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的缩头乌龟和背石大象
治隆唐宋碑的缩头乌龟

这些天闲翻清明春游明孝陵的照片,发现孝陵碑殿里著名的“治隆唐宋”康熙御碑,驮碑龟趺头部那么短小,像个缩头乌龟。题字的康熙爷都对着朱洪武神位三跪九叩了,奉旨刻碑的曹寅竟然还敢偷工减料,想想也不可思议。那这位龟仙人又是如何变成今日尊容的呐?

按照通常的说法,太平天国战乱,孝陵地表建筑几近毁于一旦,碑殿塌毁,这块御碑也不能幸免,破损倒地。同治年间重修孝陵,碑身被扶起粘合,至今补痕清晰可见。 但查看历史照片,可以看到太平天国战乱后,碑殿虽毁,“治隆唐宋”御碑碑身却是大致完好的,龟趺头部也是原貌,抬头昂然,不是现在缩脖子的模样。而另一张照片中,可以看到几块碑已用石墙固定,“唐”字下的裂痕依稀可辨,龟趺头部也已雕成现状,而御碑碑额却不翼而飞。此时碑殿尚未建设,故而可以推知,“治隆唐宋”碑是在太平天国战乱后,同治八年(1869)重修碑殿前被折断的(如果能够考证出上面两幅照片的拍摄时间,时间范围更可以缩小,希望有知晓年代的豆友赐教)。 御碑折断的具体原因,今天已不得而知,但猜测也许与碑额有关。否则砌墙修缮时,不可能把重要的代表皇命的“御书”碑额扔掉不管,除非是御碑碑额正巧砸到龟吻摔了个粉碎,不然就可能是有人乘着当时社会混乱,不知什么目的推倒石碑抬走碑额。或者石碑因自然风雨雷电或人为原因倒折后,碑额被人借机抬走了。。一个猜测。

总之因为某个不为人知的原因,一场劫难后,御碑的龟趺头部,很可能是被断砸下来的碑身砸毁,在日后清廷维修孝陵时,就让人在毁损头部重新雕刻,于是成了今天这幅缩头昂下巴的模样。

大象背上的石子 查看明孝陵神道的历史老照片,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石象背上总是有很多大小石块堆积其上,而其他神兽则没有这一负担。这一现象从何时开始已不得而知,反正孝陵最早的老照片,1865年法国人所拍摄的石象背上,就已经积满了碎石,可见这项“传统”已然延续了很久。

扔石头的原因今天已无从知晓了。历史上一些传统本来就是无心之作,逐渐衍化传说形成。象背上扔石子,也许只是牧童们的无心玩乐,或者踏青男女的游戏之举,结果被他人效仿,逐渐编造出各种所谓的吉祥传说。也可能是国人素来相信“太平有象”一语,于是往象身上扔石子祈福,跟今天跑景区扔钢镚儿的风气一样。反正传到最后,太平天国失败后洋鬼子通商进了南京,有空就雇个毛驴找些轿夫去郊区瞎逛,不知哪位假洋鬼子导游,亦或洋人雇佣的杂役,给洋人解闷聊起甚或编出这么个中国人传说,如果有人能把石块扔到石像背上不跌落就会交好运,进而迎合老外口味添油加醋,说什么情侣各在两头石象背上扔一个石子就可以百年好合永远相爱地老天荒杰克肉丝云云,于是傻老外们也纷纷开心的往石象背上扔起了石子,并在石象身边拍照留念,所以今天流传下来的明孝陵石像路上的石像生照片,以石象最多。至于为什么不往其他石像生背上扔呐?因为石象高啊背阔圆滑,不好扔啊,其他神兽哪怕是高度仅次于大象的骆驼,站着手就搁背上了,有啥意思。。


这一“传统”在中国算是失传了,但却仍保留在西人的记忆中,现在还有过相应的创作反映。当然了,作为一个对景区胡乱投钱都反对的国人,我是坚决反对复原这一历史“传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