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明代为何会出现《金瓶梅》
恶之花——明代为何会出现《金瓶梅》此等杰作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前人有此论。但人类社会的进化史,并非是呈直线上升,新的就一定比旧的好,反而是螺旋状,甚至于常常“蹦嚓嚓、进一步退两步”。汉唐气象,汉壮阔肃穆浑远、唐富丽炳炳烺烺,皆有帝国气概。而宋、清两代,宋弱民困、清则箝制,宋人重学问、清人更进一步重训诂考证。公认为这其中的明帝国士人是学无根柢、学问空疏、游谈无根,士林寄情山林、坐禅修道,有点儿象魏晋清谈,象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轮回。区别是魏晋自佛教传入,外部是南北分裂偏安一隅,士人遁入“内心世界”,以狂诞不羁示人。明人外部还算统一,倭寇被打退了,没有边患,只是厂卫侦骑在侧,因此政治中心在北京,而经济文化却在江南/江淮、闽粤,也许真是“饱暖思淫欲”,明代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好货好色,上有万历老儿在宫中不管事、一心炼丹,下有阁老上梁不正下梁歪,也大修“欢喜禅”。(其实明的海禁政策,使明丧失了一个走向世界的绝好机会,那时际欧洲才走出几百年的教会黑暗统治,对“人”的重新认识、发现,文艺复兴、科学研究、科技的长足发展、近代医学的种种发现……欧洲象一个刚睁开眼的少年,而中华帝国已步入了打盹发困的中老年。)
某个人以为有两个因素才促进这巨著的产生:明代士人聚居江南,也是“去政治化”,远离权力倾轧的淫威,而道教的复兴(李唐重道教),房中术与道教有渊源,以及对于宋元理学的“反动”,明士人也重新认识、发现“人性”,讴歌“人欲”,明代文人诗歌不足论,但民歌接踵元曲,象冯梦龙编辑的那些《挂枝儿》《夹竹桃》山歌,鄙俚却也精力弥漫,酒神的呓语,酒神精神的展现。中国自先秦以来,《诗经》里面的情歌已是多姿多彩。但唐儒韩愈吼一句“文以载道”,文人拘谨了不少。宋代对女性的压迫已露出苗头。好歹到了明代,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庄子》、《史记》,明人最是热爱。庄子的艺术化人生精神又一次被发掘出来,史迁那种纵横恣肆的文风,魏晋“礼岂为我所设”,南北朝的艳冶文学,宋词尤其是柳屯田苏东坡那样式的,元曲里边的《西厢记》露滴牡丹开,汇聚到明朝,终于产生了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一批情色文学,良莠混杂,幸好劣币未曾驱逐良币,金瓶睥睨众生傲视群雄。
另一点是,氓庶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仓禀实而知礼仪”,也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诗经》那会儿还只有贵族们执笔,这之后上千年文化教育的权利只有少数人享有,等到纸张的发明,印刷术的成熟(有论点认为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并未大规模普及,雕版还是主流),老百姓不满足于只听点话本(讲史、烟粉、公案、武侠之类),他们要求也读书阅读,这决定了笑笑生是用象《痴婆子传》那样的文言,还是用这种活泼泼的白话文。另外,小说这种边缘化的文学样式,笑笑生也没有高远的所谓名山事业追求。市场决定了作家的取舍。
还有一点,明代官吏俸禄极低,朱元璋认为道德的威力是巨大的、俭以养廉。这种非人性的政治哲学,也注定是行不通的。海瑞只有一个,而严嵩、徐阶有无数个。清代也继承了明的这种吏治精神。现实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所以《金瓶梅》里的愤怒是惊人的。笑笑生不仅仅只是暴露、只是渲染,他应当是一位屈身下层却博学多才之人,“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这种不得志的愤懑,决定了他用讥诮乜斜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这个“没有光的所在”,中冓之言、床笫之行,本不可道也不可详,他反其道而行之,铸成这朵可读的“恶之花”。他笔下的这些人,又不是平面化的好人、坏人区分,“圆形人物”,多梭角、多侧面,甚至于让人惊叹:这里边的西门、潘六儿、瓶儿、春梅、玉楼、月娘、王婆、应老二等等人物,就生活在我们中间。
