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6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岛国的女子在他的镜头下如此美丽
最近看了吵得很火的《东京女子图鉴》,作为Linsane十几年来第二次看的日剧,剧情表现还是很不错的,姐妹们可以适当参考一下剧里形形色色女生的人生选择和思考。作为剧后反思,还是建议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还是真理。
今天Linsane来聊聊经典日本电影。 原文已在公号Linsane首发了。
作为日本电影史上的四大电影巨匠之一,小津安二郎以细腻地刻画人物情感,对父母与子女关系最情有独钟而著称。
由于亲历战乱和战后重建,小津的电影总带着淡淡的忧伤。也因为自身家庭经历的缘故,小津的电影总在表面的平静恬然里流露出对家庭中子女成人后与父母关系的微妙转变所怀有的无奈心情。

小津是文艺青年偶像,异常敏锐,对美的发现极为精准,对现实生活却漠不关心:战争的胜负、名利声望、财富累积,他所关心的是花瓣凋零时应配什么样的音乐才能成为电影镜头,什么样的食物才能搭配此时此刻的心情。作为在战争中垂着鼻涕度日的消极分子,小津本应是反战电影的绝佳导演。但是小津一辈子也没拍过反战电影,用他自己的话讲:“我是卖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他的豆腐,就是变化时的原生家庭关系,即“嫁女”。
在小津的诸多代表作里,有几位佳人,因为小津的电影成就了她们,也或许因为佳人的故事传为佳话,才让小津缓慢的长镜头和低角位拍摄里传递出佳人静美。

♥ 她是缪斯
提到小津,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原节子。这位与小津合作出了他最为满意的三大电影之二的《晚春》与《东京物语》的女主角,人们传说每逢小津的忌日原节子总是会到墓前供奉一支玫瑰。 佳人一生独身,才子终身未娶,影迷们难免会有美好的浮想。
与小津合作的六部作品将原节子最本真的坚强、贤惠、智慧的性格特点发挥到极致,在最具代表性的《东京物语》里,人们看到了最好的小津,也便有了最美的原节子。

在《东京物语》舒缓节奏和平淡叙事里,难掩内心寂寞和大时代的变迁。小津内心若无大喜大悲之境,而通过原节子在剧中表现的贤淑温情、隐忍克制和剧末掩面而泣“我不是什么好人,我很狡猾,我不象父母想的那样总是怀念昌二”的感情流露,都成为小津电影美学的写照。



有人说,小津的电影不是上了年纪,可能看不懂。也有人说,原节子过分恬静而寡淡,缺乏演技。看了《东京物语》才深刻地体会到,两者相合,便正是:于秋日看落叶,于林间听雨声,一切却是如此完美。

Linsane第一次看小津电影的时候觉得很冗长拖沓,因为总是日常生活的画面,重复琐碎的生活细节,平淡的对话,几个有限的面孔穿梭于镜头间,多数情况下静止的机位和静止的视角,甚至有些画面切换过于跳跃,完全不同于好莱坞美学。

看了《东京物语》,这才感受到小津电影的深刻。父母年纪大了去东京拜访子女,亲生子女碍于自己生活的忙碌,把接待父母当成了人情世故,唯有原节子所饰的二子的遗孀不辞辛苦地招待。母亲病逝后,亲生子女更是第二天就离开,留着孤独的老父自理生活。




这样的剧情难免戳中泪点。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无论是哪个年代,也许是因为文化的相近,社会演变所带来的问题惊人的相似。子女也许并非不孝顺父母,无奈的是还是踏入自己的生活而疏于照顾老人。剧中原节子塑造的人物形象,也许是小津心里的那方净土。终究还是有一个人,不因为血缘亲情,即使内心有挣扎,还是做到了大多数人没有做到的事情。
原节子美丽的面庞,在黑白画面的映衬下,仿佛又有如神似英格丽褒曼。遇到小津,可以说原节子是幸运的,人生难得一知己。
在小津的电影生涯当中,他似乎总是用着同一批演员,用着同样的名字,一直在讲述类似的故事。而原节子,是他的缪斯,恬然地演绎着他的故事。
♥ 她,就是倔强的小津
看了《东京物语》再看《秋刀鱼之味》,便觉得苦涩的味道淡了些许。

