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专题——贝克德尔测验与新雷普利浪潮

这两天把电脑桌面换成了《异形:契约》预告里面的截图,哈维尔·博特当做动作捕捉的长手长脚的新异形正在飞行器外面敲玻璃流口水。一个朋友来我家看到这个桌面之后忽然问我,为啥《异形》地位这么高?牛逼在什么地方?

当时瞬间我有点懵,OS是:“《异形》哪里牛逼?《异形》就是哪里都很牛逼啊!” 但还是很快缓过神儿来开始没什么条理的了说了一大堆诸如:当时就票房成绩很好取得了轰动、科幻恐怖鼻祖、赛博朋克风格先锋、H·R·Giger有机机械体的概念和男女生殖器的隐喻带来的巨大争议之类的东西。那时深深的感觉到平时的文字逻辑表达突然转换成对话逻辑时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虽然说得乱七八糟但当时感觉该提到的大概都提到了,直到后来想起来我忘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一部分——雷普利

在最开始的《异形》剧本中本来雷普利其实是个男人,然而雷德利·斯科特老爷子一念之间就成就了这个或许是银幕上最伟大的女性英雄:“我就是有个想法, 如果雷普利是个女的会什么样?她会是你最后一个觉得可以生还的人,因为她是那么漂亮。”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漂亮的姑娘活到了最后,用喷火器对“完美的有机体”、史上最危险的生物之一——异形宝宝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顺便颠覆了以往的动作片的流派和女性在科幻和恐怖电影中的形象,拿到了土星奖,还收获了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提名。
但这一切对于所有的女性角色来说,似乎还不够。

1985年艾莉森·贝克德尔在报纸连环画《Dykes to Watch Out For》发表了一篇小漫画《The Rlue》,里面的两个角色发生了如下对话:
——“想去看电影吃点爆米花么?” ——“恩...不知道,我有一个规矩...我看的电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至少有两个女性角色 2.她们两个人之间互相交谈过 3.交谈的内容和男性无关。”

现在这个标准被称为贝克德尔测验,听上去这三个条件好像很容易满足对不对?然而在网站 bechdeltest.com上(来源1),这个由用户编辑,按是否通过贝克德尔测验来分类的数据库中,截止目前包含了7020部电影,到现在其中4042部(57.6%)达成了三项条件,714部(10.2%)达成了两项条件,1530部(21.8%)通过了一次测试,734部(10.5%)一个条件都没达成。(用来衡量的女性角色必须有名字)
仅仅就过去的一年来说:《超人大战蝙蝠侠:正义黎明》《刺客信条》《死侍》《奇异博士》《神奇生物在哪里》《神战:权利之眼》《硬核亨利》《谍影重重5》《功夫熊猫3》《星际迷航3》等等一堆商业大作没有过关(未达成三项条件)。在美国票房排名前20名的电影中,就有8部就没有过关,这样的结果还是相当令人吃惊。

贝克德尔测验现在专门用来衡量女性在影视角色中是不是缺乏“角色代表性”的标准。贝克德尔将这个测验的想法归功于她的朋友莉兹·华莱士(Liz Wallace),她日后写到自己相当确定华莱士是受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章《属于自己的房间》的启发(来源维基):
“快速回想起那些能占满一个壮观画廊的虚构女性,我认为她们之间的关系太过简单了。……我试图从自己的阅读经历中举出一个‘两位女性是朋友’的例子。……她们有时是母亲,有时是女儿。但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她们的身份是由和男性的关系展现的。”

回头看《异形》系列呢?从系列的第一部到第四部,外加上《异形大战铁血战士》(续集没收录在此网站)和《普罗米修斯》,只有《异形3》没有过关......当然这也不能怪大卫·芬奇,因为《异形3》中雷普利坠毁的那个当做外星监狱的星球连别的女人都没有,她自己在片中都被剃成了板寸。
所以说贝克德尔测验其实也不能当成一个绝对严谨的标准,比如因为剧情需要出现《异形3》中的特殊情况的话也是没有办法。FiveThirtyEight网站的作者沃特·哈克尼(Walt Hickey)就指出:
“这个测验无法测出一部电影是否为性别平等方面的典范,通过它也无法确保剧本的质量、女性角色的深度和重要性。然而,这是电影领域里现有的最佳性别平等测验——也许更重要的是……这是唯一一个我们拥有数据的测验。”(来源3)

