子,也毫不手软的杀害。可见如此残酷的杀伐之下,又哪里是戚夫人俯首帖耳,甘心称臣能逃避的了的?这些非怀不臣之心的宫娥女子,不是各个都只得引颈受戮吗?即便是戚夫人当真唯唯诺诺,百依百顺又如何?在这场血雨腥风的洗礼中,戚夫人作为刘邦最为宠爱的妃子,一定是首当其冲。
谁都有生存的权利,它由上天赋予每一个人,神圣不可侵犯。
戚夫人为了生存下去,她要向吕后亮剑!
不过女子的决斗和男子的决斗固然是不一样的。在古龙先生的《多情剑客无情剑》中,透过孙小红和林仙儿的决斗,我们十分清楚的看到了女子的决斗与男子的不同。在一场场血溅龙椅的宫廷杀戮中,男人最大的武器,是金钱、权力、功勋、出身、而女人的武器在于倾国倾城的美貌和让人神魂颠倒的温柔,和摄人心魄的眼泪。
戚夫人的剑光轻盈而凌厉,一招一式直取吕后的周身各处要害。
应该说戚夫人几近成功了,刘邦终于动了废长立幼的心思。不过刘邦动了这样的心思也不奇怪。刘邦无论如何他还是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了刘邦晚年,刘邦已然变得非常猜忌,曾经与他一并征战天下的袍泽兄弟,在他的眼中,已然向他磨刀霍霍,非但将韩信、彭越、英布这等当年歃血为盟的同盟战友,一个个死于他的明枪暗箭,就连萧何、卢绾、樊哙这等与刘邦一并起家的忠臣良将,也都是命运坎坷,险遭杀戮。
垂垂老矣的刘邦,身心俱疲的汉高祖,在那富丽庄严却又阴森可怖的宫殿中,寒冷的逼仄,疾病的侵蚀,让风烛残年的刘邦对身旁这个顾盼多情的女子,抱得紧一点,再紧一点……只要在那温柔富贵乡中,找寻一点难得的温存。哪怕是这热烈的拥抱之间,都是满满的荆棘,这荆棘能让平凡的躯体落下一身骇人的鲜血,可在那“高处不胜寒”的庙堂之上,总要义无反顾。因为这是胜利的荣耀,皇帝的尊严,都满足不了他的,人的情怀。
吕后的貌合神离,部下的离心离德,让刘邦与戚夫人抱得更紧。刘邦这一次要为戚夫人而战,为自己的庶子而战,他不惜与满朝文武为敌,不惜与自己的结发妻子为敌。晚年的刘邦似乎重新划分了敌人和朋友,刘邦似乎觉得能给自己家的温存的人,才是真心对自己好的人,为了她与满朝文武和结发之妻做最后的厮杀,都是值得的。
当然,刘邦之所以起了废长立幼的心思,还不仅仅是因为戚夫人,更多的也许是因为刘如意。刘邦之所以选择刘如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刘如意从长相到性格都和刘邦很像。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模式中很重要的一个现象,凡是君主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都倾向于选择一个像自己的。即便是最后没有选择这个和自己的长相和性格很像的儿子,而是否像自己也成为一项很重要的考量因素。究其原因,因为长相和性格更像自己的儿子,通常得到了更多的父爱,用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上的观点来说:父爱究其本质是人的社会身份和精神生命的延续,正如母爱是一个人生理生命的延续一样。
但是对于像刘邦这样的一代枭雄来说,如果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似乎很难选择一个像自己的接班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一个长期受英武的父亲的管束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性格中,一定更多的是持重的一面,是沉稳的一面。而无论是慈父还是严父,总是更疼爱小儿子多一些,因此二儿子与三儿子,却通常比较活泼开朗,长大之后,却更有可能继承了父亲那果敢、骁勇的豪强性格。而长子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更多的担当,总是会让性格更加内敛一点。而世袭的专制体制下长子与父亲的关系,也给长子心中蒙上了一层说不出的阴影。具体说来,长子总是要继承父亲的家业的,而能继承父亲家业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父亲的死去。而因此长子的身份,意味着每天站在父亲旁边等父亲死。这样的身份,对于父亲来说,自然是内心不快,而对于长子来说,内心压力更大。进退失据的长子,表现的好是抢班夺权,表现的不好,是不寻求上进。再加上身旁看着太子的眼前,千千万万,盯着这个炙手可热的位置,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除了当事人,也就没有多少人能明白夹缝之中求得生存是多么的不易。就算是明枪易躲,暗箭也是在难防。因为皇帝长子的母亲一般都色衰爱弛,不受皇帝宠爱,而幼子的母亲正是风华绝代的当年,三人成虎,又有多少男子顶得住日日夜夜的耳鬓厮磨,枕边私语?早在这父死子继的帝制形成之前,韩非就给这帝制下了盖棺定论。《韩非子·备内十七》中说: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语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则其为之反也,其母恶者其子释。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死见疏贱。而子疑不为后,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唯母为后而子为主,则令无不行,禁无不止,男女之乐不减于先君,而擅万乘不疑,此鸩毒扼昧之所以用也。
因此长子即便是没有谋逆之心,但也大多都是内敛,沉稳的性格。刘邦之前的秦始皇如此,刘邦之后的汉武帝、有唐一代的李世民,有宋一代的赵匡胤,有明一代的朱元璋,朱棣都是如此。而中国历史作为规律性的现象在告诉我们,凡是皇帝当过了三十年,他的太子一般都没有好下场。
刘邦当然不能摆脱这样的规律。谁也不能。
不过戚夫人的剑法虽然凌厉,攻势虽然迅猛,可究竟是没有根基的本事,她哪里会想到吕后的还手有如大江大河,绵延不断,滔滔不绝,罡风惊天,排山倒海一般将戚夫人连同刘邦都笼罩在她的掌风之下,刘邦和戚夫人,都被吕后扼住了咽喉。
四
戚夫人与吕后的决斗,不仅是女人与女人的决斗。
虽然戚夫人用出了所有女人能用出的手段,但是吕后不仅仅是女人。
吕后作为位高权重的皇后,自高祖斩白蛇起义以来,跟随高祖南征北战,九死一生,几度命悬一线,几乎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但是也就是因为历尽千辛万苦,吕后早已磨练出了比戚夫人更为坚韧的心理素质、更为果敢甚至狠毒的杀伐决断的性格与更为敏锐和冷静的政治头脑,当然还有因为曾经的辛苦而来的对自己的地位无与伦比的珍惜。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对任何能够对自己地位产生威胁的人,痛下杀手。这一点上,刘邦与吕后还当真是夫唱妇随,相像得很。
只不过刘邦为了保住地位将屠刀伸向了功臣,而吕后将屠刀伸向了后宫。
只不过刘邦只是为了保住地位,而吕后还要发泄私愤。
只不过有些人是刘邦与吕后共同的敌人,有些人不是。
不管怎么说,从三年反秦与四年灭项以来的丰功伟绩,加上吕后的皇后正统身份,让吕后在朝臣们当中建立了不可小觑的威望。且吕后好多吕家兄弟与侄孙如今也都位高权重,更别说吕后族中的女儿,也频频与刘氏宗亲和功勋重臣联姻,让吕后有了足够的政治资本。不说别人,就连几度挽救刘邦性命的樊哙,也和吕后的妹妹成了夫妻,结婚之日,其实与刘邦迎娶吕后是同一日。更不要说她身为皇后,又有嫡出的儿子,在法理和观念上早已立于不败之地。更重要的是,太子刘盈没有重大过错,不当被废,这让天下悠悠之口对刘盈充满了同情和支持。
戚夫人对吕后的这场决斗原本就是不对等的。
岂止是不对等,简直是螳臂当车,蚍蜉撼树。
不过自古此类不对等的决斗,不是有悲剧性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悲壮与崇高。就是戏剧性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名不副实的滑天下之大稽的可笑嘴脸。不过戚夫人究竟属于哪一种呢?似乎也是有一点悲剧性的,只不过这种悲剧性,并不完全是悲壮,更多的是让人产生了一种怜悯的悲凉。
吕后的反击稳健而有力,尽管吕后在反击之时,似乎也一度处于被动。
第一步,吕后跪谢周昌。
若不是丹书青史,白纸黑字记下了吕后是如何跪谢周昌的,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想见吕后这样一代枭雄,也有向人下跪称谢的时候。
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史记·张丞相列传》