只是,从束缚人的理教解放出来的人,有了人性、有了人欲,却又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人屁股上的尾巴还未完全退化。也没有什么人真能从这种“双修”里登道成仙,想想盛极一时的古罗马帝国是如何衰退的。这书里边也有宗教,却是世俗化、实用化的宗教。而人走出这种异化、走出这种奴役,向那“神性”、更丰富多彩的人性进化,还有很漫长的路。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前人有此论。但人类社会的进化史,并非是呈直线上升,新的就一定比旧的好,反而是螺旋状,甚至于常常“蹦嚓嚓、进一步退两步”。汉唐气象,汉壮阔肃穆浑远、唐富丽炳炳烺烺,皆有帝国气概。而宋、清两代,宋弱民困、清则箝制,宋人重学问、清人更进一步重训诂考证。公认为这其中的明帝国士人是学无根柢、学问空疏、游谈无根,士林寄情山林、坐禅修道,有点儿象魏晋清谈,象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轮回。区别是魏晋自佛教传入,外部是南北分裂偏安一隅,士人遁入“内心世界”,以狂诞不羁示人。明人外部还算统一,倭寇被打退了,没有边患,只是厂卫侦骑在侧,因此政治中心在北京,而经济文化却在江南/江淮、闽粤,也许真是“饱暖思淫欲”,明代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好货好色,上有万历老儿在宫中不管事、一心炼丹,下有阁老上梁不正下梁歪,也大修“欢喜禅”。(其实明的海禁政策,使明丧失了一个走向世界的绝好机会,那时际欧洲才走出几百年的教会黑暗统治,对“人”的重新认识、发现,文艺复兴、科学研究、科技的长足发展、近代医学的种种发现……欧洲象一个刚睁开眼的少年,而中华帝国已步入了打盹发困的中老年。)
某个人以为有两个因素才促进这巨著的产生:明代士人聚居江南,也是“去政治化”,远离权力倾轧的淫威,而道教的复兴(李唐重道教),房中术与道教有渊源,以及对于宋元理学的“反动”,明士人也重新认识、发现“人性”,讴歌“人欲”,明代文人诗歌不足论,但民歌接踵元曲,象冯梦龙编辑的那些《挂枝儿》《夹竹桃》山歌,鄙俚却也精力弥漫,酒神的呓语,酒神精神的展现。中国自先秦以来,《诗经》里面的情歌已是多姿多彩。但唐儒韩愈吼一句“文以载道”,文人拘谨了不少。宋代对女性的压迫已露出苗头。好歹到了明代,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庄子》、《史记》,明人最是热爱。庄子的艺术化人生精神又一次被发掘出来,史迁那种纵横恣肆的文风,魏晋“礼岂为我所设”,南北朝的艳冶文学,宋词尤其是柳屯田苏东坡那样式的,元曲里边的《西厢记》露滴牡丹开,汇聚到明朝,终于产生了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一批情色文学,良莠混杂,幸好劣币未曾驱逐良币,金瓶睥睨众生傲视群雄。
另一点是,氓庶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仓禀实而知礼仪”,也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诗经》那会儿还只有贵族们执笔,这之后上千年文化教育的权利只有少数人享有,等到纸张的发明,印刷术的成熟(有论点认为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并未大规模普及,雕版还是主流),老百姓不满足于只听点话本(讲史、烟粉、公案、武侠之类),他们要求也读书阅读,这决定了笑笑生是用象《痴婆子传》那样的文言,还是用这种活泼泼的白话文。另外,小说这种边缘化的文学样式,笑笑生也没有高远的所谓名山事业追求。市场决定了作家的取舍。
还有一点,明代官吏俸禄极低,朱元璋认为道德的威力是巨大的、俭以养廉。这种非人性的政治哲学,也注定是行不通的。海瑞只有一个,而严嵩、徐阶有无数个。清代也继承了明的这种吏治精神。现实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所以《金瓶梅》里的愤怒是惊人的。笑笑生不仅仅只是暴露、只是渲染,他应当是一位屈身下层却博学多才之人,“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这种不得志的愤懑,决定了他用讥诮乜斜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这个“没有光的所在”,中冓之言、床笫之行,本不可道也不可详,他反其道而行之,铸成这朵可读的“恶之花”。他笔下的这些人,又不是平面化的好人、坏人区分,“圆形人物”,多梭角、多侧面,甚至于让人惊叹:这里边的西门、潘六儿、瓶儿、春梅、玉楼、月娘、王婆、应老二等等人物,就生活在我们中间。
只是,从束缚人的理教解放出来的人,有了人性、有了人欲,却又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人屁股上的尾巴还未完全退化。也没有什么人真能从这种“双修”里登道成仙,想想盛极一时的古罗马帝国是如何衰退的。这书里边也有宗教,却是世俗化、实用化的宗教。而人走出这种异化、走出这种奴役,向那“神性”、更丰富多彩的人性进化,还有很漫长的路。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