剧中因出演女主角而备受好评的岩下志麻,也成为松竹映画首席女优长达十余载。
不同于原节子,岩下志麻擅长塑造女性坚强独立的形象。在《秋刀鱼之味》里,她塑造的女儿形象倔强可爱,为照顾老父亲不想太早出嫁,最终还是因为年龄渐长而不得不出阁。
她像一个精灵,为悲情里增添了一抹亮色。也因为她的突出人物形象,反衬出父亲晚年的落寞。


小津电影镜头所呈现出的个人美学,与小津关于家庭关系的领悟息息相关。独身的父亲,万分不舍单但也最终为了女儿的幸福着想,将女儿出嫁。镜头里,所有人都是温柔的笑着,只有最后一个镜头,老父亲独自一人落寞的侧影揭示了电影中无处不在的寂寥背影。
这个侧影是每年春节大迁徙中,我们留在身后老人的代表,静悄悄的家里潜伏着无处不在的悲伤与凄凉,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明白,这样的悲伤凄凉却又不可避免,于是悲伤凄凉最终化作心酸无奈。

剧中虽然也流露出悲剧色彩,但是偶尔也有幽默诙谐的对话。与岩下志麻在剧中塑造的人物性格相映衬,表现出小津内心的顽皮一面。小津眼里的家庭生活总也是有温馨的一面。
在《秋刀鱼之味》的剧本创作期间,与小津相依半生的母亲不幸离世。母亲过世后,小津写下这样的文字:
“春天在晴空下盛放,樱花开得如此灿烂,一个人留在这里,我只感到茫然。想起秋刀鱼之味,残落的樱花有如布碎,清酒带着黄莲的苦味。”
在最后这部作品里,小津表达了一种缅怀。父亲的老去,正如一个英雄时代的结束。
♥ 她是不一样的“小津女郎”
由山本富士子出演的《彼岸花》是小津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依旧延续了小津一贯的温情路线,比起《东京物语》,更多场景发生在室内。整部电影“红、白、黑”三色作为主色调,更多次使用了红色道具来调度影片视觉节奏。

这部电影也是小津第一次与山本富士子合作。在拍摄该影片之前,1950年山本已荣登日本小姐的宝座,她的美貌和演技都受到了当时日本大众的广泛赞誉,并在1958年因在小津的《彼岸花》中的精彩演技获得当年的“蓝绶带奖”最佳女主角奖。

“我想要把这部电影拍成一部轻松的闪烁着爵士风味的喜剧电影。”小津如是说。于是产生了不同于大多数小津作品的奇妙色彩。
山本在影片里饰演的是调解关系的角色。女儿因为自由恋爱,伤害了中产阶级家庭中父亲的尊严,双方产生了矛盾,后来女儿还是不顾父亲反对和恋爱对象结婚了,最终在山本剧中角色的调解下,父亲终于与女儿和解。
山本在影片中的形象与其说是商业运作的结果,不如说是最为珍贵的遗珠。已贵为日本顶级女星的她,在小津的故事情节里,刻画出了与众不同的“小津女郎”。

此片看起来表现的似乎是所有小津表现的家庭关系里最为幸福的一个,戏里戏外也充满了欢声笑语。
细思情节,结尾父亲探望女儿的路上,望向远方难免有一丝失落。
正如其片名《彼岸花》字面的表达,“彼岸花,开彼岸,只见花,不见叶,生生相错”,有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一样,父母衰老、子女长大,生生不息,却在生命的起点和终点相交错,让人不知悲喜。
小津的墓碑上,用汉字写着一个“無”字。他终生关注的家庭中的种种羁绊,在他逝世后都不复存在。但他的电影,在他逝去50余年后,依然能够唤起我们对原生家庭的眷恋与不舍。
面对终将到来的离别,除了珍惜现有时光之外,别无他法。看完这篇长文,拿起电话,给远方的父母一个问候,或许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慰藉。
Special thanks to 冷月微光,带Linsane向文艺青年的道路上迈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