《史记》寥寥数语为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首先,吕后是绝不会坐以待毙的,她时刻密切的关注着事态发展的一举一动。朝廷上有什么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她的眼线。不然为什么刘邦与周昌谈论如此机要的问题,吕后居然能在东厢房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次,刘邦本人对朝臣的反应,还是十分忌惮的,看着周昌这样的反应,刘邦并没有勃然大怒,这固然反应刘邦本人虽说极尽帝王狡诈之能事,却也当真发自内心的崇信英雄。不然如周昌这样的人,又如何做的了直言进谏的名臣楷模?第三,吕后这般飞扬跋扈,颐指气使的女主,都要对周昌下拜,可想而知,此时的吕后已然被逼入山穷水尽的绝境,她不得不自降身份来感谢为她奔走呼号的正人君子们,可见吕后此时的处境已然是危机四伏了。
若说起来,支持吕后的又岂止周昌一个?满朝文武,谁人不是站在了吕后一边,身为太子太傅的叔孙通,便第一个反对刘邦,而且是拿出了“吾以吾血荐轩辕”的架势。
汉九年,高帝徙叔孙通为太子太傅。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高帝曰:“吾听公言。”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虽说不是刘邦的开国重臣,也没有在反秦和灭项中,立有不世战功,但整个大汉的制礼作乐,出自叔孙通一人之手。功勋藏于盟府。位高而权重,一言九鼎。这般人物居然不惜以生命要挟刘邦,不能废立太子,且板着脸教训刘邦连开玩笑都不能谈及此事,由此可见,朝中反对废立太子之声,人声鼎沸。事实上翻遍《史记》我们也没有找到一个支持刘邦废立太子的朝廷重臣,刘邦在这件事上,让本就处境孤立的他,又一次变成了孤家寡人。而真正给刘邦致命一击的,是张良。
张良是不是反秦与灭项期间,功劳最大的人,倒是见仁见智。但张良一定是刘邦最为尊重的人。众所周知,古人对他人的称呼,以称呼其字为尊。而刘邦称呼张良,从来都是叫“子房”。而其他人无论功劳再大,也都是直呼其名的,萧何、樊哙、韩信、陈平,无一人例外。
这虽说与张良足智多谋为大汉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张良作为曾经韩王的属下,与刘邦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即便是再日后的论功行赏的时候,刘邦也让子房“自择齐三万户”。而张良却只选择了“留”地封侯。张良就这样半官半隐的身份,也获得了刘邦更多的尊重,事实上刘邦对于所有功臣的猜忌中,唯独没有猜忌的也就是张良。这样的人物在刘邦面前说话自然是有分量的。不过张良从来都是一个聪明人,他甚至可能是整个秦末到汉初最为聪明的人,楚汉年间是一个英雄辈出,豪杰四起,需要英雄,也制造了英雄的年代。但是若是论既有战略眼光,又有奇谋睿智,还懂得权变之术的人,大抵只有张良一个,陈平、范增、韩信、萧何、项羽,都因着缺其中几项不敌张良。张良这样的人物,规劝刘邦自然不能说的太过直白。一来他的身份和他的性格不适合直言极谏,二来他也许就是因为他懂得奇谋巧言,才获得了刘邦无比的尊重。
但不管怎么样,张良一计搬出,给了戚夫人致命的一击。
第二步,搬请商山四皓。
说来张良起初是并不很想对这件事出主意的,这毕竟虽是国事,却也是刘邦的家事,张良不愿多说。但后来吕后命自己的大哥吕泽反复的请张良献技,张良才出了这最为致命的主意。
吕后乃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史记·留侯世家》
商山四皓的出现,果然给了戚夫人致命的打击。张良从来没有错过。
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曰,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之,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史记·留侯世家》
从此以后,刘邦再也没动过废立太子的念头。
五
刘邦征战英布的时候,已经是负有重伤了。且刘邦原本就疾病缠身。三年反秦,四年灭项,接下来是接二连三的平叛和白登之围,刘邦几乎就没有走下过战马。身心憔悴的刘邦,此时已然再也没有力量料理这铁桶一块的群臣官僚,哪怕是群臣官僚还好,可商山四皓代表的是天下之人的悠悠之口,太子众望所归,一呼百应,行将就木的刘邦又哪里拗的过天下大势?
刘邦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可不愿意也要愿意。
没有人能够想象刘邦看着商山四皓远去之时内心的悲怆与苍凉。
那花白的头发下,褶皱横生的面孔,空洞的双眸黯然无光,深不见底的黑暗中,满满都是凄怆,满满都是悲伤。他拥有这个天下了吗?不,他仅仅拥有的是这把龙椅,他能决定将龙椅交给谁吗?不,他不能。要知道那商山四皓可是他矮下身子邀请了多年,都未曾请来的山中名士啊……
为什么他们毫不犹豫的站在了太子这边?为什么?他刘邦不懂。
但他心里明白的是,不管自己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他一手打造的天下,正在渐渐的离他远去,他并不是天下的主宰,并不是……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刘邦《鸿鹄歌》
是啊,鸟儿长大了,翅膀长硬了,谁又能管得住呢?
可想而知,刘邦唱出这四句诗来的时候,在凄凄惶惶的宫殿上,伴着内心的凄风苦雨以生命的力量,在最后的呐喊,撕心裂肺的呐喊。他让戚夫人随之起舞,想来戚夫人的舞姿此时是那样的超凡脱俗,引人入胜,也许她一生一世也没有过如此动人的舞姿,只因这是用生命在舞蹈,这样的舞姿本就是高洁、凄凉、悲怆、却又无法习得的。
杯盘狼藉,宾客散去,光影摇曳,舞袖轻扬。
顾盼回眸之间,多少苦涩和心酸;长袖飘飘刹那,多少悲凉与愁苦。
戚夫人点点清泪融化在心头,都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让人痛彻心扉。点点舞步,仿佛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告别,为自己的生命告别,为自己的政治生命洒泪告别。是的,戚夫人的政治就此生命结束了,无论生也好,死也好,戚夫人只能成为任人鱼肉的失败者。她心心念念了一生一世的荣耀,随着刘邦的心死,早晚都要灰飞烟灭。就好像虞姬最后的舞姿一样,戚夫人的舞姿也是在告别,只不过虞姬是向项羽告别,而戚夫人是向自己告别而已。
烛影摇曳之间,戚夫人这位被世界抛弃的惊鸿,仿佛瞧见了张良那志得意满的神色,瞧见了刘盈那泰然自若的模样,瞧见了吕后那得意洋洋的狂笑,瞧见了自己栖栖遑遑的结局……
想来若是回到十多年前,戚夫人小轩窗,正梳妆。戚夫人仿佛从天而降,落在刘邦的马背上,如玉的模样清水般的目光,一颦一笑都让刘邦心发烫。刘盈就好像那展翅高飞的鸿鹄,头也不回的展开那一双翅膀。他们寻觅着方向,可方向又在何方?一声叹息将戚夫人一生变凉。刘邦站在那万人中央享受着万丈荣光。他当然可以看见戚夫人的眼中依然闪着泪光,戚夫人没有那种力量,想忘也不能忘,直等到漆黑的夜晚,痛哭一场,叫一声我亲爱的君王。
刘邦与戚夫人,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
五
安排了继承人,刘邦不就也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刘邦还是给戚夫人安排了一个不错的归宿,至少在刘邦心中这是一个不错的归宿。刘邦任命先前直言进谏的周昌做了赵国国相,预以此保护刘如意。可见刘邦也明白,吕后终有一天会痛下杀手。而若是刘如意做了赵王,只要赵王健在,吕后就不敢拿戚夫人如何。
可这世上又有多少人,真的能料得到身后事呢?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那个长寿的人的。
刘邦死后不久,吕后就下令捉拿戚夫人,残忍的报复终于拉开了序幕。吕后先是将戚夫人囚禁起来,日日做重活来舂米。也许是上天也可怜戚夫人,还要在丹书青史上,给戚夫人最后一点表现的机会,戚夫人舂米时所唱的《舂歌》也流出了下来。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谁使告女。
——戚夫人《舂歌》
即便是如今听闻这样的哀怨之声,我们还哪里想见一个颇有野心的女子咎由自取?这分明是一个可怜的宫娥苦苦乞怜的悲鸣。然而这样的悲鸣未能换来吕后的同情,反倒却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很快,赵王刘如意成了吕后的目标。先是宣调刘如意进京。可因为周昌是国相,周昌身负托孤之重,执意不肯让刘如意前往。吕后却招周昌来京城。到京城以后,劈头盖脸斥责了周昌。我想周昌自然是寒心的。这哪里是曾经有恩于对方的吕后?此时的吕后早已把跪谢周昌之事,忘了个一干二净。若是论常人之情,当年周昌为自己立下了赫赫功勋,即便是有心要杀刘如意,也要看在周昌的面子上,放刘如意一马。但是吕后当然是和刘邦一路货色的人。那些开疆拓土的功臣,也都说免就免,说杀就杀,哪里还在意有拥立之功的周昌?
