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释手的“简奥斯丁”
又看了一遍简奥斯丁的《劝导》,是时候和简奥斯丁说拜拜了,早在很久之前就有看过她的《傲慢与偏见》,她的6本小说翻拍的电影也看过好几回了,前些日子尤其怀念她的小清新式的乡村田园风,索性把她写的6本作品都买回来了,然后遍每日沉迷她笔下的小世界里,时而告诫自己要像他们生活的那样优雅,时而告戒自己要像女主人公那样低调善良,时而告诫自己不要被资本主义世界观里虚荣浮华的生活表象所侵蚀,时而感慨中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我总是喜欢给东西排名,哪个是最喜欢的歌手,哪个是最喜欢的电影,哪个是最重要的人,哪个是最喜欢的作家,也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会最喜欢简奥斯丁的书------论文采,她的文字没有莎士比亚那么优美生动,论深刻,它没有狄更斯的作品那么把社会揭露的赤裸裸,比她写得好的作家,恐怕不止一个两个,可是,我就像是毒品上瘾了似得喜欢她的东西,想了很久,我给自己找了那么一个解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只有说它表达了多有意义的主题,它揭露了多深刻的社会现象,或是说它用了多么巧妙的手法,只要她能引人思考反省,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就是一部好的作品;而一个作家,只要他能够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用自己的作品阐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读后让人过目不忘,让人怀念,带给人美好,那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作家。简奥斯丁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她一生作品很少,只写了6部小说《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劝导》,作品的风格都是描写英国乡村社会里绅士淑女之间的爱情,她的每部小说写的都是一山一亩一分田的小天地,活生生的再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社会里没有被工业化污染的乡村的生活方式。不得不承认,虽然那个社会的价值观是我无法认同的,但是那个年代英国乡村的生活方式却深深吸引了我,没有那么多工作生活的压力,没有房贷车贷的烦恼,每天到郊外散步,参加舞会,宴客聚会,读书写字,弹琴画画,到教堂做礼拜等等;很羡慕他们的休闲安逸的生活方式,我想这也是很多现代人渴望而不可及的。 当然,作为一个受了二十多年社会主义文化熏陶的人,要在那个社会阶级观念如此严重,虚荣浮华,追求享乐的生活方式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社会里生活,想必我也会过得极为痛苦,所以美好的总是不存在的,简奥斯丁对这些价值观也是极其唾弃的。
奥斯丁的作品的风格都是比较小清新式的,用的都是比较轻松诙谐的描写,即使是批判,也是通过赞扬来反讽,没有那么地沉甸甸,世界也没有那么的破败黑暗,读起来时感觉如一股明媚的春风佛面而来,总是不自觉地让我想起林徽因写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很是美好。她的作品,全都是童话似的结尾-------王子和公主经历磨难最后幸福而美好的生活在了一起,这是唯一我不喜欢的地方,我总是比较喜欢以悲剧结尾的作品,执拗地认为喜剧虽美好,而悲剧却更打动人。我想,之所以有这样的风格,跟她自己的生活经历也有很大关系,她自己也是生活在英国的小乡村里,家境富裕,生活在一个舒适安宁的小天地里。不得不承认,简奥斯丁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述非常的厉害,通过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将人物塑造的丰富而饱满。很喜欢她笔下的女主人公(爱玛除外),大多都是一个风格的人,尤其喜欢《劝导》里面的安妮,理智冷静,善良低调,不虚荣不矫作,有主见有想法,默默付出而不求回报,虽然生活在一片虚荣浮华的泥淖之中,却保持自己的秉性,出淤泥而不染,而她,也成了我生活中楷模;其它的主人公也大多是此类风格。
