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化的艺术03
在已经哲学化的艺术中,艺术家停留在自我思考的幻境之中。在这里他们需要的是对世界、对自身的审视与想像,然后通过外在形式加以表现,思考的过程往往是重中之重。所以众多的艺术家放弃了对艺术技巧的琢磨转而拿起了哲学书籍细细品味,干起了哲学家该干的事情。思想的开源带来的是作品的多源化,而思想的资源成为了艺术家们最稀缺的东西,一旦有某种思想崭露头角,大批艺术家就会蜂拥而至。如在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的支持下,众多的艺术家开始仿制或挪用前人的作品以为已用,这不是创造力萎缩而是理论的强化。有些艺术家也谋求形成独立的理念,借用外在多样的形式表现属于自身的思想内含,这些思想往往是奇葩类的古怪幻想。如达明·赫斯特将一只保存在充满甲醛的玻璃柜中的鲨鱼命名为“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的作品,似乎反应了作者对死亡的诠释,谋求观者对死亡的进一步思考。事实是作品本身并不具有某种深刻性,它与摆放在超市中的鱼类食品没有本质性差别,而庞大的体积与立体化的呈现所具有的震撼力只停留在奇怪的冷漠与荒诞感之中。可能有人说这就是作者所要的,但我们不得不说这种呈现方式与其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核既无明确的联系又显得浅薄而滑稽,观众离开展览馆会轻易的将作品抛到脑后,不留一片云彩。这正是如今艺术品的共有特征,艺术家谋求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某种思想,而无论是思想还是表达方式都显得幼稚可笑,几乎不会给观众留下任何深刻的记忆。艺术与美学分离之后,试图通过思想的表达使艺术具有魅力,但结果是徒劳,这只是艺术家的主观幻想、一厢情愿,其作品同样是苍白的,缺乏持久的魅力,最终只能成为历史的尘埃。 具有康德美学观念的艺术与当今以哲学思想为目的的艺术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理念。如果有可能甚至可以用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汇来指设,在这里艺术出现了断层。由于艺术与美学的分离所带来的艺术史的终结,使艺术成为了抛开美学无所不为又无所为的新物种。在历史上,艺术所具有怎样的品质,成为开释人类精神世界的工具,而如今的艺术是否还具有这样的品质?从现时代的时代特征来看艺术已经不具备这样的特质,这是由于现时代扁平化、均质化及庸俗化,使艺术那种神圣的精神气质丧失殆尽。人们过度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损失了对精神信仰的渴望,使大众停留在普遍平庸的状态下。艺术自身由于美学观念的分离,呈现出哲思化的艺术特质,从而使艺术成为一具抽出骨架的肉体,软绵绵的堆在那里看不出明确的形体。尽管多样繁杂但无法让人们感受到它的魅力,因为没有骨架的肉体终究是一块烂肉最终成为蠕蛆寄生的场所。回顾历史,艺术所具有的重要使命是承载人类的精神内核,用外在形式加以表现,使艺术家与受众通过作品进行沟通,形成情感的交流,这是人类精神得以释放,得以相互交融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听莫扎特的音乐时我们感受到的是舒缓优美身心愉悦的旋律,因而处在极度舒服享受的状态之中,这就是艺术所就具有的魄力。在艺术中多以音乐和诗歌作为范式,因为它们中有种对声音和语言的直觉性韵律美的把握,在绘画中抽象绘画更具有这种气质,这就是艺术中所谓的移情。艺术中的审美支撑着艺术的独有魄力,也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所以在黑格尔那里艺术与宗教、哲学共同成为“绝对精神”获得自我现实的不同层面。艺术的价值得以体现与美的呈现是一体的,离开美单独去表现艺术,它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当代艺术走向平庸的重要原因。对思想的表达自然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但如何表达,抛弃美而独立的谈思想,只能使艺术缺憾魅力,堕入平庸。离开了艺术的美又是什么命运呢?现时代的美已经融入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它与复制相结合,通过网络等公共媒体,成为商品符号的外衣,左右着大众的生活、娱乐方式。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审美的时代,而艺术独占审美的时代已经过去,最终美也因失去艺术的支撑而失去其精英地位流于平庸,与大众文化合流。以上就是艺术与审美的共同命运,这种命运不简单来源于两者的分离,而更重要的是现时代的时代特征,它来源于世界的庸俗化。 那么,我们如何面对艺术,是否要继续进行艺术创作,看到大量的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信心满满的拥入这个圈子,带着对艺术的梦想,带着对成名成家、一夜暴富的憧憬蜂拥而入、盲目跟风。我们要持一种冷静的状态,这需要的是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的对世界审视的双眼,这种思想是个人主义的,是需要具有独立人格的少数人才可以做到。当少数人真正看到了如今艺术的本质,他们会主动放弃对艺术的执着,抛弃艺术的幻觉,转而将精力与才华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从事某种与手工艺品相当的作品制作成为我的想法,在这里没有利益熏心,只有单纯的喜爱。在创作过程中不必搅尽脑汁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思想,然后标新立异的去表现,只需要沿着自己喜欢的方式,享受创作的过程,这里面没有功利的目的,只是单纯的感受创作过程的快乐。最终完成的作品也不谋求获得巨大的利益,可能仅仅是摆在自己的房间欣赏它造型的优美,享受简单直接的愉悦。这种方式是老庄的方式,是寻求清净不为,不执着于名利的方式,与禅宗简单朴素的将禅修融入生活的方式如出一辙。在这里艺术已经不是高深莫测的思想体现,也不是精神追求的有效载体,而是将主观审美融入作品而获得的精神愉悦。这里失去了宗教似的信仰追求,也没有了寻找终极价值的冲动,只留下淡淡的快感,这里是少数人对世界理解的方式,当他们看到世界的本质,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并解决,但绝不会从众。这基于清醒的头脑及独立意识的形成,少数人可以孤独的独行但绝不愿意世俗平庸,正如叔本华所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当少数人认识到艺术的本质同样会选择属于自己的方式去直面现实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会削去艺术虚幻的外衣寻求它的本质内核。这是少数人对艺术的状态,它既不执着于艺术的价值,又不会完全抛弃艺术创造,而是将艺术作为自我实现的一个手段,将美融入艺术创作之中,获得创作的快乐及愉快的审美体验。我们无法改变世界庸俗化的现状,也无法阻止大多数人的异化,成为快乐的机器人。拥有清醒的头脑,认识世界的本质并沿着自己的思路寻求存在方式是我们可以做到的,这是自我救赎。我们无法唤醒大多数,但我们可以保持自我的独立性,我们不必在艺术中寻找慰藉,而要成为艺术理念的主人,不必在艺术中谋求获得名利而使自己庸俗化,而我们可以在艺术创作中寻求快乐使内心平静。艺术已经失去了成为人类精神寄托的可能性,但它依然是生命中不可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生命由于意义之光照亮而反射出的点点辉光,这闪光是那么的优雅迷人,通过双眼映入少数人的内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