不过殊堪玩味的是,周昌此时什么话都没说。或许是因为他什么话都不用说,或许是因为他什么话都不敢说。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从另一面看清了刘邦这个人。明君与贤臣其实是有知遇之恩,天作之合的。周昌之所以能在刘邦一朝成为名臣,就是因为刘邦是一代明君。不然为什么周昌这样的直臣,在吕后当政期间,便什么主张都没有呢?
可见刘邦和吕后,终究是不同的。
周昌很快离开了赵国国相的位置,没有了保护的赵王刘如意,被迫进京。而此时汉惠帝刘盈大概也知道母亲的意图,将自己的弟弟保护了起来,形影不离的追随在身边。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吕后终于找到了机会,将赵王刘如意毒杀。
接下来的吕后便更加肆无忌惮的了。以震惊古今的最为残酷的方式虐杀了戚夫人。用《史记·吕太后本纪》的说法叫做:“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是的,一个心智正常的人,谁能做出这么泯灭人性,丧心病狂的事情来呢?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现实的逼迫,才把吕后塑造成了这样的魔鬼,是生活的磨砺,还是生性使然?但无论有多少人认为吕后情有可原,认为此举是严惩小三。吕后作为虐杀和反人道的代表,将会被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吕后开创的这一先河后来被好多宫廷杀戮所利用。后世武则天虐杀王皇后与萧淑妃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这种虐杀的延续。用孔子的话说:“始作俑者,得无后乎?”
是的,也确实应当无后了,在这一点上,吕后也遭到了应有的报应。吕后的儿子惠帝刘盈,在母亲的淫威下变得郁郁寡欢,最后英年早逝。其实刘盈心中总是要疑问的,这个天下究竟是谁的天下?
我是皇帝,为什么自己的弟弟都保护不了?
我是皇帝,为什么连母亲的杀戮都制止不了?
我为什么不能和我的兄弟成为好朋友呢?只因为我是皇帝吗?
这个天下先是我父亲的,后世我母亲的,永远不是我的。永远不是……
吕后在这一点上,是一个可怜的失败者,她剥夺了别人儿子的生命,同时也为此葬送了自己儿子的生命。血腥无比,处心积虑的复仇,到最后留下的却全都是毁灭。敌人和自己全方位的毁灭。
不管戚夫人是不是真的值得可怜,可中国人总是可怜和同情弱者的。戚夫人死后还是受到了一定的礼遇。在戚夫人的家乡定陶,树立起了戚夫人的庙宇。在荡平诸呂之后,戚夫人也被更好的改葬。而其他地方也因为同情戚夫人也建立起了戚夫人的衣冠冢。甚至戚夫人还一度被封为了厕神和花花神。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正月令记载:“元宵请戚姑之神。盖汉之戚夫人死于厕,故凡请者诣厕请之。今俗称七姑,音近是也。”而《蒋孝廉西征述异记》称:“凡天下名花,百余种,各有一神司之。其历代后妃,以至民间淑媛,或生前容德兼美,菁英未散,或抱沉冤以没,精灵不泯者,皆为花神。前汉后妃为神者,仅九人……其纤腰绰约,顾眄生姿,手执桂花者,戚夫人也。”
这也算是戚夫人最后的一个最不圆满却相对圆满的归宿了吧。
七
一场凄凄惶惶的人间惨剧,就这样伴随着鲜血开路的杀戮走到了结束。
刘邦与吕后和戚夫人的死,让这一段啼笑皆非的爱恨情仇划上了并不圆满的句号。是的,这个句号就好像阿Q笔下的供词一样,并没有画圆,却永远也画不圆了。后世的王子皇孙、妃嫔媵嫱还会不断地在这个圆下面画自己的圆,不过只不过是越画越不圆而已。
当这场满台鲜血的大戏,缓缓拉上大幕的时候,我们总是要追问,究竟谁是幸福的?
刘邦幸福吗?不。他戎马一生,从斩白蛇起义便颠沛流离,一败再败,虽说是屡败屡战,却九死一生。在秦军的隆隆战鼓中,在鸿门宴项庄舞剑下,在项羽的穷追猛打中,在白登山上匈奴的层层围困下。几度命悬一线,几度死里逃生。更不要说后来和朝臣的斗智斗勇,接二连三的平叛。刘邦这位马上天子,想要下马过几天清闲日子,历史和天下都不会给他这样一个机会。即便是刘邦想要重新过回泗水亭长那样过几天乐在逍遥的日子,难道还回得去吗?
若是真的回得去,刘邦又如何会在衣锦还乡时高唱大风悲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面对着大汉天下的风起云涌,哪里能威震海内,哪里能衣锦还乡,哪里寻得猛士来保家卫国,家、国、天下,人生,爱情,亲情,友情,欢乐,痛苦,幸福、悲伤,操劳的一生究竟给刘邦带来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现在的生活是他想要的吗?他的人生真的比项羽更加的辉煌吗?这一切的一切,没有人给他答案。
刘邦的人生回头无岸。
戚夫人是幸福的吗?不。当然戚夫人除了惨死在吕后的手中这显而易见的不幸之外,戚夫人从反秦之时开始,凭借着美貌,才华,歌喉,舞姿,紧紧追随在刘磅左右,可时时面对着吕后排山倒海而来的逼迫,戚夫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便是真的赢了吕后,自己的儿子坐上了皇位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操劳一生,终老后宫?戚夫人的爱情也永远的逝去了,前些日子热播的《甄嬛传》中甄嬛倒是打倒了所有的对手,位临至尊,可到头来不幸却要蔓延在终身。后宫带给她的一样是悲剧。
吕后是幸福的吗?不。吕后自打和刘邦成亲以来,家里家外之事,都是由吕后操持。且吕后彭城大战之后,身陷敌后两年之久,其中辛酸苦楚,非亲历者不能明白。自打灭项之后,与刘邦又是貌合神离,虽说在政治上二人上下其手,勠力同心,可对于吕后来说,已然没有了家的温馨,没有了家的情怀。
她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合格的妻子,合格的爱人。
也许她想成为这样的女子,但是历史没有给她机会,刘邦没有给她机会。
而直到后来,吕后与刘邦一样,管得了身前,但管不了生后,吕后死后没有多久,周勃和陈平与刘氏宗亲就联起手来荡平诸呂。吕后苦心经营的政治格局,灰飞烟灭。连心爱的妹妹也让人乱棍打死。吕氏一门外戚,从此退出大汉的历史舞台,一去不复返。
历史留给吕后的,一样是毁灭。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一群可怜的人,他们的人生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可人的欲望就真的是能够轻而易举的战胜的吗?在这条不可回头的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得太匆忙,拥抱着并不真实的欲望,来不及也等不及回头欣赏,因为这血腥与残酷的历史,永远遮不住伤。
失败者只是成功者的失败者,可面对历史和人生而言,最为幸福的刹那芳华,永远未必属于哪个成功的人。
至于人性璀璨的光辉属于虞夫人还是戚夫人,自有后人评说。
——戚夫人
谁教玉体两横陈,粉黛香消马上尘。
刘项看来称敌手,虞夫人后戚夫人。
——清·田雯《咏古》(《古欢堂集》巻十五)
无论项羽留下了多少慷慨悲凉的故事,这些故事最终也只化为了故事。
如今的炎炎大汉的皇帝,乃是“好酒及色”的泗水亭长,一个出身虽差但运气好,毛病岁多的改的快,本事没有但悟性高,凭着一句最值钱又最不值钱的“为之奈何”在铁王座的争夺中,笑到了最后的人。
但笑到最后的人,却不一定笑的最美。
非但不美,反而笑的很丑。得意洋洋的狂笑中,将人性的丑陋毫无保留的暴露在普天之下却并不在意的人。一个可以为了权力,屠戮功臣,背信弃义,不顾妻子儿女的死活,不管亲生爹娘的性命,不管兄弟朋友的义气的一个小人。 这样的小人似乎已然不能称作人,人的性情,人的声口,人的喜怒哀乐全然已经为了争夺天下而退居二线。
然而也许只有这样的一个几近不是人的小人,才真的能玩的转权力的游戏。是的,要坐上铁王座,他必须自己变成铁王座,就如同古龙先生借陆小凤之口说西门吹雪一样,一个人想要练成登峰造极,举世无双的剑,自己就要先变成一把剑。只是没有人知道,在放弃人的身份而成神的演变中,到底有多少是自己自愿的,又有多少是被迫的,放弃的过程中,自己经历了多少诱惑,多少欢乐,多少痛苦,又给别人带来了多少欢乐与痛苦。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权力的游戏中修炼成神的人,已然不再能称之为小人,是的,所谓的小人,只不过是道德与人性意义上的小人,绝不是个人能力意义上的小人。在能力意义上,他们非但不渺小,反而谁也不能视而不见他们的巨大存在。
不过这样一个小人既然是人,也要追求自己的爱情。
而这样一个修炼成皇帝的小人,一定要让爱情为了权力而让步。
这样的让步一定会导致人生的悲剧,甚至是不值得别人同情的悲剧。