六部作品中,最喜欢的当属《劝导》,一是很喜欢里面女主人公的性格,二是里面有很多心理活动的描写,描写的非常细腻与生动。当然《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也是非常喜欢的作品,当初也是因为《傲慢与偏见》,喜欢上了简奥斯丁。都说写文章需要阅历丰富,需要多走多看,可是简奥斯丁一生没有去过很多地方,一直生活在一个宁静和谐的小天地里,无忧无虑,也正因如此,她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的黑暗,她才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乡村田园风,没有那么多的社会矛盾,没有暴力,没有压迫。而我,也是一个没有见过多少世面的人,见不得不和谐与黑暗,这也是迷恋她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我总是喜欢给东西排名,哪个是最喜欢的歌手,哪个是最喜欢的电影,哪个是最重要的人,哪个是最喜欢的作家,也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会最喜欢简奥斯丁的书------论文采,她的文字没有莎士比亚那么优美生动,论深刻,它没有狄更斯的作品那么把社会揭露的赤裸裸,比她写得好的作家,恐怕不止一个两个,可是,我就像是毒品上瘾了似得喜欢她的东西,想了很久,我给自己找了那么一个解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只有说它表达了多有意义的主题,它揭露了多深刻的社会现象,或是说它用了多么巧妙的手法,只要她能引人思考反省,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就是一部好的作品;而一个作家,只要他能够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用自己的作品阐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读后让人过目不忘,让人怀念,带给人美好,那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作家。简奥斯丁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她一生作品很少,只写了6部小说《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劝导》,作品的风格都是描写英国乡村社会里绅士淑女之间的爱情,她的每部小说写的都是一山一亩一分田的小天地,活生生的再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社会里没有被工业化污染的乡村的生活方式。不得不承认,虽然那个社会的价值观是我无法认同的,但是那个年代英国乡村的生活方式却深深吸引了我,没有那么多工作生活的压力,没有房贷车贷的烦恼,每天到郊外散步,参加舞会,宴客聚会,读书写字,弹琴画画,到教堂做礼拜等等;很羡慕他们的休闲安逸的生活方式,我想这也是很多现代人渴望而不可及的。 当然,作为一个受了二十多年社会主义文化熏陶的人,要在那个社会阶级观念如此严重,虚荣浮华,追求享乐的生活方式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社会里生活,想必我也会过得极为痛苦,所以美好的总是不存在的,简奥斯丁对这些价值观也是极其唾弃的。
奥斯丁的作品的风格都是比较小清新式的,用的都是比较轻松诙谐的描写,即使是批判,也是通过赞扬来反讽,没有那么地沉甸甸,世界也没有那么的破败黑暗,读起来时感觉如一股明媚的春风佛面而来,总是不自觉地让我想起林徽因写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很是美好。她的作品,全都是童话似的结尾-------王子和公主经历磨难最后幸福而美好的生活在了一起,这是唯一我不喜欢的地方,我总是比较喜欢以悲剧结尾的作品,执拗地认为喜剧虽美好,而悲剧却更打动人。我想,之所以有这样的风格,跟她自己的生活经历也有很大关系,她自己也是生活在英国的小乡村里,家境富裕,生活在一个舒适安宁的小天地里。不得不承认,简奥斯丁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述非常的厉害,通过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将人物塑造的丰富而饱满。很喜欢她笔下的女主人公(爱玛除外),大多都是一个风格的人,尤其喜欢《劝导》里面的安妮,理智冷静,善良低调,不虚荣不矫作,有主见有想法,默默付出而不求回报,虽然生活在一片虚荣浮华的泥淖之中,却保持自己的秉性,出淤泥而不染,而她,也成了我生活中楷模;其它的主人公也大多是此类风格。
六部作品中,最喜欢的当属《劝导》,一是很喜欢里面女主人公的性格,二是里面有很多心理活动的描写,描写的非常细腻与生动。当然《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也是非常喜欢的作品,当初也是因为《傲慢与偏见》,喜欢上了简奥斯丁。都说写文章需要阅历丰富,需要多走多看,可是简奥斯丁一生没有去过很多地方,一直生活在一个宁静和谐的小天地里,无忧无虑,也正因如此,她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的黑暗,她才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乡村田园风,没有那么多的社会矛盾,没有暴力,没有压迫。而我,也是一个没有见过多少世面的人,见不得不和谐与黑暗,这也是迷恋她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