这样看来即便这么多年过去了,数据中呈现出来的性别平等依旧感觉并什么太大进步。可是如果仔细回顾这几年来的影视剧,事实会告诉你一个截然相反的前景。
最近两年其实是女性角色最为耀眼的一段时期,特别是在科幻与恐怖类型片中。《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和《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这个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系列最新连续两部作品都是由女性领衔,当然也有人吐槽这是因为被迪士尼收购之后主角都开始公主化了。《降临》中的艾米·亚当斯让人想起当年《超时空接触》的朱迪·福斯特。《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中的查理兹·塞隆扮演的弗瑞奥萨强势到让麦克斯本人如同男配。

超级英雄火爆的这两年也让各种强势的女性角色出了不少风头,漫威在电影中的性别失衡在剧集中被适当的补了回来:阴盛阳衰的《神盾局特工》和《杰西卡·琼斯》都反响尚可。DC在拍了N部超人剧集之后让《女超人》登上了荧幕。《自杀小队》虽然口碑惨烈扑街但没人不爱哈莉·奎茵,靠客串就给BVS大大加分的《神奇女侠》早在自己的独立电影上映之前就已经圈粉无数。

从《机械姬》和《摩根》再到《女巫》,恐怖片中不再单纯充当尖叫女王的女主角们有了更多的担当。《霓虹恶魔》是彻头彻尾的女儿国,更牛逼的是在《无名女尸》中的一具女尸都能独撑大局让一切尽在掌握。一直有《生化危机》作为典范的丧尸题材也在最近两年有更大的进步:《傲慢与偏见与僵尸》换了个时代学爱丽丝屠杀丧尸早就不算奇怪,《行尸走肉》中的卡罗尔也已俨然是系列之魂了。不论是电影《天赐之女》还是剧集《我是僵尸》《返生餐单》,前所未有女性丧尸主角最近两年活活吃出了一条血路。

在去年大热的《怪奇物语》中情况变得更加微妙,在这部充满致敬和怀旧包含了大量科幻和恐怖元素的剧集中,可以说薇诺娜·瑞德扮演的母亲 Joyce 和米莉·波比·布朗扮演的“11”驱动了整个故事,而剧集中的男士或者男生都围绕在她们周围。 Joyce和“11”如同互补一般,整个剧集就是充满了母性的Joyce和有顽强反抗精神的“11”冲破一切阻碍无畏抗争的记录。

今年最新的恐怖片《XX》已经可以在网上看到,虽然口碑一般,不过这个由四位女导演拍摄的“纯女性恐怖片”远不是营销上的噱头。根据导演之一 Jovanka Vuckovic 的说法:“这部电影是女性电影从业者对产业中匮乏机遇的一次回应,特别是在恐怖片领域。”
2010年成立的“Women in Horror Month”(WiHM)是对这种状况的直接对策,她们把每年二月定为“女性恐怖月”来呼吁人们关注女性在恐怖电影产业中遭受不平等对待的现象。她们的努力也促使美国不少恐怖媒体加入到这一行列中。

在2009年的《娱乐周刊》评选“流行文化中最酷的20位英雄”中雷普利排名第五,《娱乐周刊》给她的评语说:“她是第一个不被周围的男人或者与男人之间的关系所定义的女性角色。” (来源3)时至今日《异形》将回归银幕,比这更值得庆幸的是《异形》之外的银幕和荧幕上,我们能看到更多强大、生动、复杂且不被男性定义的“雷普利”,无论是《疯狂麦克斯》中的弗瑞奥萨、《侠盗一号》中的琴·厄索或者是《怪奇物语》中的小“11”,她们都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文化偶像,并且以越来越多的数量形成一股新的浪潮,从另一个次元席卷到现实世界中。
来源1:https://bechdeltest.com 来源2:https://fivethirtyeight.com/features/the-dollar-and-cents-case-against-hollywoods-exclusion-of-women/ 来源3:http://ew.com/gallery/20-all-time-coolest-heroes-pop-culture-0/ 贝克德尔测验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4%9D%E5%85%8B%E5%BE%B7%E5%B0%94%E6%B5%8B%E9%AA%8C
本文部分观点来自于:denofgeek.com