这个悲剧的主角,叫做戚夫人。
一
戚夫人无论身世还是发迹都是有记载的。虽然并不是很详细,却总是比虞姬要好一些。依据《史记》中的《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外戚世家》《留侯世家》以及《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献的记载相互印证,我们似乎可以还原一个戚夫人的大体生活轨迹。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
——《资治通鉴》第九卷·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正月,汉高祖降封赵王张敖为宣平侯,改封刘如意为赵王。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
定陶戚姬有宠于上,生赵王如意。上以太子仁弱,谓如意类己;虽封为赵王,常留之长安。上之关东,戚姬常从,日夜啼泣,欲立其子。吕后年长,常留守,益疏。上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大臣争之,皆莫能得。时赵王年十岁。
——《资治通鉴》 第十二卷 汉高帝十年年(公元前197年)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项梁已破章邯于东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沛公又与秦军战于雍丘,大破之,斩李由。
——《资治通鉴》秦纪·秦纪三(公元前208年)
纵观所有的甚至有些相互冲突和矛盾的史料来看,作为居住在定陶的戚夫人,以及刘邦经过定陶的路线和时间,还有封刘如意为赵王的时间和赵王的年龄来看,戚夫人应当是在刘邦反秦的时候,就追随刘邦的。仿佛这个时间点,也和虞姬追随项羽的时间差不太多。仿佛这也是一个戏剧化的出场,虞夫人和戚夫人在一个相同的时间点,走上了一条不同的路,而殊途同归之中,又赋予了不同的人生意义。
不同的悲凉,却相同的悲惨的命运。
由此可见,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刘邦是封汉王之后,才认识的戚夫人的,这大抵是一种误记。可也许就是这样的记载,却赋予了一种更为戏剧化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来自戚夫人与吕后的。要知道,如果刘邦封汉王之后,经过定陶认识了戚夫人的话,那就是在兵败彭城之后,刚刚狼狈逃窜,躲过了项羽如有神助的兵锋,惊魂未定,稍稍平复下来的时候,结识戚夫人的。而刚刚爆发的彭城大战,刘邦狼狈逃窜,连自己妻子和家人全都留给了项羽。更为要紧的是,晃晃如丧家之犬的逃亡路上,项羽追兵来势汹汹,生死之间的刘邦,将自己与吕后的唯一一双儿女,就是日后的鲁元公主和日后的汉惠帝,一而再再而三的推下车去。若不是夏侯婴苦苦相劝,拼死相争,这无辜的一双子女,未来大汉天下的继承人,说不得就要死在已然怒火中烧,杀人不眨眼的项羽屠刀之下。死于这个为了自己的性命,子女的性命都可以弃之不顾的父亲手中。
虎毒不食子,父母维护子女,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为难的关头父母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成全子女的生命之事,古往今来,比比皆是。可偏偏还有这样的人,在权力与欲望的面前,向自己的亲生骨肉挥起屠刀。这样的例子,却偏偏也史不绝书。也许权力的欲望,本身就是梅菲斯特诱惑浮士德上当的最为可怕的杀招。谁在这杀招面前都会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灵魂交出去,然后义无反顾的变成魔鬼,丧心病狂的魔鬼。
可是退一万步说,就算是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生死关头,将妻儿老小的命运弃之不顾,也情有可原。可若是连与自己生死与共的结发妻子,为自己的逃亡而身陷敌手之时,却迎娶了年轻貌美的新欢,这非但是怯懦软弱,简直就是全无心肝。
戚夫人当然也知道这样的刘邦的为人,刘邦如此劣迹斑斑,当然瞒不过世人的悠悠之口。而我们当然也可想而知,戚夫人嫁给刘邦绝不会有任何安全感可言。任何一个女子嫁给了刘邦这样一个抛妻献子的男人也不会有安全感可言。何况戚夫人比刘邦小将近四十岁。我们并不是说一对相差四十岁的夫妻不能产生爱情,只是说戚夫人也未必真的是对刘邦心有所属。然而似乎戚夫人并不在乎,在刘邦已然魔鬼本性凶相毕露的时候,还是义无反顾的投入了刘邦的怀抱。可想而知在戚夫人的眼里,刘邦已然不是一个男子,他只不过是金钱与权力的化身,只不过是戚夫人功名利禄的化身。而不甘寂寞的戚夫人,自信满满的要用自己的年轻和美貌,为自己搏一个好的前程。只是戚夫人并不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真的好前程。
若说戚夫人究竟相貌如何,身姿怎样,斑斑史料,我们也可窥伺一些端倪。《西京杂记》记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而这种舞蹈,大抵上是一种楚舞,刘邦作《鸿鹄歌》的时候,刘邦便命令戚夫人在一旁跳楚舞。而这仿佛也是虞姬的所长。
只不过虞姬的舞步,祭起了自己的宝剑了结了自己的性命。
而戚夫人的舞步,是祭起了别人的宝剑了结了自己的性命。
不过也许戚夫人的本事,要比虞姬大一些,根据《史记》多篇综合的记载,戚夫人不仅舞姿优美,而歌唱造诣想必也是极高。戚夫人那幽禁之时所唱的《舂歌》哀怨无比,凄婉动听,以至于非但《史记》,连日后《西京杂记》也有收录,如此苦寒之时,尚能有玩转歌喉,可想而知,若是在平日恩宠正盛时,涂脂抹粉,甘露润喉,那等清丽歌喉,自然是犹如天籁。若是再配上翩翩舞姿,那更是宛若仙人。且戚夫人还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同样据《西京杂记》中记载,戚夫人每年八月四日这一天,要和刘邦以围棋对弈,戚夫人相信,这乃是消灾祈福的活动,且这引领了有汉一代的风尚。相传汉宫之中每逢八月四日便要下棋,便是从戚夫人起。富有诗书气自华,如此能引领习俗潮流的女子,踩着悠扬婉转的歌声,跳棋曼妙柔美的舞姿,想来此情此景,即便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也要怦然心动,更何况本就不是君子的刘邦。
中国人夸赞英雄之时,从来是要将其情爱的禁忌相隐晦的。哪怕是正当的爱情尚且耻于谈起,何况红杏出墙,三妻四妾,云雨风流。哪怕哪家男子,对正妻稍有温柔甜蜜的林林种种,便免不了受人耻笑,贻笑大方。君不见那快意恩仇的水泊梁山,哪个自己为是英雄好汉之人,谁人不是“平日里只知打熬筋骨,在女色上并不十分打进。”甚至是卢俊义和杨雄,非但不是因为贪恋女色,相反就是因为不贪恋女色,反而惹上了祸事。武二郎若不是不知如何料理在女子之事上的关系,想来他那忠厚老实的哥哥,也不会死无葬身之地。唯独风光无限的将娇妻拥入怀抱的是王英。那个比起武大郎来说,相貌一般不二的“三寸丁、古树皮”。扈三娘究竟有多么的不幸,我们不必展开多说。(若是读者有兴致,大可参阅拙著与《水浒传》中女性相关的散文)不过我们倒要为梁山众位兄弟鸣一个不平。这岂不是如寻常相声定场诗中说的那样,“骏马驮着痴呆汉,俏佳人常伴拙夫眠”?不过说来也正常,既然你们那些好汉只知平时打熬筋骨,那这些赖汉又岂能让这群如花似玉的美人独守空闺?说来即便是到了今日,中国的性禁忌仍然是万难不破。就连现如今广电总局的电影电视剧审查令中,即便是涉及政治敏感,逻辑混乱,血腥暴力这些事情,也都得过且过,唯独对色情欢爱之事,把关严之又严。难怪福柯曾经断言:今日的中国,性禁忌的程度,并没有比中世纪时期有明显的变化。
请原谅我如此大张旗鼓,长篇累牍的谈了谈什么是性禁忌,只因为在今日之中国,与古代之中国,这实在是值得说上一说,道上一道。我也由衷的在此发愿,未来有一日中国对于性禁忌的打破,可以让此类话题堂而皇之的在一些体面地场合,体面的谈起。而不是遮遮掩掩,欲说还休。
不过再如此为尊者性禁忌的环境下,刘邦糜烂的生活也没法隐去。当真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司马太史公的秉笔直书,更为要紧的是,刘邦在娶了吕后之前,便有了儿子,且这个唤作刘肥的儿子后来活到了垓下之战后,册封为齐王。如此一来,便谁也不能不知道刘邦早年生活究竟如何了。
在一个性禁忌的年代里,刘邦身为一代天子,丑闻昭然若揭于天下,刘邦自己却是毫无在乎。也许这是刘邦为数不多的可爱之处,刘邦是一个即便是有些常人的贪心,有些市井小人的欲望,也绝不避讳,绝不遮掩的人。
即便是无耻,也要光明磊落,即便是耍流氓,也要光明正大!
单凭这一点,似乎就要比后世好多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口是心非的伪道学之人可爱的多,也可敬得多。敢于承认自己的一切上不得台面的所作所为,总是要有勇气的。这种勇气,并不是人人都有。
刘邦有这种勇气并不奇怪,若是这等气魄与胸襟都没有,那如何还能驰骋疆场,执掌天下?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为什么连戚夫人这等冰雪聪明的人,非要做出愚不可及的决定,将自己的身心和一生一世,都出卖给这样的人。
正如我们探讨虞姬时说的,我们也只能再说几句“也许”!
尽管戚夫人、与吕后家族,刘邦子侄的记载,相比虞姬而言,已然是极尽详细,但人心最为深处的秘密,到头来,我们只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来猜测。可人心的秘密乃是最为复杂的,而这种复杂已然演变到了不可认知的地步,因此我们只能再多说几个“也许”。
也许戚夫人看准的就是刘邦这种性格和气魄,认准他是一定能“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也许她一定要用自己的才华与美貌,实现自己无与伦比的价值,而这最为高贵的价值,在戚夫人的眼中便就是荣华富贵,万千宠爱于一身。
也许吧,也许……
没有人知道戚夫人心中的所思所想,我们只能知道的是,戚夫人在嫁给刘邦的那一刻起,也将自己出卖给了魔鬼,梅菲斯特诱惑戚夫人用的也是权力和利益。只不过刘邦出卖的是人格与人性,戚夫人出卖的是爱情。
其实将自己出卖给魔鬼的又岂止是刘邦和戚夫人?难道吕后就没有吗?
难道吕后当年嫁给刘邦,不也是因为瞧上了刘邦今后的大有可为吗?
既然吕后嫁给刘邦只是为了图谋今后的荣华富贵,为此夫妇勠力同心。那吕后岂容别人篡夺本就属于她千辛万苦得来的劳动果实?
于是乎三只魔鬼之间的相互伤害,上演着人间最为可怕与血腥的悲剧,甚至是不值得人产生同情与怜悯的悲剧。而在这场悲剧中,已然裹挟了太多无辜的人的命运,太多的人要为他们三人的厮杀,付出流血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而此时此刻的刘邦也许并不知道,首先卷入这血的旋涡中的,便是他亲生子孙。
不过刘邦应该对这场霍乱有一个较为深刻的预见才对。
在后来不断翻拍的《楚汉风云》的电视剧中,几乎各个版本的都收录了这样一段情节。在反秦起兵之前,吕后便发现刘邦有一个叫做刘肥的私生子,于是吕后便在某一日夜深人静之时,要将其推入井中淹死,好在周勃、樊哙等人及时赶到,才没有让这人间惨剧发生。不过这一幕没有相关的史料记载,《史记》在关于齐王刘肥和她的生母的记载中,只有聊聊几十个字而已。
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曹夫人生齐悼惠王肥……齐倬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
——《汉书·卷三十八·高五王传第八》
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已然被证明为金科玉律的观点来看,“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然后根据可然律或必然的原则发生的事情……诗倾向于表现带有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倾向于记载具体的事情。”从后来这位对刘邦子孙大肆杀戮的吕后所作所为,以及对于齐王刘肥顽固的成见来看,发生此类事端,乃是极有可能之事。也许这本就是料理戚夫人与赵王刘如意的一个预演版。既然先前种种悍妒历历在目,而刘邦为何不防患于未然?
刘邦做了,只不过刘邦失败了。
不过这且是后话,刚刚谋得新欢的刘邦并不知道自己未来家中将祸起萧墙,一切的一切,向着不可预知的可怕未来,悄然的在前进。
二
楚汉烽火连天,戚夫人也随着刘邦出生入死,就好像虞姬随着项羽生死与共一样。
戚夫人也确实博得了刘邦的爱情,就好像虞姬博得了项羽的爱情一样。
不过刘邦与项羽终究是不同的,虞姬和戚夫人赢得的爱情也不可能一样。
项羽在楚汉战争期间,除了垓下之战外,未曾打过一场败仗,虽然领土越打越小,战士越打越疲惫,可项羽士气高昂,势不可挡。刘邦虽然有源源不断的兵员,有越来越广阔的腹地,可正面战场却是一败再败,正如蒯越对韩信说的那样相似,这刘邦一败彭城,二败荥阳,三败成皋,四败广武,五败顾城,裹挟着汉家百万精锐,竟是无尺寸之功。且败逃的路上,一次比一次狼狈。第一次逃窜之时,将妻子和父亲都弃之不顾不说,还几度亲手将一双子女推下车去。第二次逃窜之时,最为鞍前马后的忠臣良将纪信,假扮刘邦,李代桃僵,死在了怒火中烧的项羽的熊熊烈火之下。第三次出逃之时,让丁公围了个水泄不通,若不是随机应变说了些好话,当时便该命丧当场。可谁知一时糊涂的丁公,竟是被刘邦花言巧语所骗,还衍生出了日后的“季布生、丁公死”的历史闹剧。
我们不知道的是,戚夫人是不是每一次刘邦出征时都追随左右。不过我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论其因由,其一,刘邦的军中始终是不乏女子的,当年在反秦的刘邦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见刘邦时,刘邦便是美色在怀,还被郦食其迎头痛斥。《汉书·郦食其传》记载:“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谒,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而见食其。”像戚夫人这样的天香国色,大有可能追随军中。其二,刘邦在日后巡视关东之时,戚夫人更是常伴左右。正如前文所说,《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上之关东,戚姬常从,日夜啼泣,欲立其子。”由此我们还应该得出的结论是,戚夫人应该是非常受宠的,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汉王十年的时候,刘邦封刘如意为赵王,那一年的赵王是十岁,也就是说戚夫人大概是追随刘邦不到一年就生下了赵王刘如意。而且更为要紧的是,如果在刘邦屡次败逃之时,戚夫人都追随左右的话,那说明戚夫人在刘邦心目中分量还是很重的。
试想一下,连原配与父母都可以弃之不顾,连麾下名将都可以拿去李代桃僵,区区一介美人,却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可见戚夫人在刘邦心中分量,但想来戚夫人也总是有些本事的。在一次次的危难关头,戚夫人定然想了些自保和自救的法子,以人之常情来看,戚夫人虽然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的聪慧之人,可却不是木讷,毫无主见的傻子。她绝不会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刘邦这个为了自己活命,将妻子儿女都义无反顾的挡在身前的人。而每一次狂澜既倒,大厦将倾的混乱中,她能存活下来,显然是有些聪明本事的,不管这聪明的本事,日后是不是害了她。
如此说来我们当明白,虞姬将自己的生死,将自己的身心全心全意的奉献给项羽,让自己的生命成全了爱情的同时,戚夫人也在相互的猜忌和提防中收获了爱情赋予她的一切。
是的,虞姬因为失去,所以永远的得到,戚夫人因为得到,所以害怕失去。
三
凭借着美貌与智慧的戚夫人终于伴随着刘邦的胜利而拥有了一切,可戚夫人并没有觉察到丝毫的安全感。因为此时此刻的她发现真正可怕的对手吕后,已然已经向她铺下了天罗地网,她与吕后必须争出个高低上下。为了她自己,也为了她的儿子,她必须奋力一搏。
生存还是毁灭,在戚夫人这里不是一个问题。
古往今来有好多人说戚夫人之死,是她不自量力,是她欲壑难填,刘邦的恩宠让她忘乎所以,说句极为难听的,“耗子腰里别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以至于招惹了吕后,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可我总觉得如此说法,却并不尽然在理。若说戚夫人最初追随刘邦,当然是为了荣华富贵、出人头地,而且利欲熏心的出卖了自己的爱情。但若是说戚夫人上下奔走,只为让亲生儿子继承大汉天子之位,也是凭着恩宠忘乎所以,那也到未必是。
戚夫人当然明白,以吕后的气量和心胸,只要刘邦一死,自己无论如何都难逃吕后的魔爪,于是戚夫人只有拼死一搏,虽说是以卵击石,九死一生,却也别无他路可选。当年吕后迫害刘肥还历历在目,一个不知名的曹氏,连妾之身份尚且没有,吕后仍怀恨在心,自己跟着刘邦左右十余年,日夜欢歌。吕后哪里会给自己留下活路?事实上吕后不仅仅残杀了戚夫人,就连淮阳王刘友、梁王刘辉一个都没有放过。燕王刘建,齐王刘肥,也间接的死在了吕后的淫威之下。唯独幸存下来的是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只因为其生母实在是不受刘邦的宠爱,甚至连在册的妃子都未必算,且淮南王刘长乃是吕后养子,由是躲过一劫。
对于这些连州跨郡的身份为刘邦血亲的诸侯王,都如此痛下杀手,那么对于那些身份卑微的妃嫔媵嫱更是毫不留情,非但将刘邦生前宠爱的妃嫔诛杀殆尽,就连汉惠帝刘盈,自己的亲生儿子所宠爱的女子,也毫不手软的杀害。可见如此残酷的杀伐之下,又哪里是戚夫人俯首帖耳,甘心称臣能逃避的了的?这些非怀不臣之心的宫娥女子,不是各个都只得引颈受戮吗?即便是戚夫人当真唯唯诺诺,百依百顺又如何?在这场血雨腥风的洗礼中,戚夫人作为刘邦最为宠爱的妃子,一定是首当其冲。
谁都有生存的权利,它由上天赋予每一个人,神圣不可侵犯。
戚夫人为了生存下去,她要向吕后亮剑!
不过女子的决斗和男子的决斗固然是不一样的。在古龙先生的《多情剑客无情剑》中,透过孙小红和林仙儿的决斗,我们十分清楚的看到了女子的决斗与男子的不同。在一场场血溅龙椅的宫廷杀戮中,男人最大的武器,是金钱、权力、功勋、出身、而女人的武器在于倾国倾城的美貌和让人神魂颠倒的温柔,和摄人心魄的眼泪。
戚夫人的剑光轻盈而凌厉,一招一式直取吕后的周身各处要害。
应该说戚夫人几近成功了,刘邦终于动了废长立幼的心思。不过刘邦动了这样的心思也不奇怪。刘邦无论如何他还是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了刘邦晚年,刘邦已然变得非常猜忌,曾经与他一并征战天下的袍泽兄弟,在他的眼中,已然向他磨刀霍霍,非但将韩信、彭越、英布这等当年歃血为盟的同盟战友,一个个死于他的明枪暗箭,就连萧何、卢绾、樊哙这等与刘邦一并起家的忠臣良将,也都是命运坎坷,险遭杀戮。
垂垂老矣的刘邦,身心俱疲的汉高祖,在那富丽庄严却又阴森可怖的宫殿中,寒冷的逼仄,疾病的侵蚀,让风烛残年的刘邦对身旁这个顾盼多情的女子,抱得紧一点,再紧一点……只要在那温柔富贵乡中,找寻一点难得的温存。哪怕是这热烈的拥抱之间,都是满满的荆棘,这荆棘能让平凡的躯体落下一身骇人的鲜血,可在那“高处不胜寒”的庙堂之上,总要义无反顾。因为这是胜利的荣耀,皇帝的尊严,都满足不了他的,人的情怀。
吕后的貌合神离,部下的离心离德,让刘邦与戚夫人抱得更紧。刘邦这一次要为戚夫人而战,为自己的庶子而战,他不惜与满朝文武为敌,不惜与自己的结发妻子为敌。晚年的刘邦似乎重新划分了敌人和朋友,刘邦似乎觉得能给自己家的温存的人,才是真心对自己好的人,为了她与满朝文武和结发之妻做最后的厮杀,都是值得的。
当然,刘邦之所以起了废长立幼的心思,还不仅仅是因为戚夫人,更多的也许是因为刘如意。刘邦之所以选择刘如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刘如意从长相到性格都和刘邦很像。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模式中很重要的一个现象,凡是君主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都倾向于选择一个像自己的。即便是最后没有选择这个和自己的长相和性格很像的儿子,而是否像自己也成为一项很重要的考量因素。究其原因,因为长相和性格更像自己的儿子,通常得到了更多的父爱,用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上的观点来说:父爱究其本质是人的社会身份和精神生命的延续,正如母爱是一个人生理生命的延续一样。
但是对于像刘邦这样的一代枭雄来说,如果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似乎很难选择一个像自己的接班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一个长期受英武的父亲的管束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性格中,一定更多的是持重的一面,是沉稳的一面。而无论是慈父还是严父,总是更疼爱小儿子多一些,因此二儿子与三儿子,却通常比较活泼开朗,长大之后,却更有可能继承了父亲那果敢、骁勇的豪强性格。而长子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更多的担当,总是会让性格更加内敛一点。而世袭的专制体制下长子与父亲的关系,也给长子心中蒙上了一层说不出的阴影。具体说来,长子总是要继承父亲的家业的,而能继承父亲家业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父亲的死去。而因此长子的身份,意味着每天站在父亲旁边等父亲死。这样的身份,对于父亲来说,自然是内心不快,而对于长子来说,内心压力更大。进退失据的长子,表现的好是抢班夺权,表现的不好,是不寻求上进。再加上身旁看着太子的眼前,千千万万,盯着这个炙手可热的位置,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除了当事人,也就没有多少人能明白夹缝之中求得生存是多么的不易。就算是明枪易躲,暗箭也是在难防。因为皇帝长子的母亲一般都色衰爱弛,不受皇帝宠爱,而幼子的母亲正是风华绝代的当年,三人成虎,又有多少男子顶得住日日夜夜的耳鬓厮磨,枕边私语?早在这父死子继的帝制形成之前,韩非就给这帝制下了盖棺定论。《韩非子·备内十七》中说: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语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则其为之反也,其母恶者其子释。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死见疏贱。而子疑不为后,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唯母为后而子为主,则令无不行,禁无不止,男女之乐不减于先君,而擅万乘不疑,此鸩毒扼昧之所以用也。
因此长子即便是没有谋逆之心,但也大多都是内敛,沉稳的性格。刘邦之前的秦始皇如此,刘邦之后的汉武帝、有唐一代的李世民,有宋一代的赵匡胤,有明一代的朱元璋,朱棣都是如此。而中国历史作为规律性的现象在告诉我们,凡是皇帝当过了三十年,他的太子一般都没有好下场。
刘邦当然不能摆脱这样的规律。谁也不能。
不过戚夫人的剑法虽然凌厉,攻势虽然迅猛,可究竟是没有根基的本事,她哪里会想到吕后的还手有如大江大河,绵延不断,滔滔不绝,罡风惊天,排山倒海一般将戚夫人连同刘邦都笼罩在她的掌风之下,刘邦和戚夫人,都被吕后扼住了咽喉。
四
戚夫人与吕后的决斗,不仅是女人与女人的决斗。
虽然戚夫人用出了所有女人能用出的手段,但是吕后不仅仅是女人。
吕后作为位高权重的皇后,自高祖斩白蛇起义以来,跟随高祖南征北战,九死一生,几度命悬一线,几乎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但是也就是因为历尽千辛万苦,吕后早已磨练出了比戚夫人更为坚韧的心理素质、更为果敢甚至狠毒的杀伐决断的性格与更为敏锐和冷静的政治头脑,当然还有因为曾经的辛苦而来的对自己的地位无与伦比的珍惜。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对任何能够对自己地位产生威胁的人,痛下杀手。这一点上,刘邦与吕后还当真是夫唱妇随,相像得很。
只不过刘邦为了保住地位将屠刀伸向了功臣,而吕后将屠刀伸向了后宫。
只不过刘邦只是为了保住地位,而吕后还要发泄私愤。
只不过有些人是刘邦与吕后共同的敌人,有些人不是。
不管怎么说,从三年反秦与四年灭项以来的丰功伟绩,加上吕后的皇后正统身份,让吕后在朝臣们当中建立了不可小觑的威望。且吕后好多吕家兄弟与侄孙如今也都位高权重,更别说吕后族中的女儿,也频频与刘氏宗亲和功勋重臣联姻,让吕后有了足够的政治资本。不说别人,就连几度挽救刘邦性命的樊哙,也和吕后的妹妹成了夫妻,结婚之日,其实与刘邦迎娶吕后是同一日。更不要说她身为皇后,又有嫡出的儿子,在法理和观念上早已立于不败之地。更重要的是,太子刘盈没有重大过错,不当被废,这让天下悠悠之口对刘盈充满了同情和支持。
戚夫人对吕后的这场决斗原本就是不对等的。
岂止是不对等,简直是螳臂当车,蚍蜉撼树。
不过自古此类不对等的决斗,不是有悲剧性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悲壮与崇高。就是戏剧性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名不副实的滑天下之大稽的可笑嘴脸。不过戚夫人究竟属于哪一种呢?似乎也是有一点悲剧性的,只不过这种悲剧性,并不完全是悲壮,更多的是让人产生了一种怜悯的悲凉。
吕后的反击稳健而有力,尽管吕后在反击之时,似乎也一度处于被动。
第一步,吕后跪谢周昌。
若不是丹书青史,白纸黑字记下了吕后是如何跪谢周昌的,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想见吕后这样一代枭雄,也有向人下跪称谢的时候。
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史记·张丞相列传》
《史记》寥寥数语为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首先,吕后是绝不会坐以待毙的,她时刻密切的关注着事态发展的一举一动。朝廷上有什么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她的眼线。不然为什么刘邦与周昌谈论如此机要的问题,吕后居然能在东厢房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次,刘邦本人对朝臣的反应,还是十分忌惮的,看着周昌这样的反应,刘邦并没有勃然大怒,这固然反应刘邦本人虽说极尽帝王狡诈之能事,却也当真发自内心的崇信英雄。不然如周昌这样的人,又如何做的了直言进谏的名臣楷模?第三,吕后这般飞扬跋扈,颐指气使的女主,都要对周昌下拜,可想而知,此时的吕后已然被逼入山穷水尽的绝境,她不得不自降身份来感谢为她奔走呼号的正人君子们,可见吕后此时的处境已然是危机四伏了。
若说起来,支持吕后的又岂止周昌一个?满朝文武,谁人不是站在了吕后一边,身为太子太傅的叔孙通,便第一个反对刘邦,而且是拿出了“吾以吾血荐轩辕”的架势。
汉九年,高帝徙叔孙通为太子太傅。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高帝曰:“吾听公言。”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虽说不是刘邦的开国重臣,也没有在反秦和灭项中,立有不世战功,但整个大汉的制礼作乐,出自叔孙通一人之手。功勋藏于盟府。位高而权重,一言九鼎。这般人物居然不惜以生命要挟刘邦,不能废立太子,且板着脸教训刘邦连开玩笑都不能谈及此事,由此可见,朝中反对废立太子之声,人声鼎沸。事实上翻遍《史记》我们也没有找到一个支持刘邦废立太子的朝廷重臣,刘邦在这件事上,让本就处境孤立的他,又一次变成了孤家寡人。而真正给刘邦致命一击的,是张良。
张良是不是反秦与灭项期间,功劳最大的人,倒是见仁见智。但张良一定是刘邦最为尊重的人。众所周知,古人对他人的称呼,以称呼其字为尊。而刘邦称呼张良,从来都是叫“子房”。而其他人无论功劳再大,也都是直呼其名的,萧何、樊哙、韩信、陈平,无一人例外。
这虽说与张良足智多谋为大汉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张良作为曾经韩王的属下,与刘邦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即便是再日后的论功行赏的时候,刘邦也让子房“自择齐三万户”。而张良却只选择了“留”地封侯。张良就这样半官半隐的身份,也获得了刘邦更多的尊重,事实上刘邦对于所有功臣的猜忌中,唯独没有猜忌的也就是张良。这样的人物在刘邦面前说话自然是有分量的。不过张良从来都是一个聪明人,他甚至可能是整个秦末到汉初最为聪明的人,楚汉年间是一个英雄辈出,豪杰四起,需要英雄,也制造了英雄的年代。但是若是论既有战略眼光,又有奇谋睿智,还懂得权变之术的人,大抵只有张良一个,陈平、范增、韩信、萧何、项羽,都因着缺其中几项不敌张良。张良这样的人物,规劝刘邦自然不能说的太过直白。一来他的身份和他的性格不适合直言极谏,二来他也许就是因为他懂得奇谋巧言,才获得了刘邦无比的尊重。
但不管怎么样,张良一计搬出,给了戚夫人致命的一击。
第二步,搬请商山四皓。
说来张良起初是并不很想对这件事出主意的,这毕竟虽是国事,却也是刘邦的家事,张良不愿多说。但后来吕后命自己的大哥吕泽反复的请张良献技,张良才出了这最为致命的主意。
吕后乃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史记·留侯世家》
商山四皓的出现,果然给了戚夫人致命的打击。张良从来没有错过。
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曰,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之,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史记·留侯世家》
从此以后,刘邦再也没动过废立太子的念头。
五
刘邦征战英布的时候,已经是负有重伤了。且刘邦原本就疾病缠身。三年反秦,四年灭项,接下来是接二连三的平叛和白登之围,刘邦几乎就没有走下过战马。身心憔悴的刘邦,此时已然再也没有力量料理这铁桶一块的群臣官僚,哪怕是群臣官僚还好,可商山四皓代表的是天下之人的悠悠之口,太子众望所归,一呼百应,行将就木的刘邦又哪里拗的过天下大势?
刘邦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可不愿意也要愿意。
没有人能够想象刘邦看着商山四皓远去之时内心的悲怆与苍凉。
那花白的头发下,褶皱横生的面孔,空洞的双眸黯然无光,深不见底的黑暗中,满满都是凄怆,满满都是悲伤。他拥有这个天下了吗?不,他仅仅拥有的是这把龙椅,他能决定将龙椅交给谁吗?不,他不能。要知道那商山四皓可是他矮下身子邀请了多年,都未曾请来的山中名士啊……
为什么他们毫不犹豫的站在了太子这边?为什么?他刘邦不懂。
但他心里明白的是,不管自己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他一手打造的天下,正在渐渐的离他远去,他并不是天下的主宰,并不是……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刘邦《鸿鹄歌》
是啊,鸟儿长大了,翅膀长硬了,谁又能管得住呢?
可想而知,刘邦唱出这四句诗来的时候,在凄凄惶惶的宫殿上,伴着内心的凄风苦雨以生命的力量,在最后的呐喊,撕心裂肺的呐喊。他让戚夫人随之起舞,想来戚夫人的舞姿此时是那样的超凡脱俗,引人入胜,也许她一生一世也没有过如此动人的舞姿,只因这是用生命在舞蹈,这样的舞姿本就是高洁、凄凉、悲怆、却又无法习得的。
杯盘狼藉,宾客散去,光影摇曳,舞袖轻扬。
顾盼回眸之间,多少苦涩和心酸;长袖飘飘刹那,多少悲凉与愁苦。
戚夫人点点清泪融化在心头,都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让人痛彻心扉。点点舞步,仿佛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告别,为自己的生命告别,为自己的政治生命洒泪告别。是的,戚夫人的政治就此生命结束了,无论生也好,死也好,戚夫人只能成为任人鱼肉的失败者。她心心念念了一生一世的荣耀,随着刘邦的心死,早晚都要灰飞烟灭。就好像虞姬最后的舞姿一样,戚夫人的舞姿也是在告别,只不过虞姬是向项羽告别,而戚夫人是向自己告别而已。
烛影摇曳之间,戚夫人这位被世界抛弃的惊鸿,仿佛瞧见了张良那志得意满的神色,瞧见了刘盈那泰然自若的模样,瞧见了吕后那得意洋洋的狂笑,瞧见了自己栖栖遑遑的结局……
想来若是回到十多年前,戚夫人小轩窗,正梳妆。戚夫人仿佛从天而降,落在刘邦的马背上,如玉的模样清水般的目光,一颦一笑都让刘邦心发烫。刘盈就好像那展翅高飞的鸿鹄,头也不回的展开那一双翅膀。他们寻觅着方向,可方向又在何方?一声叹息将戚夫人一生变凉。刘邦站在那万人中央享受着万丈荣光。他当然可以看见戚夫人的眼中依然闪着泪光,戚夫人没有那种力量,想忘也不能忘,直等到漆黑的夜晚,痛哭一场,叫一声我亲爱的君王。
刘邦与戚夫人,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
五
安排了继承人,刘邦不就也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刘邦还是给戚夫人安排了一个不错的归宿,至少在刘邦心中这是一个不错的归宿。刘邦任命先前直言进谏的周昌做了赵国国相,预以此保护刘如意。可见刘邦也明白,吕后终有一天会痛下杀手。而若是刘如意做了赵王,只要赵王健在,吕后就不敢拿戚夫人如何。
可这世上又有多少人,真的能料得到身后事呢?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那个长寿的人的。
刘邦死后不久,吕后就下令捉拿戚夫人,残忍的报复终于拉开了序幕。吕后先是将戚夫人囚禁起来,日日做重活来舂米。也许是上天也可怜戚夫人,还要在丹书青史上,给戚夫人最后一点表现的机会,戚夫人舂米时所唱的《舂歌》也流出了下来。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谁使告女。
——戚夫人《舂歌》
即便是如今听闻这样的哀怨之声,我们还哪里想见一个颇有野心的女子咎由自取?这分明是一个可怜的宫娥苦苦乞怜的悲鸣。然而这样的悲鸣未能换来吕后的同情,反倒却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很快,赵王刘如意成了吕后的目标。先是宣调刘如意进京。可因为周昌是国相,周昌身负托孤之重,执意不肯让刘如意前往。吕后却招周昌来京城。到京城以后,劈头盖脸斥责了周昌。我想周昌自然是寒心的。这哪里是曾经有恩于对方的吕后?此时的吕后早已把跪谢周昌之事,忘了个一干二净。若是论常人之情,当年周昌为自己立下了赫赫功勋,即便是有心要杀刘如意,也要看在周昌的面子上,放刘如意一马。但是吕后当然是和刘邦一路货色的人。那些开疆拓土的功臣,也都说免就免,说杀就杀,哪里还在意有拥立之功的周昌?
不过殊堪玩味的是,周昌此时什么话都没说。或许是因为他什么话都不用说,或许是因为他什么话都不敢说。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从另一面看清了刘邦这个人。明君与贤臣其实是有知遇之恩,天作之合的。周昌之所以能在刘邦一朝成为名臣,就是因为刘邦是一代明君。不然为什么周昌这样的直臣,在吕后当政期间,便什么主张都没有呢?
可见刘邦和吕后,终究是不同的。
周昌很快离开了赵国国相的位置,没有了保护的赵王刘如意,被迫进京。而此时汉惠帝刘盈大概也知道母亲的意图,将自己的弟弟保护了起来,形影不离的追随在身边。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吕后终于找到了机会,将赵王刘如意毒杀。
接下来的吕后便更加肆无忌惮的了。以震惊古今的最为残酷的方式虐杀了戚夫人。用《史记·吕太后本纪》的说法叫做:“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是的,一个心智正常的人,谁能做出这么泯灭人性,丧心病狂的事情来呢?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现实的逼迫,才把吕后塑造成了这样的魔鬼,是生活的磨砺,还是生性使然?但无论有多少人认为吕后情有可原,认为此举是严惩小三。吕后作为虐杀和反人道的代表,将会被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吕后开创的这一先河后来被好多宫廷杀戮所利用。后世武则天虐杀王皇后与萧淑妃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这种虐杀的延续。用孔子的话说:“始作俑者,得无后乎?”
是的,也确实应当无后了,在这一点上,吕后也遭到了应有的报应。吕后的儿子惠帝刘盈,在母亲的淫威下变得郁郁寡欢,最后英年早逝。其实刘盈心中总是要疑问的,这个天下究竟是谁的天下?
我是皇帝,为什么自己的弟弟都保护不了?
我是皇帝,为什么连母亲的杀戮都制止不了?
我为什么不能和我的兄弟成为好朋友呢?只因为我是皇帝吗?
这个天下先是我父亲的,后世我母亲的,永远不是我的。永远不是……
吕后在这一点上,是一个可怜的失败者,她剥夺了别人儿子的生命,同时也为此葬送了自己儿子的生命。血腥无比,处心积虑的复仇,到最后留下的却全都是毁灭。敌人和自己全方位的毁灭。
不管戚夫人是不是真的值得可怜,可中国人总是可怜和同情弱者的。戚夫人死后还是受到了一定的礼遇。在戚夫人的家乡定陶,树立起了戚夫人的庙宇。在荡平诸呂之后,戚夫人也被更好的改葬。而其他地方也因为同情戚夫人也建立起了戚夫人的衣冠冢。甚至戚夫人还一度被封为了厕神和花花神。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正月令记载:“元宵请戚姑之神。盖汉之戚夫人死于厕,故凡请者诣厕请之。今俗称七姑,音近是也。”而《蒋孝廉西征述异记》称:“凡天下名花,百余种,各有一神司之。其历代后妃,以至民间淑媛,或生前容德兼美,菁英未散,或抱沉冤以没,精灵不泯者,皆为花神。前汉后妃为神者,仅九人……其纤腰绰约,顾眄生姿,手执桂花者,戚夫人也。”
这也算是戚夫人最后的一个最不圆满却相对圆满的归宿了吧。
七
一场凄凄惶惶的人间惨剧,就这样伴随着鲜血开路的杀戮走到了结束。
刘邦与吕后和戚夫人的死,让这一段啼笑皆非的爱恨情仇划上了并不圆满的句号。是的,这个句号就好像阿Q笔下的供词一样,并没有画圆,却永远也画不圆了。后世的王子皇孙、妃嫔媵嫱还会不断地在这个圆下面画自己的圆,不过只不过是越画越不圆而已。
当这场满台鲜血的大戏,缓缓拉上大幕的时候,我们总是要追问,究竟谁是幸福的?
刘邦幸福吗?不。他戎马一生,从斩白蛇起义便颠沛流离,一败再败,虽说是屡败屡战,却九死一生。在秦军的隆隆战鼓中,在鸿门宴项庄舞剑下,在项羽的穷追猛打中,在白登山上匈奴的层层围困下。几度命悬一线,几度死里逃生。更不要说后来和朝臣的斗智斗勇,接二连三的平叛。刘邦这位马上天子,想要下马过几天清闲日子,历史和天下都不会给他这样一个机会。即便是刘邦想要重新过回泗水亭长那样过几天乐在逍遥的日子,难道还回得去吗?
若是真的回得去,刘邦又如何会在衣锦还乡时高唱大风悲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面对着大汉天下的风起云涌,哪里能威震海内,哪里能衣锦还乡,哪里寻得猛士来保家卫国,家、国、天下,人生,爱情,亲情,友情,欢乐,痛苦,幸福、悲伤,操劳的一生究竟给刘邦带来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现在的生活是他想要的吗?他的人生真的比项羽更加的辉煌吗?这一切的一切,没有人给他答案。
刘邦的人生回头无岸。
戚夫人是幸福的吗?不。当然戚夫人除了惨死在吕后的手中这显而易见的不幸之外,戚夫人从反秦之时开始,凭借着美貌,才华,歌喉,舞姿,紧紧追随在刘磅左右,可时时面对着吕后排山倒海而来的逼迫,戚夫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便是真的赢了吕后,自己的儿子坐上了皇位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操劳一生,终老后宫?戚夫人的爱情也永远的逝去了,前些日子热播的《甄嬛传》中甄嬛倒是打倒了所有的对手,位临至尊,可到头来不幸却要蔓延在终身。后宫带给她的一样是悲剧。
吕后是幸福的吗?不。吕后自打和刘邦成亲以来,家里家外之事,都是由吕后操持。且吕后彭城大战之后,身陷敌后两年之久,其中辛酸苦楚,非亲历者不能明白。自打灭项之后,与刘邦又是貌合神离,虽说在政治上二人上下其手,勠力同心,可对于吕后来说,已然没有了家的温馨,没有了家的情怀。
她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合格的妻子,合格的爱人。
也许她想成为这样的女子,但是历史没有给她机会,刘邦没有给她机会。
而直到后来,吕后与刘邦一样,管得了身前,但管不了生后,吕后死后没有多久,周勃和陈平与刘氏宗亲就联起手来荡平诸呂。吕后苦心经营的政治格局,灰飞烟灭。连心爱的妹妹也让人乱棍打死。吕氏一门外戚,从此退出大汉的历史舞台,一去不复返。
历史留给吕后的,一样是毁灭。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一群可怜的人,他们的人生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可人的欲望就真的是能够轻而易举的战胜的吗?在这条不可回头的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得太匆忙,拥抱着并不真实的欲望,来不及也等不及回头欣赏,因为这血腥与残酷的历史,永远遮不住伤。
失败者只是成功者的失败者,可面对历史和人生而言,最为幸福的刹那芳华,永远未必属于哪个成功的人。
至于人性璀璨的光辉属于虞夫人还是戚夫人,自有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